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你来自远古深处
——辽河

我曾三次踏访辽河,从东辽河和西辽河的源头一直到出海口。辽河的源头有两个,出海口也有两个,历史上的出海口和现在的出海口。

有人让我简单地概括走辽河的收获,我说,了解得越深入,就越会觉得自己渺小和无知,就会对辽河肃然起敬,心存感激。

毫无疑问,人类文明都与河流有关。关于辽河,文献记载的“择水而居”“逐水草而居”,其中“择”和“逐”的含义区别很大,一个是选择,一个是追逐,这后面是河流的地质风貌,无论选择还是追逐,人们都离不开水这个生命之源。

东辽河与西辽河的汇合口叫福德店,那是一个地图上找不到名字的地方,可它的名气却挺大,福德店是东辽河和西辽河“结婚”的地方。如果把一条河看成生命的过程,那么,源头是出生地,一声啼哭,横空出世。上游则是童年时光,落差较大,激越跳荡,然后进入青春期,四处探寻,充满活力。河流的中游就是它的中年,除了遭遇水灾的年份改道,一般情况下还算平稳,沉默寡言,滋养深阔。下游进入老年,河水流速缓慢,河面宽大宁静,对待其承载的、恩泽的、破坏的都看轻、看淡了。还有,一条河从古走到今天,也可以从历史时段把它看成是童年、青年、中年、老年什么的,现在的辽河是青年还是中年呢?主观上,我还是愿意把它看成青年。

辽河岸边

在遥远的古代,辽河被称为“辽水”,西汉和东晋称“大辽水”,南北朝至唐代称“辽水”,五代之后称“辽河”。辽,开阔而久远。当然,不同历史时期文献还有很多名字:秦水、潢河、句骊河、巨流河等。在时间这个匿名者中,辽河被一再命名,可名字无论如何改变,这条豪放的河却从来不受扰动,奔流入海,不舍昼夜。

西辽河也有两个源头——老哈河和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是西辽河南源,“老哈”来自契丹语,是铁的意思,《魏书》有“乌侯秦水、广袤数百里,淳不流”的记载,到了南北朝,这条河被称为土河,隋唐称托乾臣水、土护真河,《水经注》则称泊狼水,辽代称土河、徒河,元代称涂河,明代称老哈母林,清代才称之为老哈河。西拉木伦河是西辽河北源。“西拉木伦”在蒙古语中是黄色的河的意思。两汉时期称饶乐水,三国西晋时期称乐水,南北朝时期称若洛水,隋代称弱水,唐代连同西辽河称潢水,辽代称潢河,清嘉庆年间才称之为西拉木伦河。两条生命的纽带,在翁牛特旗与奈曼旗交界处交织紧密,联手塑造出弯曲精美的西辽河主流。河水从西南兜向东北,行经平泉市、宁城县、翁牛特旗、奈曼旗以及开鲁县,如同一条细致的丝绢,优雅地挂在广袤的草原和平原大地。

东辽河发源于吉林省东南部的吉林哈达岭西北麓。“为辽河之东源,故曰东辽河”,它向北漫流。东辽河在汉代被称为苏河,三国至隋唐称为杨柳河,明代称为艾河,清代称赫尔苏河。东辽河有大小支流71条,右侧36条、左侧35条,可以划分为三段:二龙山水库以上为上游,二龙山水库坝与长大铁路桥之间为中游,长大铁路桥到三江口铁桥为下游。经辽源市和铁岭市,最终在昌图福德店与西辽河汇合。在我的想象中,全长830公里的西辽河,应该比360公里的东辽河水流量更大,河面更宽阔吧,事实正好相反。而两条河汇合之后,水量也不算太大,安安静静地向南流淌。

站在东西辽河交汇地福德店瞭望台上,可以看到远处的蓝色雕塑,好似溅起的浪花,亦如展翅的天鹅。而从高空俯瞰,两条河流形呈“Y”字形,“Y”字上方是卷莲形状的湿地,仿佛解剖图上女人体内生命的襁褓,顺流而下,缓缓滋润着辽河平原的万事万物。

福德店左侧是昌图县,右侧是康平县。昌图隶属于铁岭,康平隶属于沈阳。康平称康平县山东屯福德店,昌图称昌图县长发乡福德店。说起来,历史上两个县曾为同一治所,都隶属昌图府衙,自古往来密切,那些古渡码头如孟家船口、刘家油坊古渡、泗河汀码头、廖家坨子以及辽金时期就有的牌楼村太平山渡口仍在使用,通江口大桥通车之后,一些小的渡口码头还在摆船。福德店其实是水文站的名字,成立于1950年。在此之前,那里曾是一个叫“福德店”的车马店,也有说是船店。车马店说的是清朝年间,这里有一条古驿道,连接康平、昌图、吉林,这家叫福德店的车马店就在辽河要津处。船店说是清末民初辽河航运发达,辽河口的船坞可直达辽宁、吉林、内蒙古交界的三江口,福德店是辽河岸边的一个船店,船店主人叫孙芝。作为车马店或船店的福德店早已消失在历史烟尘里,隐没在河滩杂草之中。现在的福德店,是辽河国家湿地公园。

