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前的一个下午,我们走在沈阳铁西区一条叫赞工街的小街上。铁西的街路有着工业区的鲜明特色,重工街、卫工街,许多街都有一个“工”字。如果其他的“工字街”都以功能命名,那么赞工街的一个“赞”字则显得更动感情。
我们在寻找铁西工人村生活馆,手机上的导航显示我们到达了目的地,这里最醒目的却是“工人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牌子。正当要找路人探问的时候,发现已经站在了工人村生活馆的门口。
生活馆的正门在一栋红砖建筑的中间,这是一栋三层的起脊的苏式风格建筑。我们敲响了生活馆的玻璃窗,一名保安为我们打开了大门。那天很幸运,我们见到了李智馆长。
因为有区委宣传部的介绍,李智馆长很热情地带我们走进了馆区。我忘记了是疫情的原因,还是其他什么原因,总之那天是闭馆日,我们是这里仅有的参观者。
走在展览馆一楼,一条贯通南北的公共走廊将楼内的房间分成东西两部分,这里原是工人居住的宿舍,已改造成了分隔的展厅。展览馆的导馆厅占用了4个房间。
工人村建设用的木工工具、瓦工工具、水泥和沙子,20世纪80年代用挂历纸编成的门帘,计划经济时代的各种票券,复原的工人村邮局、照相馆、副食商场,当年的孩子们游戏时的弹弓、玻璃球、铁圈、嘎拉哈等,曾经有过的欢乐和热闹都凝聚在那些老照片上。老照片都是黑白的,点染的红唇和绿色也已在时间的流逝中泛黄和斑驳。
铁西区工人村生活馆
工人村宿舍旧址
工人村生活馆空旷寂静,一户户人家的房门敞开着,我们像是闯入了一个个主人不在家的私人空间。
连接的走廊更像连接了时空,我们是时空和人生的穿行者,走在过去的回忆里,走在生活的流变中。
20世纪50年代的厨房是共用的,水泥的灶台、原木菜板、切开的葫芦做成的水瓢、高粱秸秆编成的水缸盖、烧水用的铝制尖嘴壶,简陋中透着实实在在的智慧。
我们走进黄禄昶的“家”。黄禄昶是第一批搬入工人村的住户之一,房间内摆放着工厂配给的三屉桌、双人木床、椅子,还有老式大收音机。缝纫机是“飞人”牌,黑色的人造革皮包写有“上海”两个字。多用吊铺,还有床边带合页的活动木板,这是为孩子们准备的。
房间逼仄,但温暖温馨,散发着浓郁的家庭气息。今天的孩子们无法想象,这样的房间,当年只有厂级领导、劳动模范、高级知识分子和高级技术工人才能住进来,住在这里不但是生活待遇,更是一种自豪和荣誉。
走出工人村的“荣誉之家”,来到20世纪50年代大合社和幼儿园,走过60年代居委会和抗大小学。“大合社”“小合社”是工人村居民的主要副食供应地,居民凭票购物。展厅内有一块简陋的木制小黑板,上面用白色粉笔写着当时的蔬菜价格,10块豆腐2角钱。
工人村第一粮店成立于1953年,一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都是按计划供应。居民凭购粮本按规定的粗、细粮比例定量购粮。为方便职工买粮,粮站24小时营业,夜晚都会亮起一盏红灯,“文革”期间夜卖店改称红灯站。
幼儿园展厅里摆放着红色亮漆的手风琴、老式的脚踏琴、刷着白色油漆的小木椅子等,每个格子都放着白色的搪瓷茶缸或搪瓷小碗。
20世纪60年代的居委会墙上贴着毛主席像,靠墙摆放着两个抽屉的办公木桌,桌上放着红色镂空铁皮热水瓶。抗大小学里有雷锋半身像、木制算盘,黑板上写着“第一课 毛主席万岁”。
从梦幻般的五六十年代走出来,走进20世纪70年代。刘风原家经常接待外宾,房间内有黑白电视机和单卡单喇叭的录音机。李树义家人口多,睡吊铺,也有单卡双喇叭录音机。
20世纪80年代的孟凡荣家里有了可以显示日期和星期几的挂钟,电视14英寸。
20世纪80年代的新婚家庭——白新家房间内有凭票购买的9英寸电视、新星牌的双卡录音机、沈努西的双开门冰箱。
20世纪90年代的展厅摆放的是下岗自谋职业的徐风香家庭陈设。徐风香1997年从沈阳市华兴印刷厂下岗,开办了小卖店和缝纫点。室内有她使用过的沈阳产的钻石牌缝纫机、彩色电视机和缝纫使用的一些工具。
工人村生活馆复原和展出了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到90年代的13个家庭的布置,各种生活实物5000余件,全部展品都由原来的住户捐献。
铁西工人村生活馆的讲述在新世纪到来之前结束了,我印象最深的还有两只蓝色的玻璃花瓶,那花瓶一定散发过花朵的清香,点缀过生活的温馨和美好。
时光仍在前行,工人村生活馆被保存下来的器物随着时间的飞逝也会更加斑驳,但也将随着时光的加持更显魅力,这是有温度的历史。
工人村生活馆内部场景
城市日新月异,新时代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在今天的互联网的时代奔走。在即时化交流和刷手机的当下,时间似乎快了许多。新的楼宇,新的街路,新的消费,新的游戏,连追求都是不断创新。
那天,我们和李智馆长谈了很久,我们在探讨如何用最新的元宇宙语言升级生活馆,如何让人们沉浸式旅游和更真实地穿越。
我们讨论得非常热烈。
走出生活馆,下午的阳光鲜亮地洒在赞工街上,街上人来人往,新的赞工街和生活馆分明是两个世界。生活馆凝固着历史、记载着怀念,而新的赞工街则呼唤着未来,正欣然奔向所有的新鲜。
我猛然站住,驻足在那一片鲜亮的阳光中,我的眼前出现的是李智馆长的身影,他站在一张老照片前,执拗地向我讲述着——工人村是闻名沈阳的工人住宅区,是新中国最早的工人住宅楼群。1951年以前是一片菜地,只有三条马车道往来运菜。沈阳市人民委员会投资1200万元,开始工人村住宅建设,市政府将其命名为“工人村”。
1952年12月至1957年,在荒野上先后建起143幢3层红砖红瓦楼房,形成占地7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的5个建筑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