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海县,地处辽东半岛东侧、黄海北部海域,是全国十八个海岛县之中唯一的海岛边境线,县境东与朝鲜半岛相望,是大连距离日本、韩国最近的区域。长海县山环水抱、风景如画、风情万种,是宜居城市、避暑胜地、浪漫之都大连的缩影。就是这样一处陆域总面积为142平方千米的海岛县,早在7000年前便有人类在此定居,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渔猎耕耘、向海而生、繁衍生息。伴随着海岛居民在渔猎生产生活方式中产生的各种劳动号子,便是这里的人们,尤其是那些勤劳勇敢的“闯海人”克服困难、征服大海的生动写照。2011年,长海号子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长海声音”与长海海鲜一道,撩动了更多人的心弦。
作为劳动号子的一种,长海号子在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独具特色,是前人为我们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据长海县考古发掘的出土文物考证,大约在6000年前,海岛上就有人类用骨镞、骨鱼钩、渔网、木筏等工具进行渔猎生产。随着历史的变迁、人类的进化、生产力的提高,人们所使用的海上工具由木筏发展到独木舟、木板船、木帆船等。
山环水抱的长海县
伴随着生产工具的更迭换新,人们的创造力也随之而生。至东汉中叶,因战事发生,张伯路率义军(以船、渔民为主)转战长山列岛,当时所用船只较大,可由十几个人操纵。伴随着海上运载量提升、操船程序日趋复杂,船民的劳动强度也与日俱增。为了使大家齐心协力完成各项繁重的体力劳动,船(渔)民们想出了以喊号为令统一节奏的办法,长海号子由此诞生。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海岛与外界交往日渐增多,贸易量逐渐增大,帆船进出港及在航行中,船工们要担负各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号子就更为重要,成为船工们劳动中的行动号令。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号子类型也越来越丰富,成为别具海岛特色的、越发完整成体系的船(渔)民号子。当时可细化出掌大篷号子、拔锚号子、勒锚号子、蹬挽子号子、抽滩号子、出舱号子、摇橹号子、拉网号子等多个适用于不同场域和生产方式的劳动号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为支援胶东抗战队伍,需将东北的钢材、粮食、药品运往山东抗日根据地,海上运输更加发达。当时,船只吨位更大了,有的大船一口锚就有2000多公斤重,一叶大篷撑(读“掌”音)到一半以上就有2500多公斤的重量,繁重的劳动中船(渔)民号子便发挥了鼓舞斗志、凝心聚力的积极作用。
20世纪五六十年代,长海号子进入鼎盛时期。据老船公讲,过去使唤船的都要到山东蓬莱去祭祀海神娘娘,保佑船民平安。天南海北的几千条船一到蓬莱,船工们号子喊得格外响亮,引得当地的老百姓都到码头观看,并笑着说:“嚎天狗又来了。”可想而知,当时的号子影响力有多大。
吹响海上作业的“劳动集结号”:
哎嗨哟,哎嗨哟!使劲拽哟,把篷掌啊,乘上风啊,快下网啊,多捞鱼虾啊,好换粮啊,全家老少,饱肚肠啊。嗨哟嗨,嗨哟嗨,嗨哟嗨,嗨哟嗨,哎嗨哟,哎嗨哟!
——《掌篷号子》
哎嗨哟,哎嗨哟!哎嗨哟,哎嗨哟!西天上有黑云啊,就要坏天了,伙计们啊,快出铺啊,把桅来放下啊,咱们保平安啊,大船啊,风小就回家啊,老婆一见高兴了啊。哎嗨哟,哎嗨哟!哎嗨哟,哎嗨哟!