民间有种说法,西辽河是雄性的,有阳刚之气,因为孝庄皇后生在西辽河,西辽河可以襄助清朝大业。东辽河是雌性的,因为慈禧太后生在东辽河,东辽河毁坏了清王朝。当然,这只是一种说法而已,不必当真,反正谁都不会采信这种简单枚举法。用一个人对宏大复杂的历史来以偏概全,况且,这个说法的参照系仅仅是一个清朝,拉开时间的尺度,辽河流域不知演绎了多少荣辱得失、兴衰际遇。究竟谁更阳刚谁更阴柔一些,也许不同的历史阶段答案是不同的。还有,一条河流本身,不同的流段和流域里的答案也是不同的,而更多的情况是,河流本身既具有阳刚之气,同时也兼具阴柔之美。

辽河口

西辽河流域,包括大小凌河流域的辽西地区、滦河流域的河北东部地区,成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定义的中华文明源头之一,西辽河成为继黄河、长江之后的第三条母亲河。这里散落着新石器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址——距今9000年的小河西文化,约8000年的兴隆洼文化,约7000年的赵宝沟文化,约6000年的红山文化,约5000年的小河沿文化,约4000年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西辽河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坐标。

红山文化是西辽河距今6500—5000年的新石器文化形态,与小河西文化、兴隆洼文化、赵宝沟文化以及后来的小河沿文化、夏家店下层文化等一脉相承,承前启后。1955年,尹达在其专著《中国新石器时代》中,首次提出“红山文化”这一名称。1971年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他拉村发现的大型玉龙,玉龙全身蜷曲如C形,吻部高昂,高鬃飘举,极富韵律感和曲线美,华夏银行的标志就是那个C形龙。1981年发现了牛河梁遗址,出土了一批具有明确层位关系和组合关系的红山文化玉器,反映出红山先民精神重于物质的思维观念。玉为石之精髓,禀天地之灵气,赋山岳之精华,被赋予崇高的地位。红山文化的玉器已经具备了夏、商、周三代礼器的雏形。迄今为止,西辽河流域发现的考古学材料是最丰富、序列最完整的考古学依据,将中华文明向前推了1000多年,被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称为“中华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

有人说,以龙为标志的红山先民在燕山以北得到充分发展的时候,在中原大地则是以花为标志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上的两种花卉图案:一种是属蔷薇科玫瑰的覆瓦状花冠,另一种是属菊科的合瓣花冠。于是,有了“龙的传人”和“华人”。

红山时期先民的生活也许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先进和文明,甚至自由和奔放,先秦《诗经》等文献都可以看出端倪。问题在于,红山文化的考古挖掘只是冰山一角,可以说,大量的秘密都深藏在地下,随着考古发掘的不断深入,相信会有更多的发现令我们震惊,甚至颠覆我们的认知。就如同当年挖掘牛河梁神庙、祭坛和积石冢,当地的农民怎么都不会想到,他们不喜欢的那片堆积乱石、不适宜庄稼耕种的山地,会成为考古界的重大发现,震惊世界!

辽河湿地

查阅资料时,我看到过辽河流域变迁图片,那个俯视图中,河流血管一样蜿蜒着,有动脉、有静脉,还有毛细血管。而更令我震撼的,是河道变迁的痕迹,平原上几乎都曾流淌过河流,如同一个画板上反复勾勒的色彩,涂抹并生成了整个辽河平原。辽河的周期性泛滥可以抹掉大地上太多太多的痕迹,它像一匹不受约束的脱缰的野马,随性而自由地狂奔。当然,约束还是有的,看得见的,看不见的,能想到的,还有想不到的,总之很多。《吕氏春秋·圜道》有云:“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河流与陆空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大气水循环关系,甚至可以说相依为命。考古证实,8000年前的辽河上游并非现在一望无际的大沙漠,而是树木茂盛、水草丰美之地,出土了很多粟、黍、菜籽和核桃果核,还有栎、榆等树的种子,核桃、栎、榆等都是阔叶乔木,说明当时那里温暖潮湿。辽河中游的沼泽地,曾是中华河狸生息的乐园。夏商周时期,辽河流域各民族杂居,从事采集、渔猎和刀耕火种,那里古木参天,穿云蔽日,黛色似海,蔚为壮观。距今约3000年,科尔沁沙地东南边缘的森林有所减少,但老哈河流域的台地,都属林薮所在。东汉末年曹操征讨乌桓,由于树林过于浓密,不得不派先行队伍砍伐树木开道。

