建安九年,时序已至初冬,自司马懿称病拒曹,悄然度过了三个春秋。凛冽寒风席卷而来,仿若要将世间一切生机吞噬,司马府的花厅亦被这肃杀寒意重重笼罩。墙角处,几株曾经绽放得绚烂的菊花,如今已全然枯败,残叶在风中瑟瑟发抖,发出细微的“簌簌”声,似在低诉着命运的无常。
此时,花厅中茶香袅袅升腾,一位身着玄色长袍的中年男子,正端坐在主位上。此人正是曹操帐下举足轻重的谋士崔琰,其目光如炬,透过那氤氲的茶香,不动声色地打量着眼前的少年。司马懿蜷缩在软榻之上,形容枯槁,面色苍白如纸。他的头发凌乱地散落在额前,眼眶深陷,唯有那一双眼睛,依旧闪烁着深邃而锐利的光芒。自三年前那场“重病”起,他便深居简出,极少踏出房门一步。如今,他的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案头那本《韩非子》,书册的边角已经微微卷起,可见翻阅次数之多。
“令兄常道你有经天纬地之才,”崔琰缓缓开口,声音低沉而稳重,他端起茶盏,轻轻抿了一口,目光却始终没有离开司马懿,“如今看来……”话语未尽,却隐隐透着一丝怀疑与审视。
司马懿微微抬眸,望向窗外。窗外的梧桐叶在寒风中沙沙作响,似在低语着什么。他沉默片刻,忽然开口,声音微弱却带着一丝不容置疑的力量:“崔公可知,当年乐毅破齐七十余城,为何功亏一篑?”
崔琰闻言,瞳孔微微一缩。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他沉思片刻,缓缓答道:“燕国朝堂掣肘。”
“非也。”司马懿剧烈咳嗽起来,身体因咳嗽而剧烈颤抖。他用手帕捂住嘴,许久才平息下来。待喘息稍定,他继续说道,声音中带着一丝沙哑,“乐毅太过仁厚。若换作白起,定教齐国片甲不留。”说到此处,他忽然剧烈喘息,苍白的脸上泛起病态的潮红,仿佛耗尽了全身的力气,“可惜……可惜我这病体,怕是再无机会……”
崔琰静静地看着他,心中暗自思忖。眼前这个少年,虽病容憔悴,但言辞之间,却透着一股非凡的见解与气度。他所提及的乐毅与白起,一个以仁义著称,一个以杀伐果决闻名,司马懿对二人的评价,实则是在影射当下的局势。曹操如今虽势力强大,但行事过于刚猛,四处树敌,与当年白起的风格有几分相似;而若想成就大业,或许也需要乐毅那般怀柔之策。
崔琰心中对司马懿多了几分好奇与赞赏,他放下茶盏,说道:“听闻你自幼聪慧,饱读诗书,今日一见,果然不同凡响。只是这病……”
司马懿微微苦笑,说道:“这病说来也怪,寻了无数名医,皆束手无策。如今我这副模样,怕是要辜负兄长的期望,也让崔公见笑了。”
崔琰摇了摇头,说道:“你不必妄自菲薄。以你的才学,即便身有疾病,若能为曹丞相效力,必能有所作为。”
司马懿心中一动,他知道,崔琰这是在试探他。曹操虽对他拒不出仕之事耿耿于怀,但也并未完全放弃招揽。如今崔琰前来,便是最好的证明。然而,司马懿深知,此时还不是出山的时候。曹操势力虽强,但内部矛盾重重,外部强敌环伺,局势依旧动荡不安。他需要继续蛰伏,等待一个真正的时机。
想到此处,司马懿又是一阵剧烈咳嗽,他用手帕捂住嘴,指尖微微颤抖。待咳嗽稍停,他虚弱地说道:“崔公的好意,仲达心领了。只是我这病体,实在无法胜任。如今只盼能养好身体,再为家族、为天下出一份力。”
崔琰见他如此坚决,也不好再勉强。他起身告辞,在二门处遇见了司马朗。司马朗一脸焦急,忙问道:“崔公,我弟弟的病情如何?”
崔琰看着眼前这位忧心忡忡的兄长,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令弟的病,老夫也无能为力。不过,令弟聪亮明允,刚断英特,非子所及也。他虽身患重病,但心智非凡,将来必能成就一番大业。”
司马朗听了,心中既欣慰又担忧。欣慰的是弟弟得到了崔琰这样的名士认可,担忧的是司马懿的病情依旧不见好转。他望着弟弟房中的灯火,叹了口气,说道:“但愿如此。只是他这病,我实在放心不下。”
崔琰又安慰了几句,便告辞离去。司马朗望着崔琰远去的背影,心中思绪万千。他知道,弟弟此番装病拒曹,虽暂时躲过了一劫,但也将自己置于了一个极为危险的境地。曹操生性多疑,若日后得知司马懿是装病,必定不会善罢甘休。
而此时,司马懿独坐于幽谧房中,烛火摇曳,映照着他那深邃而沉静的面庞。他修长的手指缓缓放下手中已然被摩挲得略有痕迹的《韩非子》,目光透过雕花木窗,凝望着夜空中那轮高悬的清冷明月,月光如水,洒落在屋内,仿佛为一切都蒙上了一层银纱。
这漫长的三年蛰伏时光,如荆棘缠身,艰苦异常。每日,他都需在谨小慎微中度过,时刻警惕着外界的风吹草动,以防被政敌抓住把柄。但他也并非一无所获,在这看似沉寂的岁月里,他宛如一只隐匿于黑暗中的猎豹,暗中敏锐地观察着各方势力的动向。朝堂之上,曹爽集团的日渐膨胀,与皇室宗亲之间微妙的权力博弈,他皆尽收眼底;民间江湖,那些心怀壮志的侠义之士、智谋之士的传闻,他也悉心留意。
与此同时,他凭借着自己卓越的眼光与非凡的交际手腕,悄然结交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或于山林间与贤才把酒言欢,共商天下大势;或在市井茶馆中,与奇能异士低声交谈,探讨谋略计策。这些朋友,有的来自朝堂底层,熟知官场运作的种种细节;有的来自民间,拥有丰富的阅历与独特的见识。他们宛如一颗颗散落的棋子,被司马懿巧妙地纳入棋局之中,为日后的崛起默默积蓄着磅礴力量。
他深知,在这风云变幻、弱肉强食的乱世之中,冲动与鲁莽只会如飞蛾扑火,唯有隐忍待机,如深埋于地下的种子,默默积蓄力量,等待时机成熟破土而出,方能成就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接下来的日子里,司马懿依旧深居简出,对外宣称病情未愈。他每日除了研读经史子集,便是与一些密友书信往来,探讨天下局势。他的身体看似愈发虚弱,但他的眼神却愈发坚定。他知道,那一天迟早会到来,他要在这漫长的蛰伏中,磨砺自己的心智,提升自己的能力,等待那个足以改变他命运、改变天下格局的时机。
时光荏苒,转眼间又过去了四年。这四年间,天下局势风云变幻。曹操在官渡之战中大破袁绍,势力愈发壮大;刘备则在诸葛亮的辅佐下,逐渐站稳脚跟;江东的孙权,也在周瑜等一干能臣武将的辅佐下,稳固了自己的统治。而司马懿,依旧在司马府中蛰伏着,等待着那个属于他的机会。
终于,在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爆发。这场战役,改变了天下的格局,也为司马懿的出山,拉开了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