——《拔桅号子》
长海号子,因劳动程序不同而调式各异,有矫健而明快的掌大篷号子(由“三起头”和“老号”两部分组成)、豪放辽阔的拔锚和勒锚号子、铿锵有力的出舱号子、委婉细腻的抽滩号子等等,共计数十种。总体上,长海号子主要分两大类:一类是船民号子,是运输船上的船民在劳动中喊唱的号子;另一类是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鱼时喊唱的号子。
因运输船比较大,船民号子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现将主要号子介绍如下。
掌大篷号子:掌大篷是指把帆船上的大篷从桅杆底部掌到顶部。掌大篷号子分三起头号子和老号。三起头是常用的掌篷号子,节奏相对较快;老号则是大篷掌到一半以上时使用的号子,节奏比三起头缓慢。因为在上升过程中随着风力加大,大篷重量也逐渐加大,特别是当大篷即将掌到桅杆顶部的时候,需要加大力量。
打锚号子:将锚从海底打捞到船上时使用的号子。
勒锚号子:当锚离开水面往船头拔时,这是最较劲的时候,需要有人将缆绳勒到锚头,再拉缆绳,将锚拖到船上用缆绳勒住时所用的号子。
推磨关号子:磨关类似于绞车,推磨关号子是用人力推动绞车将锚拉起时使用的号子。
抽滩号子:抽滩是帆船进港或出港遇到逆风时,将锚用舢板装到船行进的前方后扔进海里,然后再拔锚使船向前行进。抽滩号子是帆船抽滩时船民使用的号子。
拔筐号子:是将装货物的藤条筐从船舱底部拔上来时喊的号子。
蹬挽子号子:蹬挽子是指船到浅滩后,需要人力用竹篙或木杠将其推到滩涂上用力蹬,使船离开滩涂,或者使其靠港。蹬挽子号子往往是七八个人一起喊号子助劲儿。
摇橹号子:船航行无风或逆流时,需要船员一齐摇橹时使用的号子。
捞水号子:船航行到浅水区域时,需要有人在船头测量水深,高声报给船老大和其他船员,这时使用的号子就是捞水号子。
拉纤号子:拉纤是指船行进到内陆的河套里逆流而上时,需要人在陆地上拉纤使船行走而喊的号子。
渔民号子主要是渔民打鱼时使用的号子,形成初期调子比较单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渔船渐渐增多,船体加大,结合渔业生产的特点,号子也随之增多了。同时,渔民号子吸收了船民号子的各种音调加以丰富,除了有打锚、撑篷、摇橹等号子,还有推船号子、拉船号子、拉网号子、捞鱼号子、拔鱼号子等等。
长海号子主要靠船、渔民在朝夕相处的劳作中口传心授流传下来,传承时以船为单位,船船相传。以行业为中心,以船只为纽带是其主要传承脉络。
在历史演变过程中,长海号子不断丰富,形成独特的风格,独具大海特色,但在具体的劳动中,也会因劳动强度、紧急程度以及情绪的不同,导致号子节奏、力度有所变化,即兴发挥余地较大。总的来说,长海号子曲调辽阔粗犷、高亢悠扬、热情奔放,多为四平腔、二六腔、流水腔、散腔、小滑腔、大滑腔及大甩腔,给人极强的震撼力;其唱词凝练,节奏生动、明快,多为4/4、2/4、1/4拍和散板,音节简短、词句通俗,多为三五个字一句。通过一个人(号子头)领众人合唱的形式,激发大家的情绪,在统一号令的指挥下,同心协力劲儿往一处使,完成船上的各项劳动,其内容大都健康向上,反映了船(渔)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长海号子反映了渔家人在各个时代的社会意识和生活状态,体现出鼓舞士气、团结一致、乐观向上的团队精神,对渔民具有积极影响,其高亢优美的曲调,也为后世音乐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20世纪六七十年代始,长海本地的文艺工作者为了继承和弘扬长海号子这一海岛民间文化,在借鉴和吸取长岛号子音乐元素的基础上,创作了许多有“海”味特色的组歌、音乐剧等作品,赋予了长海号子更新、更美的内容,如音乐剧《海篷花》、组歌《碧海战歌》《美丽富饶的长山岛》《渔家姑娘的心》等,并多次荣获各级政府文化奖项。
长海号子在生产、生活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人们伴随着或悠扬舒缓,或苍凉低回,或响彻云霄的号子声抒情感怀,在铿锵有力、激荡起伏的劳动号子中展现团结一心、奋发图强的精神面貌。“喊号子”已经成为他们生产、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生产方式转变,长海号子使用频率减少,加上高龄船(渔)民的去世,会喊唱长海号子的人现已不足百人,传统长海号子的传承遇到一些困难。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一民间文化,当地一是利用文字和现代化传媒手段对长海号子进行资料保存,加强对喊号人的保护;二是成立业余演唱队,让更多人学唱渔民号子,进行传承;三是多次召开座谈会,讨论长海号子的音乐发展方向,吸引更多的音乐人关心长海民间音乐的传承、发展、创新。作为海上作业“副产品”的长海号子,正经历着传承与发展的历史大考。
部分传承人合影
长海号子是劳动的节奏,也是生活的节拍,是长海先民们千百年来不断探索、寻求海洋规律的真实写照,是拼搏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动力,更是留给后世子孙的独特文化基因。一代一代闯海人以号子为媒介,以渔猎为寄托,劈风斩浪,向海而生。他们的不懈努力,将使长海号子越唱越响,也为优秀传统文化赋予了更多时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