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安十六年,许昌城的氛围犹如盛夏的烈日,炽热且压抑。曹操的丞相府中,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正悄然拉开帷幕——曹丕与曹植的世子之争,使得各方势力纷纷摩拳擦掌,局势剑拔弩张。丞相府内的廊道上,官员们行色匆匆,交头接耳间满是对这场争斗的议论。花园里,繁花似锦,却无人有心思欣赏,枝头的鸟儿叽叽喳喳,仿佛也在为这紧张的局势而躁动不安。
司马懿身为丞相府文学掾,在这关键的时刻,内心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坚定地站在了曹丕一边,成为曹丕的重要谋士。他深知,曹丕虽有才华,在政务处理上也有自己的见解,但性格较为急躁,行事有时过于急切,这在曹操眼中并非加分项。反观曹植,以文采出众闻名,所作诗文常常让曹操赞赏有加,深受曹操喜爱。在这场激烈的政治斗争中,曹丕若想胜出,必须另辟蹊径。
一日,曹丕神色凝重,暗中遣人将司马懿火速邀至自己的府邸。彼时,夜幕已然深沉,书房内,烛火在微风中摇曳不定,将曹丕那满脸的焦虑映照得愈发明显。曹丕仿若热锅上的蚂蚁,眉头紧蹙,在书房中来回急促踱步,靴底与地面摩擦,发出沉闷声响。“仲达,”曹丕猛地停下脚步,急切地看向司马懿,双眼之中满是焦灼与期待,“如今子建凭借那斐然诗文,在父亲面前风头正盛,我这世子之位岌岌可危,究竟该如何是好?”司马懿微微欠身,神色沉稳地说道:“公子,当下局势虽严峻,但并非毫无转机。依属下之见,公子需‘矫情自饰’,收敛自身锋芒。以往公子在丞相面前,时常展现出急切求成的一面,此举恐让丞相心生忧虑。往后,公子当沉稳冷静,凡事三思而后行,如此方能赢得丞相的欢心。”
曹丕皱着眉头,沉思片刻,说道:“话虽如此,可这说来容易,做起来谈何容易?我生性如此,一时之间,如何能改?”
司马懿听闻曹丕的忧虑,脸上浮起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不紧不慢地说道:“公子莫急。以属下之见,公子欲争世子之位,可先从日常小事着手。丞相向来注重稳重之风范,日后丞相询问公子意见时,公子万不可急于开口,先在心中默思片刻,梳理思绪,再徐徐作答,如此这般,方能尽显公子沉稳之态,让丞相另眼相看。此外,府中难免会遇到各类突发之事,此时公子切不可慌乱阵脚,务必保持镇定自若,以平和、冷静的态度妥善应对。这般处变不惊之举,定会在众人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彰显公子的不凡气度。”曹丕微微点头,似有所悟。“那除此之外,还有何良策?”
司马懿向前一步,压低声音说道:“当下,拉拢朝中大臣,扩大公子的势力范围,亦是极为关键。属下在丞相府任职期间,结识了不少官员,其中不乏对曹植不满或中立之人。属下愿为公子牵线搭桥,与这些大臣建立联系,逐步在朝堂上形成一股支持公子的力量。”
曹丕听后,眼中一亮,紧紧握住司马懿的手,说道:“仲达,若此事能成,我定当重谢。”
此后,司马懿便开始忙碌起来。他利用自己在丞相府的人脉,频繁与那些对曹植阵营心存疑虑或尚未表态的大臣接触。一日,在许昌城的一处酒肆内,司马懿与一位朝中老臣相对而坐。酒肆内,人声嘈杂,酒香四溢。司马懿为老臣斟满一杯酒,说道:“大人,如今世子之争愈演愈烈,不知大人心中可有倾向?”