有一句耳熟能详的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实,这句话并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起码到了辽河这儿就不适用了。辽河这儿的说法是:十年河东十年河西。辽河岸边的人说得更夸张,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因为辽河经常发生水患,三年一小涝,十年一大涝,遇到大一点的河水泛滥期,发水前这个地方在河左岸,发水后就到了河的右岸,十年前在河东,十年后就在河西了。辽河流域就是这样一种特殊的存在,它处于农耕文明、游牧文明和渔猎文明的交汇带,随着自然环境和周边环境的变化,多种文明形态此消彼长。除了大家熟知的辽、金、清三个王朝外,还有东北少数民族建立的多个政权,墨胎氏建立的孤竹国,慕容氏建立的前燕、后燕,濊貊族建立的扶余国,扶余王子建立的高句丽,女真人建立的东夏,等等。辽河如一条历史的回忆带,蜿蜒曲折地展现了汉、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扶余、契丹、蒙古、女真、满等民族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息繁衍,各种文化交融碰撞、融合进步,共同塑造着辽河文明的历史面貌,成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一部分。就如同辽河的众多源流,虽然起源各异,但最终都汇聚为一体,投向浩瀚大海的怀抱。

在深秋时节的辽河岸边,我感受到了秋深河瘦、落叶寒鸦的肃穆,隐隐约约谛听到沉睡在古河道两岸的金戈铁马、乱云鸣镝的历史回响,我知道,辽河本身就是一部浩瀚的史诗,每一个章节都无比精彩,每一个细节都令人惊叹。走过辽河浮桥时,我不小心湿了鞋面,一股冰凉钻了进来,我觉得河水瞬间区分了过去和未来,同时我觉得,时间其实是难以分割的。

有河流必有航运,辽河古代航运主要服务于军事活动,比如三国时期,孙吴发兵由海上航行,经辽河口循大辽河、太子河到达襄平(今辽阳),与公孙渊通好以牵制曹魏。比如明朝初年,朝廷在辽东地区设置了25个卫,驻扎重兵20余万,辽河两岸一片沼泽,陆路交通十分困难,于是就利用辽河水道运输便利,由山东向辽东运送军需粮饷。至清康熙年间,为反击沙俄入侵,清廷采用松辽水陆联运的方式,为吉林和黑龙江驻军提供军需供给。一直到道光初年,辽河才大规模开启了民间商船通航。那时山东连年受灾,急需外地接济粮食,同时大量灾民通过海路前往东北,于是,一些福建、浙江和山东的商人便驾船驶进辽河,开展运送粮食和移民的航运业。据记载,道光十年(1830)至二十年间,新民屯相继修建了马厂、老达房、门家湾等码头,辽河航运抵达了盛产粮食的辽沈平原。从此,东北粮米源源不断地经辽河运往山东。仅道光十六年一年,辽河就向山东输出粮米100万石。丰厚的利润,必然激起辽河沿岸其他地区的热情。铁岭县马蓬沟码头于咸丰初年获朝廷批准,1853年正式开埠。1861年建港的营口港是辽河航运的历史新起点。1861年,驶入营口的外轮为33艘,3年后达到302艘,外国船舶的进入,使辽河的商品贸易由区域贸易发展成为国际贸易。1877年,昌图的通江口和开原的英守屯相继开设船埠,随后法库的三面船码头也对外开放。三处码头的建立,进一步增加辽河的航运能力和接纳容量,每年,仅粮食一项就通过辽河输出300万石,而“闯关东”经辽河进入东北的,每年超过30万人。1906年,昌图三江口码头建成开放,辽河航运之兴盛达到了历史顶点,有“拉不败的法库门,填不满的新民屯”之说。当年,码头上樯帆如林,舳舻相接,辽河河面上的各类船只在2万艘以上,从牛庄(营口)到田庄台,再到三江口和郑家屯,700多公里的辽河航运上有码头188个。我查阅了牛庄(营口)海关的资料,仅1885年,进口斜纹布美国102000匹、英国9000匹;进口平布美国187999匹、英国20000匹。事实上,英国人的海关数据尚未统计到经牛庄西海关入港的大量驳船运量,那些由山东、天津等地出发的驳船,从西海关运进糖、丝、宣纸、大米、药、卷烟、夏布等货物,运出的杂货有猪鬃、马鬃、麝香、薏米、蓖麻油、玉石等,当时,拥有国际和国内双向进出口渠道的牛庄已经事实地成为东北区域唯一的国际贸易大港。

