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鼓产生于民间,其表述内容多样化,富有浓郁关东气息,具备鲜明的地域特色,东北民众听之熟悉、觉之亲切。如今历尽沧桑,辉煌百年的东北大鼓,已成为东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沈阳东北大鼓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顺治十四年(1657)裁辽阳府,在盛京(今沈阳)设奉天府,成为东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乾隆年间,民间艺人在东北民歌、东北小曲小调的基础上,演化出一种新的说唱形式,以地域命名,称“奉天大鼓”或“奉派大鼓”“奉调大鼓”。此曲种一经问世,很快在东北地区广泛流传,逐渐实现了跨地域的传播,成为中国北方重要曲种。至嘉庆、道光年间,“奉天大鼓”已成为“东北大鼓”。
清朝末年至民国初年,东北大鼓逐渐形成了五大流派:以发祥地沈阳为中心的“奉调”,以吉林为中心的“东城调”,以哈尔滨为中心、流传于松花江以北地区的“江北派”,以营口为中心的“南城调”和以锦州为中心的“西城调”。
其实,业内一直流传着东北大鼓的两种起源说:一是乾隆年间北京弦子书艺人黄辅臣来沈阳献艺,吸收了当地民歌小调演变而成的。二是原为辽西的“屯大鼓”,道光、咸丰年间,有些艺人进城献艺,后发展为奉天大鼓。清同治十二年(1873),刘世英在《陪都纪略》中说,“讲通套、说得妙、大鼓书、梅花调、漫西城、拔高帽、鼓皮紧、使劲造”,这是东北大鼓当时普及的真实写照。1906年沈阳《盛京时报》开始用“奉天大鼓”或“奉天鼓书”之名,1929年奉天省改名辽宁省时,又改称“辽宁大鼓”。1945年抗战胜利,东北光复后,通称为“东北大鼓”(辽宁省仍一度称其为“辽宁大鼓”)。
东北大鼓形成之初,表现内容多为黄牛白马、春种秋收,通俗易懂,深受民间人士喜爱,尤其是在农村,有着广泛的市场。至道光、咸丰年间,关东文人韩小窗、罗松窗、鹤侣、竹轩等加入东北大鼓的艺术创作,创作了诸如《忆真妃》《露泪缘》等大批子弟书,语言文雅,内涵深刻,从而使东北大鼓登入高堂,活动于官府、贵宅之间。东北大鼓起源于民间,又有艺人加工、文人相助,是“三结合”创作的产物,具有雅俗共赏的大众性特点。
东北大鼓的短段有200个左右(今存150多个),分为子弟书段、三国段、草段(通俗唱词)三类。子弟书段有《孟姜女寻夫》《糜氏托孤》《望儿楼》《樊金定骂城》《忆真妃》等,是清代子弟书作家韩小窗、喜晓峰、缪东麟等人的佳作。三国段有《鞭打督邮》《虎牢关》《凤仪亭》《白马坡》《草船借箭》等,几乎包括了《三国演义》中的主要故事。草段有《排王赞》《俞伯牙摔琴》《紫罗袍》《打登州》等,多取材于演义小说、民间传说、京剧剧目,也有少数知识段、文字游戏段。
东北大鼓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霍大顺
东北大鼓的中长篇书约有40部,其中袍带书(讲史书)有《马潜龙走国》《大隋唐》《杨家将》《呼家将》等;花袍带(以女将为主,有小将招亲、神怪斗法等情节的书)有《三请樊梨花》《天门阵》等;短打书(公案侠义书)有《包公案》《水浒传》《小八义》《大明五义》等;神怪书(只有少数艺人说唱)有《西游记》《济公传》等;世情书(才子佳人悲欢离合的故事,多为中篇)有《回龙传》《回杯记》《五子登科》等。故事多源于小说、评书、皮影戏、弹词,也有少数为说书艺人自编的书目。
东北解放后,产生了许多现代曲目与书目,影响最大的优秀短段有《董存瑞》《渔夫恨》《杨靖宇大摆口袋阵》《白求恩》等。中篇书多采自已出版的中篇小说,如《杨桂香》《小二黑结婚》等。长篇书多是根据小说改编的,如《新八女英雄传》《烈火金钢》等。
东北大鼓的演出形式是一人打板击鼓演唱,另一人操三弦伴奏。民国后,有加上四胡伴奏的,也有少数再加上琵琶伴奏的。有时,因为没有弦师,艺人可自弹自唱,也有的艺人演过对口大鼓。短段多数只有唱词,少数曲目有夹白,唱词分为“二、二、三”的七字句与“三、四、三”或“三、三、四”的十字句,也有少数曲目有五字句及较长的“剁字句”(大句子中夹有三字句、四字句)。中长篇书有唱有白,一般一回书(约二三十分钟)中有两段或三段唱篇。
伴奏音乐是东北大鼓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它与唱腔紧密配合,能托腔保调、渲染气氛、润色唱腔或给演唱者换气休整的间歇,使演出节奏有张有弛,让听众留有品味时间。伴奏音乐可分为过板音乐(包括前奏、引子、大过门、小过门)与唱腔伴奏两部分。前奏是在演唱之前所用的相对独立的民间器乐曲;引子是与唱腔有内在联系的器乐曲,与唱腔旋律相吻合,并给唱腔做引导;大过门用在唱段与唱段之间,起着相互连接的作用;小过门用在乐句与乐句之间,紧密配合唱腔。
唱腔伴奏基本上采用随腔伴奏的方法,但又与唱腔不完全一致,所谓“既合又离,似离又合”,在唱腔的旋律稀疏或休止时,伴奏则加花装饰,填充空白,将唱腔衬托得更加丰富。伴奏的技巧还有很多,如前闪后合、环绕加花、紧弹慢唱等等。伴奏乐器以三弦、四胡(或二胡)为主,也可增加扬琴、中阮等。演唱者自操木板与书鼓敲击节奏,配合伴奏,还可以用鼓板作为道具。尤其在开场之前所演奏的“鼓套”和“花板”加上“大珠小珠落玉盘”似的三弦拨弹,更能烘托出动人心弦的紧张而热烈的氛围。
如今,传承了200多年的东北大鼓,早已形成了自己的流派。从业人员扎根基层且分布广泛,东北地区的每一个乡镇,几乎都有东北大鼓艺人登台卖艺。这种接地气的表演也使得东北大鼓在东北人民群众当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东北大鼓与关东鼓曲艺术的源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并在全国鼓曲舞台上占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