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辽沈三大名店

◎李轻松

别样肉夹馍——李连贵熏肉大饼

熏肉大饼是一款四平的特色传统名点,主要原料有鲜猪肉等,这道美食其特点是熏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熏香浓,色泽红;大饼色黄清香,里软外酥层次多。

相传河北人李连贵在清光绪年间逃荒到吉林四平梨树小城,开了一家经营吊炉大饼和熏肉的小饭馆“兴盛厚”肉铺,兼营熟肉、懒饼、叉火勺。李连贵求教于老中医得煮肉秘方,选用八九味中药加入煮肉汤中,熏肉不仅香气浓郁,还有药用效果。煮肉的汤油加面粉和调料调成肉酥,抹在饼里起酥,层层分离,便于夹肉而食。熏肉讲的是火候,是色泽,是口感,而李连贵大饼全部都有。棕红的色泽,剔透的皮肉,不腻不柴的肉质,沁人心脾的味道;大饼外表金黄,层次分明,外焦里软。若是以饼夹肉,回锅再烙,则肉香入饼,回味无穷。因而一时食客如云,李连贵熏肉从此名声大起,其后李连贵大饼、蛋花汤也随之出名。

1937年李连贵一家迁居四平市道东北市场。1940年李连贵病故,其子李尧继承父业,专营熏肉大饼,门两侧悬挂“李连贵熏肉”“大饼稀粥铺”,以示传承。李尧坚持改良创新,又调整煮肉的辅料配方,以丁香、紫叩、肉豆蔻、砂仁、肉桂五味中药为主要香料,辅以花椒、八角、干姜等,制出的熏肉,不仅色泽愈加棕红,肉味更加纯正,食之不腻,不柴,而咀嚼有余味。用肉汤油调制肉酥,成饼更加金黄,七层分明,焦嫩相间,不硬不粘。用熏肉末、鸡蛋等制成的蛋花汤,亦是口味独特。

熏肉大饼

1950年,李尧之子李春生继承祖业,背着一坛老汤勇闯沈阳,把李连贵熏肉大饼的根子扎进沈阳。可以说这是李春生的眼光与胸怀所致,他看中了沈阳工业发达,交通方便,人口众多,肯定有一番风光。从此,李连贵熏肉大饼就在沈阳扎下了根,一直到今天的枝繁叶茂。

为了保持李家熏肉大饼的传统特色,李春生在制作和选料上颇费了一番心思。他选猪肉时,必须前槽至肋间,不肥不瘦、肥瘦相间带皮的新鲜猪肉。用清水浸泡六至十小时,之前用水加碱涮洗干净,去血污腥臊,然后才能切块入锅炖煮。如果是夏秋季节,还加放茴香,香味更加浓郁。老汤倒入,旺火烧开以微火慢炖,待肉块熟透后捞出,沥净油,晾于熏锅中加红糖熏制而成。这个过程需要时间的煎熬,更需要耐心的加持,才能煮出好肉,熏出好味。

用肉汤及食盐和调料加入面粉中和成的面团,烙熟后,金黄、焦嫩、起酥,口感细腻,肉香满满。

李连贵的熏肉秘方一直带有神秘色彩,煮出了好肉,也熬出了好汤,生意兴隆的诀窍也在于此。质量的保证首先还是食材。譬如,熏肉的来源都是自己宰的猪,外肉不得入内,以防病猪和劣肉的流入,精细到肉上不能有一根猪毛,否则会影响食客的感观,进而影响店铺的声誉。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坚持守正与创新。一百多年来,李家传人把名誉看得极其重要,要求十分严格。传统不能改变,肉的选择,老猪不用,小猪也不用,肥瘦总要适宜。就宰猪来说,做到一根毛也不带,必须干净;就煮肉来说,把握的是火候,坚持的是硬烂适中,不腻,不柴;就配料来说,多年的实践探索,终于选中五种中草药料,带有强烈香味;就做饼来说,肉酥、用水各求适度,烙饼和熏肉同样精细到每个细节。

