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5月18日,人类史上的第三十五个国际博物馆日,中国工业博物馆在沈阳的铁西区举行了开馆仪式。这一天,中国工业博物馆为世界博物馆史增添了荣誉,写下了辉煌的一笔。
中国工业博物馆坐落于沈阳市铁西区卫工北街14号。走进工业博物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重达50吨、高18米的青铜浮雕,浮雕镌刻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炉钢水出炉的壮观景象,气势磅礴的巨大铜雕名字叫作《铁流凝变》。
2012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
“变革”和“世界”这两个词像两颗火流星从天而降,而铁流凝变,正是中国工业博物馆的真实写照。
“挑战”和“启示”两个词加上“新”字之后,像两枚超音速火箭分别射向过去与未来。
沈阳是中国工业史的发轫之地。曾经,铁西区为新中国工业史创造了无数个第一。
沈阳第一机器厂制造了新中国的第一枚金属国徽。沈阳重型机械厂炼出了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炉钢水。第一台变压器、第一台18马力蒸汽拖拉机、第一辆无轨电车、第一枚地对空导弹——红旗一号导弹……仅沈阳铁西区北二路上的37家大型企业就有幸创造了共和国工业史上350个第一。沈阳第一机床厂自行研制的第一台普通车床被用作1960年版贰圆人民币图案。
中国工业博物馆
现在,曾经创造过辉煌的重型机械设备静静地矗立着,雕塑着辉煌的时光。这些都已经是不可移动的文物。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国内首家综合性工业博物馆,以装备制造业为主,涵盖21个主要工业门类,占地面积8.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展陈面积4.5万平方米。
20世纪30年代初的铁西规划地图、1900年的中东铁路钢轨、西周青铜盔、春秋时期盔甲、殷商时期铜镜都是如今的馆藏。征集的文物来自上海、北京、内蒙古等20多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别行政区,包括国家一级文物1件,国家二、三级文物10件。目前有1300多件实体文物。
中国工业博物馆建设的故事同样传奇。
新中国成立之初,沈阳铸造厂的主要产品是铸造锅炉和暖气片。当时的铸造厂占地面积33万平方米,职工人数多达5800人,年生产能力最大时曾达到3.8万吨,为通用、重矿、机床、冶金、汽车、石化等多个行业提供产品。
2007年4月17日,沈阳铸造厂浇铸完成最后一件产品——鼓风机壳之后,铸造厂整体搬迁,留下了服役半个多世纪的厂房和设备。
高30米,最长距离超100米,红砖砌筑成的沈阳铸造厂的大型厂房里,塔林管线密密麻麻,一座冲天炉夺人心魄。冲天炉重300吨,高27米,每小时熔炼铁水10吨。
2002年8月17日,以沈阳低压开关厂搬迁改造为标志,铁西区正式拉开“东搬西建”的序幕。东搬西建,就是将铁西区东部的工厂搬迁到西部。该计划旨在通过拆除老旧建筑,建设新的商业、住宅和公共设施,提高区域的生态环境和居住品质。
中国工业博物馆内部场景之一
中国工业博物馆内部场景之二
标志性的老旧建筑,就是铁西人,乃至沈阳人曾经引以为傲的那些旧厂房、旧厂区。
过去的岁月里,这些旧厂区刻写了历史的钢硬和坚韧。过去的时光中,这片土地留下了共和国工业史最火热最滚烫的记忆。
原铸造厂的厂房拆还是不拆?拆了可以置换成高档住宅或者商业区,不拆意味着铁西区政府财政的巨大损失。经过反复论证,铁西区委区政府作出重大决定,把铸造厂的一车间改造成铸造博物馆。
原铸造厂的混砂、落砂、排砂、抛丸系统保留下来了,冲天炉、10吨天吊及运输轨道保留下来了,举架高达30米的厂房和原铸造厂一车间的原貌保留下来了,大量的图片、文字和音像营造着工人生产的场景。
一个不再生产的老厂房再次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一座集中展现东北老工业区工业文脉的铸造博物馆由此诞生。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沈阳铁西工业发展史的实体证物,近现代工业历史文物资料书写着沈阳工业发展的沧桑变化,更见证着沈阳这座工业名城百年记忆的历史。
斑驳铁锈的滑梯扶手,曾经轰鸣的车间厂房,萦绕弥散的岁月回响,历史的车轮和时光刚硬地摩擦,蓦然将人们拉回那个火热的年代,体味钢水奔流的卓绝,体味激情燃烧的粗犷。
站在中国工业博物馆的大门口,仰望这座现代化的巨大场馆,我们不由得感叹,铁西是幸运的,沈阳是幸运的,铁西再次铸造了新的历史。
北方的阳光温润着历经风霜的斑驳机器,辉映着过去时代的大国重器,历史和工业文化元素重塑着沈阳的城市肌理,这一切,都绽放着沈阳工业文化的魅力。
行走在中国工业博物馆,不但能回望共和国的工业史,更让人懂得珍惜和敬畏,懂得人生应挺起铁硬的脊梁。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铁西以雄强的前瞻性给历史交了一份答卷。
中国工业博物馆,是沈阳以使命感的名义向人类史敬了一个大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