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长安作为大汉的都城,是天下文化的汇聚之地。年轻的司马迁,怀着对知识的极度渴望与对史学的崇高追求,踏入了这座繁华且充满学术气息的城市。他听闻大儒孔安国在《尚书》研究方面造诣极深,尤其是对《古文尚书》的解读独树一帜,便毅然决定拜入孔安国门下,寻求《古文尚书》的真传。
汉代的经学传承有着一套极为严谨的礼仪规范。在当时,经学被视为治国理政、道德教化的根本,传承经学的儒者备受尊崇。欲拜入名师门下,首先要对师长的学问和品德进行深入了解,并且自身要具备一定的文化素养和求学诚意。司马迁自幼便深受父亲司马谈的熏陶,对历史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和扎实的基础,这为他拜师求学奠定了良好的开端。
当司马迁决定拜孔安国为师时,他深知这并非易事。孔安国身为孔子的后裔,在经学领域声名远扬,前来求学的人络绎不绝。司马迁初到长安,便四处打听孔安国的讲学场所和日常行踪。经过一番努力,他得知孔安国时常在太学附近的一处学舍讲学,传授经学知识。于是,司马迁每日早早来到学舍附近等候,希望能有机会见到孔安国,并向他表达自己的求学之意。
终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里,司马迁见到了孔安国。他急忙上前,恭敬地向孔安国行了大礼。按照汉代的礼仪,晚辈见长辈需行稽首之礼,即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于地,头也缓缓至于地,停留片刻后再起身。司马迁这一跪,饱含着他对知识的敬畏和对拜师的诚意。孔安国见眼前的年轻人举止得体、态度诚恳,便询问他的来历和求学目的。司马迁如实相告,表达了自己对《古文尚书》的热爱以及渴望拜入孔安国门下学习的强烈愿望。
孔安国听后,并没有立刻答应司马迁的请求。在汉代,经学师承极为看重学生的资质和品行。孔安国对司马迁进行了一番考察,询问了他对一些经典著作的理解和看法。司马迁凭借着自己多年的学习积累,对孔安国的问题对答如流,展现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敏锐的思维能力。孔安国心中暗自赞赏,但他仍然没有轻易松口,因为他知道,学习经学是一项艰苦而漫长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毅力。
此时,汉代的今古文经学之争也在学术领域悄然展开。今文经学是指汉初由老儒背诵、口传,并用当时流行的隶书记录下来的经典。今文经学家注重阐发经典中的微言大义,往往将经学与现实政治相结合,以经学来论证政治统治的合理性,因此在当时颇受统治者的重视。而古文经学则是指那些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被人们重新发现的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的经典。古文经学家更注重对经典文字的训诂和名物制度的考证,追求经典的原貌。
孔安国所传授的《古文尚书》,正是古文经学的重要代表。这部书在当时的流传范围相对较窄,因为其文字古奥难懂,需要有深厚的学术功底才能进行研究。而今文经学家们对《古文尚书》多有质疑,认为其并非真经,甚至有人指责古文经学家是在故意篡改经典,以达到自己的学术目的。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下,司马迁对《古文尚书》的执着追求显得尤为难得。
司马迁深知今古文经学之争的激烈,但他坚信《古文尚书》中蕴含着更为真实和丰富的历史信息。他认为,只有深入研究这部经典,才能更好地还原古代历史的真相。为了表明自己的决心,司马迁开始在孔安国讲学的学舍附近租了一间简陋的房屋,每日早早起来诵读经典,研习学问。他还时常向周围的学者请教问题,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储备。
孔安国看到司马迁如此刻苦努力,心中十分感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考验,他终于决定收下司马迁这个徒弟。在举行拜师仪式时,遵循着汉代严格的经学师承礼仪。仪式现场,摆放着香案,案上供奉着孔子的牌位。司马迁身着整洁的儒服,再次向孔安国行大礼,然后向孔子牌位上香叩拜。孔安国则庄重地将自己所著的一些经学书籍授予司马迁,并对他寄予了殷切的期望。他告诉司马迁,学习经学不仅要掌握知识,更要传承儒家的道德精神和学术传统。
成为孔安国的弟子后,司马迁开始了对《古文尚书》的深入学习。孔安国教学极为严谨,他首先教导司马迁要对《古文尚书》的文字进行细致的考证和解读。由于《古文尚书》使用的是先秦古文字,与当时通行的隶书有很大的差异,因此解读起来困难重重。孔安国逐字逐句地为司马迁讲解,从文字的起源、演变到其在经典中的含义,都一一详细阐述。司马迁则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他每天都花费大量的时间抄写经文,仔细揣摩每一个字的意义。遇到不懂的问题,他便及时向孔安国请教,孔安国总是耐心地为他解答。
在学习文字训诂的同时,孔安国还引导司马迁对《古文尚书》中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深入分析。他教导司马迁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历史,不要被个人的情感和偏见所左右。司马迁深受启发,他开始尝试从《古文尚书》中挖掘那些被历史尘封的故事,思考其中蕴含的历史规律和人生哲理。
随着学习的深入,司马迁逐渐认识到今古文经学之争的复杂性。今文经学家们虽然在政治上占据着优势,但他们对经典的解读往往过于功利化,为了迎合统治者的需要而对经典进行了一些歪曲和篡改。而古文经学家们则更注重经典的真实性和学术性,但由于他们的观点与今文经学家相悖,因此在传播过程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司马迁深知,自己作为一名学者,有责任去探寻经典的真相,打破这种学术上的偏见和纷争。
为了更好地理解《古文尚书》,司马迁开始广泛涉猎其他相关的经典著作和历史文献。他阅读了《诗经》《周礼》《春秋》等众多经典,从不同的角度来印证《古文尚书》中的内容。同时,他还与其他学者进行交流和探讨,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司马迁的学术视野不断拓宽,他的思想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孔安国的悉心教导下,司马迁在《古文尚书》的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他不仅能够熟练地解读《古文尚书》中的文字,还对其中的历史内涵有了深刻地理解。他开始尝试将《古文尚书》中的历史资料与其他史书相结合,撰写一些关于古代历史的文章。这些文章展现了司马迁独特的历史视角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得到了孔安国以及其他学者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