熏肉大饼

肉与饼的灵魂说到底还是那锅汤。是汤赋予了肉的精髓,也是汤激发了面的味道。一锅老汤,越熬越有感觉,汤中肉,越煮滋味越足。煮肉和面,随季节不同而增减,药膳配方,能在夏季解暑消食,在冬季温胃散寒。

李连贵大饼已经走向全国,在北京等多个城市开了连锁店,让更多的人品尝最好的饼、最好的熏肉。你可以选择一个心仪的位置,安静地坐下来,几张饼一盘切熏肉,把浓香四溢的肉夹进金黄酥香的饼里,再加上绿色的葱丝、微甜的面酱,慢慢地享用。此刻,饼的酥香、肉的熏香、葱的清香,交融在一起,咬一口满嘴留香。再来碗绿豆粥或小米粥,那是人间最有烟火气的幸福,这感受会长久地留在你的心里,历久弥新……

老字号的百年芳华——老边饺子

位于中街的老边饺子馆可以说占尽天时地利人和,人气很旺,装修中规中矩,古朴大方,大抵也符合消费者的想象。就连当年侯宝林先生吃了之后,也对老边饺子赞不绝口,还亲笔题词:“老边饺子,天下第一。”

走进店内,环境十分优雅舒适,古朴典雅的招牌和对联,大气中带着一丝传统的韵味。木质的桌椅,舒适的环境与温暖的灯光,总能让人放下所有的疲惫,尽享美味带来的快感和幸福感。

老边饺子的创始人边福当年从河北逃到沈阳,最先落脚在小津桥。老边饺子从小津桥到北市场再到全沈阳城,开了多家店铺,用煸馅这手绝活得到食客的认可和赞誉,做得风生水起。自清道光年间,经过风风雨雨,至今已经有一百九十多年的历史了。

老边饺子之所以能一直发展,关键还是勇于创新,从未止步不前。边福的儿子边德贵子承父业,继续在煸馅上做文章,经过一番钻研,边德贵将普通的煸馅改为汤煸馅,吃起来口感更加香浓,汁液饱满。这种汤煸馅制作工艺的研发,初步形成老边饺子“皮薄馅大、鲜香味美、松散易嚼、浓郁醇厚”的独特风味。从此老边饺子一炮打响,成为众人皆知的美食。

这个汤煸馅的绝招,使老边饺子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也被边家视为传家宝。在历史上,老边饺子的掌门人为了保密,都是将绝活传子不传妻、传男不传女,每天闭店后等伙计走光才亲自配馅。

1940年,与北京天桥、南京夫子庙、上海城隍庙齐名的杂巴地北市场,在商业鼎盛时期,迎来老边饺子的迁入。这对于老边饺子来说,是一次重大的决定,它充分地占据了地利,北市场当时巨大的市场号召力,和天南地北的人员往来,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名人效应、流量巨大,老边饺子一下子声名远扬,一跃成为东北名店。而具有如此远见的就是边家第三代传人边霖。

后来,老边饺子经过公私合营,特殊时期歇业,到改革开放后重新挂起金字牌匾,边霖重又成为掌门人。老字号恢复了,边霖继续研发新产品,在煸馅的种类上有所突破。这时的老边饺子已经发展到二十六种馅,由水产、肉类、蔬菜调制,改进了圆笼上桌,增添了高档的酒锅饺子,使传统风味更添新彩。

百年煸馅蒸饺

老边饺子之所以久负盛名,主要是选料讲究,制作精细,造型别致,口味鲜醇,它的独到之处是调馅和制皮。

老边饺子百年来一直采用独特的煸馅工艺,一丝不苟地保持着独特的风味,每一道工序,都做得丝丝入扣。煸馅要先在锅内煸炒肉丁,先放入肥肉丁下锅煸炒,等肥肉丁中的油炒出来之后再将瘦肉丁放入锅中继续煸炒,肉馅煸炒至变色后,加入事先熬好的高汤,大火熬一刻钟,让煸炒后的肉馅充分吸收高汤中的精华,重归软嫩。之后加入精盐、花椒粉、白糖,小火继续煨十分钟后,将肉馅盛出晾凉,让汤汁凝固,这样当饺子熟后,汤汁会充分释放在馅里,咬一口,那汁液会立即刺激味蕾,得到香浓鲜美的味觉体验,让人欲罢不能。