辽河湿地

现在,内河航运已经被环渤海和黄海的港口取代,“船行如梭,殆有掩江之状”的辽河已复归平静。时间的沙漏已经颠倒了一个个儿,从内河走向了海洋。

我手里有一幅辽河流域古地图,对比一下,渤海的海岸线不断向前推进,推进的速度几乎肉眼可见。商周时期,海岸线在沈阳临近的辽中,到了隋唐时期,沈阳还是一片古沼泽。明朝时,辽宁海城市还在海边,现在是妥妥的内陆城市,如果不是实地考察辽河,无论如何我也想象不出斗转星移和沧海桑田的特定含义。

然而仅20世纪,东、西辽河汇合处就不断向下游移动,改变了3次,向南迁移了42公里。据《清史稿·地理志》记载:东、西辽河汇于三江口,也就是铁岭市昌图县三江口镇。20世纪30年代之前都在这里。1940年出版的《地图》中发现,东、西辽河汇合口已从三江口南移至古榆树镇附近,南移了20公里。第三次是1949年,七八月份阴雨连绵,时间长达40多天,西辽河水顺低洼地带又一次南移22公里,与东辽河在福德店汇流。194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年份,也是东、西辽河在福德店汇合的年份。

辽河历史上的入海口主要在营口,1861年,辽河河道在盘锦六间房附近决堤,河水开始顺着双台子的水汊子入海,到了1897年前后经人工疏浚正式成为辽河入海口之一。这个时候辽河有了两个入海口,一个是接纳了浑河、太子河的营口入海口,一个是盘锦入海口。辽河独立入海是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1958年4月,盘山县将六间房(冷家口)的南口堵塞,自此,辽河自双台子水道入海。浑河和太子河汇合后从营口入海,被称为大辽河。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有人说地球表面70%以上都是水,人体70%以上都是水,同一物种,大西洋的鲸鱼是蓝眼睛,太平洋的鲸鱼就是黄眼睛,非洲的狒狒是蓝眼睛,亚洲的猴子就是黄眼睛,都是因为水的微量元素不同。为什么北方人的性格直爽,而南方人的性格温婉呢,是因为水里的微量元素不同……遗传基因与氢氧化合物的水有着密切的关系,呈螺旋状的DNA由两根锁链构成,靠氢氧结合才可以形成。人体中60多种化学元素与水中、地壳中的化学元素有着惊人的丰度曲线重合。水是人类内在生命活动赖以进行的基本要素,水的质量决定生命的质量。

壮美辽河七星湿地

经典书籍里有这样的句子:“河流都流入大海,大海却没有满;河流从那里来,又回到了那里。但一切是如何发生的,始终是一个谜。”水循环的主要组成部分,即降水、地下流量、河流流量、蒸发、植物蒸腾作用、凝结和冰雪的升华。位于温带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的辽河流域,降雨主要依赖于冷空气与太平洋暖湿空气交替作用,当这些力量相互碰撞,就会引发强烈的降水,给这片地域带来频繁的挑战。

由于生产生活和过度开发,辽河也曾一度成为全国重点治理的“三江三湖”之一,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农作物药物污染严重。有关资料表明,地球上的淡水总量约14亿立方千米,主要储存在冰川、冰原和地下水含水层。在我们这个星球上,几乎98%都是咸水,不适宜农作物灌溉和人们饮用。对淡水资源的争夺其实就是对生存资源的争夺,而维系水资源平衡的恰恰不是争夺,而是生态保护。辽河生态封育自2011年开始,对辽河以及辽河流域的大小凌河、浑河、太子河等实施退田还河,其中辽河自然封育面积62万公顷,2020年又新增封育面积48万公顷。辽河生态封育是一项浩大的工程,生态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向我介绍,生态封育花了不少钱,主要是国家拿大头,国家资金占80%,省市政府配套20%。争取到这样的成果,各级政府和两岸人民都倾注了大量心血。一晃10多年过来,辽河两岸都修筑了生态封育大堤,种植一排排柳树和榆树,河道内全面退耕禁牧,辽河治理的前所未有的力度,使千万年河滩地成为历史。辽河大概自己也不会想到,它进入了一个最好的历史时期。

时间本身就是个奇怪的礼物!

我漫步在封育后的辽河护堤上,眼前林木逶迤莽莽,充满绿色的河岸已经弥合了记录中的满目疮痍,河两岸宁静祥和,有如庄子《齐物论》里的句子——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我不知不觉有了迷失感,恍若进入到伟大辽河迷宫般的历史册页中。

辽河,已经静静流淌在人们生命体内,不离不弃。 cJu1fOd/u2DGG5aqW68EJx0B7S+AWrDwj4n4c+kr+b4OGPpxK10eD6aRHRQn2ux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