老臣微微皱眉,叹了口气,说道:“曹子建才华横溢,深得丞相喜爱,只是……”老臣欲言又止。
司马懿见状,心中了然,轻声说道:“大人所言极是。子建公子虽文采出众,但在政务处理上,恐稍显稚嫩。反观曹丕公子,为人沉稳,在诸多事务上都展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实乃世子的不二人选。”
老臣思索片刻,微微点头,说道:“仲达所言,不无道理。老夫愿支持曹丕公子。”
就这样,在司马懿的努力下,越来越多的大臣站到了曹丕这边。
时光匆匆,转眼间,曹操再次出征。大军浩浩荡荡,尘土飞扬。曹植得知消息后,立刻赋诗一首,赞颂曹操的功绩。诗中辞藻华丽,尽显其才华。消息传到曹丕耳中,曹丕顿时慌了神,急忙找来司马懿商议。
司马懿听完,微微一笑,说道:“公子,曹植公子赋诗,尽显才华,此乃他之长。公子若想在此时脱颖而出,需另寻他法。依属下之见,公子可在丞相出征之时,表现出对丞相安危的深切担忧。”
曹丕疑惑地看着司马懿,问道:“如何表现?”
司马懿低声说道:“待丞相出征之日,公子可伏地痛哭,声泪俱下地表达对丞相的牵挂与担忧。如此,丞相定能看到公子的孝心。”
曹丕犹豫片刻,说道:“这般做法,会不会显得太过刻意?”
司马懿微微摇头,神色间满是胸有成竹,他缓缓说道:“公子切勿忧虑,这看似寻常之举,实则暗藏玄机,能如利刃般直击丞相内心深处。丞相戎马半生,历经无数征战杀伐,在那冷酷无情的战场与波谲云诡的朝堂纷争中,亲情于他而言,乃是心底最柔软、最珍视之处。公子此番所为,以孝悌之情为引,以赤诚之心为线,定会触动丞相那根最敏感的心弦,让丞相心中涌起无尽感动。”曹操出征那日,许昌城外,军旗飘扬,将士们整齐列队。曹丕依司马懿所言,在曹操面前伏地痛哭,涕泪横流。“父亲,此去战场,凶险万分,儿臣日夜忧心,望父亲平安归来。”曹丕的声音带着哭腔,在寒风中飘荡。
曹操看着伏地痛哭的曹丕,心中不禁一动。他扶起曹丕,眼中满是欣慰之色。“丕儿,你有这份孝心,为父甚是欣慰。”
而此时,曹植的那首赞颂诗,在曹操心中的分量,似乎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司马懿等人的精心辅佐下,曹丕在这场世子之争中逐渐占据上风。曹操对曹丕的态度也愈发改观,开始有意无意地将一些重要事务交予曹丕处理。
建安二十二年,曹操终于做出决定,立曹丕为魏王世子。消息传来,曹丕府邸内一片欢腾。曹丕紧紧握着司马懿的手,激动地说道:“仲达,此乃你之功也。若不是你,我今日断不能胜出。”
司马懿拱手说道:“公子过奖了。此乃公子自身努力,加之诸位大臣支持,方能成就此事。属下不过是略尽绵薄之力。”窗外,阳光毫无保留地倾洒而下,将整个庭院映照得熠熠生辉,微风轻柔拂过,花枝轻颤,发出簌簌声响。司马懿负手而立,静静地望着窗外这一派生机盎然之景,心中却似有千钧重石,思绪如麻。这场旷日持久、波谲云诡的世子之争,历经无数明争暗斗、险象环生,如今终于尘埃落定。回顾这段历程,他在其中步步为营、运筹帷幄,凭借着对局势的精准洞察、对人心的巧妙拿捏,一次次化险为夷,成功辅佐曹丕脱颖而出。
这场胜利,不仅让他在曹魏政权中崭露头角,更赢得了曹丕的绝对信任,为自己谋得了更为稳固的地位。然而,司马懿心底清楚,这不过是漫漫政治长路上的一处小小驿站,未来的征途,荆棘丛生,强敌环伺,每一步都可能踏入未知的险境,每一个抉择都关乎生死存亡,前路依旧布满挑战与变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