老边饺子除了馅,皮也有绝招,就是加入适量的猪油开水烫面,这样和的面擀出的饺子皮柔软筋道透明,品相好看。擀饺子皮和包饺子都是采用人工制作,让整个制作过程满满都是温度和温情。擀饺子皮的老师傅,没有几十年的历练绝没有这等功夫,且看他两手并用,左右开弓,饺子皮纷纷抛出,令人眼花缭乱,那真是一种享受。据说每分钟能擀一百多张饺子皮,真是神速,想必也是经过多年苦练,才达到这种出神入化、随心所欲的境界。

饺子馅的调配也是有讲究的,与时令也相关。比如初春选韭菜、大虾配馅,韭菜馅是经过了肉汁和虾汁浸透的,肉虾菜三味合一,清香飘逸;盛夏用角瓜、冬瓜、芹菜,可以解腻;深秋选油椒、芸豆、黄瓜、甘蓝配馅,清爽可口;寒冬用喜油的大白菜配馅,松散鲜香。此外还有银耳馅、发菜馅、香菇馅、虾仁馅、鱼肉馅、黄瓜馅、红果馅、山楂馅,还可以吃到最有沈阳特色的酸菜馅饺子,爽口不腻,沈阳人就爱这口。至于肥瘦肉的用量一般是春、夏多用瘦肉,秋、冬多用肥肉,与菜的比例或三七,或四六,这样配比精确的饺子馅,荤素搭配,营养健康,口感极佳。

冰花饺子

别具一格的老边饺子宴,是老边饺子馆的当家门面,不仅使人大饱口福,还是一场视觉盛宴。蒸、烙、煮、炸十八般武艺全上,各种形状的饺子让人大开眼界,几十个品种数不胜数,可谓是把饺子做到了极致。

冰花煎饺是老边饺子的主打特色之一,精美绝伦。饺子铺在平底锅里,锅中的热油和玉米淀粉完美结合,大火收汁,煎好后薄薄的底面形成冰花状的网格纹路,一幅北方冬季窗上的冰花图案完美呈现,神奇至极,竟如画笔描绘,是大自然的神赐,这种活灵活现的“冰花”令人不忍下口。这已经超出了饮食的概念,而达到了艺术的境界。

煎饺里面是韭菜鸡蛋和虾仁,口感丰富,咬下去还有鲜香浓郁的汤汁在口腔里迸发出来,它既有煎饺的焦香,又能保持馅料原有汁水。

最让人惊异的是御龙锅煮小饺,小饺之小,玲珑可爱,一两面精制而成,共二十五个。古香古色的御龙锅,上下翻滚的小饺子在其中搅动着,如龙搅水,看之惊艳。此外,还有素便宴值得一尝,它是用上好的青菜精心烹制,食之有菜的清香之味。而珍妃宴的食材是各种山珍、野味,那口感需要食者用心体会,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老边饺子有独特之处,要保持下去。”这是邓小平同志1964年到沈阳视察时,品尝过边霖包的饺子后,给出的评价与鼓励。

一家饺子店,风华越百年。老边饺子馆从小门店发展成为沈阳餐饮业的翘楚,是时代的缩影。这是一种始终如一的坚持,是品质,是每代传人不间断的传承和创新。

东北烧卖第一家——马家烧麦(卖)

“烧卖”是一种加馅蒸熟的面食品。因其形似麦梢上绽开的白花,故在清代乾隆年间,诗人杨米人曾用“稍麦馄饨列满盘”的诗句,来称赞烧卖之美。

在沈阳中街商业区小北门里,有一家沈阳历史上成立最早的回民餐馆——马家烧麦(卖),它历经两百多年的演变发展,成为驰名中外的特级回民饭店。

马家烧麦(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嘉庆元年(1796)。那时,回民马春每天推车到小西门里边包边卖。由于他做的烧卖配方独特,选料精细,吸引了不少顾客,并小有名气。道光八年(1828),其子马广元继承父业,在小西城门拦马墙处开店,挂上了“马家烧麦(卖)馆”的招牌,名气日增。同治七年(1869)由于“马烧麦(卖)”选料严格,精工细做,造型美观,口感柔韧劲道,馅嫩多汁,无渣易嚼,咸鲜适口,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具有独特风味、别具一格而声名远播。“马烧麦(卖)”的大名不胫而走,香飘沈城内外,一时间,社会各阶层名流雅士趋之若鹜,纷至沓来,争相品尝这美味佳肴,生意兴隆一路长虹。

