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阳光很烈,2023年立秋日,航空工业沈飞党委宣传部的王经理在沈飞航空博览园的正门等我。博览园位于沈阳市皇姑区陵北街1号,大门造型如凌空的机翼,充满动感和气势。王经理看上去沉稳温厚,人又十分热情,我知道将要开始的采访必是一次难忘之旅。
走进博览园,抢眼的是东侧林地草坪上停着的一架银白色歼5战机,56719,机身上的红色数字标示着飞机试飞成功的日期。这是我国自主生产的第一架跨音速喷气式歼击机,也是功勋战机,曾击落击伤入侵飞机40多架。1958年2月13日,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到沈飞视察,观看的就是这种飞机。
沈飞航空博览园集科技、教育、旅游于一体,精选珍贵的历史图片及实物,以声光电多维立体的演示设备,让人们多方面体验航空科普项目,并系统介绍我国歼击机的发展历程。三个半足球场大小的展馆外展区是歼击机真机展示区,博览园的主馆是一座四层的大楼,圆顶,淡黄色楼身,玻璃均为天蓝色。主展馆4600多平方米,共分为序馆、“蓝天梦圆”、“航空报国”、“振翮高飞”、“创新超越”、“功炳天疆”、“展翅翱翔”7个展馆。
博览园是预约制,下午3点仍然游人如潮。博览园的院子里的飞机翅翼银亮,闪闪发光,晃着孩子们的脸。
沈飞航空博览园内部场景之一
沈飞厂史的开端,也是共和国飞机制造业和国防航空史的开始。博览馆墙上的黑白照片记录着惊心动魄并且激动人心的一个个瞬间。
为了建设中国的航空工业,百废待兴的共和国拿出了60亿斤小米。从抗战时期至新中国成立之初,为了应对物价波动,小米曾被作为财政收支的计量单位。当年60亿斤小米,约合人民币6亿元。曾经用小米加步枪打下江山的执政者,再次用小米为计量单位创建自己的航空工业。1951年6月29日,新中国成立不到两年,中国的第一家歼击机制造厂即在沈阳市成立,代号国营112厂。
有“中国歼击机摇篮”之称的沈飞,历史可追溯到1930年。那一年,张学良下令修筑沈阳北陵机场。次年4月,他与荷兰福克飞机公司议定合办东北航空工厂。随后爆发了九一八事变,机场被日军占领,掠夺飞机260余架,日军由此建立侵华的空军基地。日本投降后,这里又变成国民党北陵空军站;1948年11月沈阳解放,东北人民解放军航校奉命接管空军站,成立东北航校机务处第五厂。
诞生于废墟之上的五厂,曾为抗美援朝志愿军组装修理米格-15飞机,为作战飞机生产消耗量很大的副油箱,屡建战功,也为后来的112厂从修理转向制造奠定了基础。
1953年,中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112厂被列为苏联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仅仅用了3年,112厂发展到万人规模,于1956年7月19日试制成功了中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即歼-5飞机。珍贵的老照片上面,一张张年轻的面孔,目光中充满着希冀和热望。正是从这里,一批批干部和技术人员赶赴贵州、陕西、四川,去各地建设歼击机、直升机、轰炸机、水上飞机和导弹制造厂。从这里走出去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高达两万人。沈飞被誉为“中国歼击机摇篮”当之无愧。
仿制苏制米格-17飞机,沈飞推出中国首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1956年,中国跨入了喷气时代;1958年7月26日,沈飞推出第一架喷气歼击教练机,开创了我国自行设计飞机的先河。自行设计,多么振奋人心的壮举,中国从此有了自己的飞机设计师,几百名飞机设计师从这里成长,沈飞成为“中国飞机设计师的摇篮”。
1969年7月5日,沈飞设计研制的双发高空高速截击战斗机歼-8呼啸着腾空而起。自主设计和制造歼击机,沈飞再次创造奇迹,这是一座巍峨而且富有激情的里程碑。