马家烧麦(卖)两百多年来坚持做良心烧卖,是用匠心和技艺打造出来的,当然还有不断创新,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求和人们口味的改变。但变与不变,都要遵循食物本身的品质和一个商家的初心。有的字号产生,有的在消亡。老字号如果丢掉了魂魄和良心,很快就会被淘汰,所以马家烧麦(卖)深谙经营之道。从一辆独轮车到如今规模,马家烧麦(卖)始终保持着那个老味道。老味道就是一想起便袭上心头的滋味,老味道便是某年某月某日一个温暖的镜头,那面皮透亮、馅料鲜香的烧卖,头上一顶花蕊,即将绽放的样子……

马家烧麦(卖)门店

马家烧麦(卖)

要问沈阳人,为什么得意这口?那么就会得到一个回答:干净。能够配得上这二字的店家不多。所谓的干净,一是指料的纯正,马家烧麦(卖)用的牛肉都是取自牛的后腿肉,脂肪含量少,口感软嫩。二是指不添加多余调料,没有乱七八糟的添加剂,吃得放心。三是指店家心的纯净,没有歪门邪道。我想,一家店能够配得上如此的评价,应该是最高的口碑了。

观看师傅们包烧卖,肯定是种享受。只见那调好的牛肉馅放在面皮中央,五指翻飞着,灵巧异常,眼花缭乱间那面皮已聚一起,放进笼屉再一按一捏,顷刻间开口的烧卖做好了。待到出锅,热腾腾的蒸汽中,亮晶晶、笑盈盈、水灵灵的牡丹花就活生生地绽放了……

马家烧麦(卖)有自己的独门绝技:“用开水烫面,柔软筋道,用大米粉做补面,松散不粘,选用牛的三叉、紫盖、腰窝油等三个部位做馅,鲜嫩醇香。制馅要求严格,需将牛肉剔净筋膜然后剁碎,用清水浸煨,加调料拌匀不搅,呈稀疏状的‘伤水馅’,拢包时不留大缨,形如木鱼,成熟后皮面晶亮,柔软筋道,馅心松散,醇香味好。其外形犹如朵朵含苞待放的牡丹,令人望而生涎。”

一个品牌创建不易,守住更难。字号创建后,不断地推陈出新,才是字号生存下去的途径。虽然传统的马家烧麦(卖)只做牛肉馅,但所幸的是,马家烧麦(卖)的一代代传人并没有裹足不前,而是不断地推出新品:玉米面羊肉馅、韭菜虾仁的翠玉馅、角瓜鸡蛋木耳的双素馅、牛肉青椒馅……这些特色创新品种,并没有改变传统牛肉馅的老口味。

马家烧麦(卖)

马家烧麦(卖)

一口烧卖,一口羊汤是标配。店里的羊汤清淡鲜灵,都是经过时间的淘洗,才有了味道的浸润。一碗羊汤端上,奶白色的汤面上,漂浮着几点香菜,倒点胡椒粉,如果愿意,再加上一勺辣椒油,喝下去贴心贴肺,舒服至极。

一种品牌靠的是味道,更是诚信和良心。马家烧麦(卖)虽然获得过很多荣誉,被国家有关部门评定为“中国名点”,但价格却很实惠很亲民,不同层次的消费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属于自己的消费空间,找到归属感、幸福感。

马家烧麦(卖)如同绽放在味蕾上的一朵花,无论走到哪里,它的芳香都会温暖游子的心,唤起人们对家乡的温暖记忆。 bNVCAGeHMzmhlfMEDZ48lrDHVwKNMK9DHHZqyRe66n1fLuWLi4TcvsKOhozXKcK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