2009年,沈飞自主研制的单座双发舰载战斗机歼-15首飞成功,这是中国海军第一款航母舰载战斗机。2012年,歼-15首次降落在辽宁舰上。中国将第一艘航空母舰命名为辽宁舰,而共和国的第一架舰载战机的出生地就是辽宁省的沈阳,沈飞为脚下的黑土地争得了无限荣光。
2018年1月12日,中航沈飞股份有限公司成功重组上市。作为一家老军工企业,核心军工资产整体上市,就像当年生产出第一架战机一样,中航沈飞腾飞商海之上,成为中国战机第一股。
几代沈飞人薪火相传,不懈努力,先后研制生产40多个机型的飞机8000余架。
时光进入2023年,沈飞历经72年的建设和发展,从无到有,从修理到仿制,再到自主研发和生产,今天的沈飞已成长为一家大型现代化飞机制造企业。沈飞以航空产品制造为核心主业,集科研、生产、试验、试飞、服务保障为一体,领导中国航空,成为世界上难以遏制的力量。
在二楼的展厅里,我在《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司歌》前面驻足,上面的歌词澎湃激昂:“有一个梦想,在信念中历尽沧桑;有一声呼唤,在蓝天里荡气回肠。航空报国,航空强国,一代代志士上下求索,为中华铸就铁壁铜墙……”
沈飞集团公司大门
我身后的王经理动情地向我讲述他的心得:“每一次听到和唱这首歌,沈飞人都心情激动,心生感慨。”
是啊,功勋墙上的一张张沈飞人的照片,每一张面孔都那样的鲜亮激越,从开国之初的航空救国、航空报国,到航空强国,一代代沈飞人接力般自强着、奋斗着。
工人金连佐一家四代28人在沈飞工作,工龄累计达701年。
唐臣升是沈飞工艺研究所机械与智能组的高级工程师,1988年大学毕业进厂,迄今已获得55项发明专利。
沈飞标准件中心的杨国心,21岁就成为全厂最年轻的高级技师。
追求极致,舍身忘我。在歼-5展区,摆放着劳模陈阿玉、林兆成等工人使用过的钳子、钻子和磨具,歼-5、歼-6、歼-7、歼-8,就是由这些简朴的工具“打磨”而成。“80后”的工人方文墨,手工打磨零件,加工公差做到0.03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的1/25,“文墨精度”难以想象。
徐舜寿,号称中国飞机设计一代宗师。歼-8II总设计师、两院院士顾诵芬,为了解决飞机超音速飞行振动问题,坐歼教-6飞机三次升空,跟踪观察,置自己生死而不顾。
罗阳事迹是沈飞博览馆的重要展区,罗阳精神是沈飞人的精神追求。2012年11月18日,时任沈飞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的罗阳随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辽宁舰出海执行歼-15飞机首次起降的训练任务,作为歼-15飞机的现场研制总指挥,罗阳深知,这次上舰是他和歼-15的一次“大考”,责任极其重大!他细致入微地与团队成员制订调试方案,近距离观察飞机起降,最近时不到20米,发动机轰鸣声震耳欲聋,他的整个胸腔承受着巨大压力。就在圆满完成歼-15在辽宁舰首次起降训练任务、开创中国航母事业新纪元的光荣时刻,11月25日,罗阳突发疾病逝世。
罗阳永远倒下了。“大国重器,以命铸之”,这是罗阳的誓言,也是遗言。
沈飞,缩写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史和奋斗史,是中国从弱小走向强大的精神写照,沈飞航空博览园承载着所有沈飞人的家国情怀。
感受着中国航空工业第一代创业者的故事,还有那以后一代代创业者的故事,看着展示给人们的蓝天战鹰,那些战机闪闪发光,和秋天的阳光一起,辉映着天空,照耀着参观者的脸。
沈飞,不但是中国航空工业的出发地,更是航空报国的精神高地!这里不但书写着共和国的航空工业史,更书写着航空报国的精神史。
沈飞航空博览园内部场景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