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
小时候,每近端午,村里的小孩子就开始吟唱这首童谣,跳绳的、弹玻璃球的、玩石子的,都在有节奏地唱着。大人听了,就会笑:“这伢子,又嘴馋了。”是呀,五月节就要来了,谁不想那香喷喷热腾腾的粽子呀?
老家后院是一大片一大片的竹林,每近五月,竹叶绿得发亮,绿得耀眼。妈妈戴一顶草帽,拎上工具就出门割竹叶去了,我自然是屁颠屁颠地跟在后面,兴奋得不行。
在竹林里穿梭,妈妈并不急着动手,瞅准了好竹叶,她才站住。放下竹筐,伸出长刀,一割一个准。咔嚓一声,长长的竹枝就掉到地上来了,上面净是又宽又厚又长的竹叶。我赶紧跳上前去,把竹叶摘下来,放进竹筐里。那些小的、有点儿枯黄的,自然是要不得的。
这样忙活一两个小时才能装满一筐好竹叶,妈妈也是瞅了好几回才肯收手。
五月五终于到啦!家家户户一大早就开始忙活。爸爸早早起床,倒出糯米,挑去谷壳和沙粒,再用刚打上来的清凉凉的井水淘干净,放在一边沥上几个小时。
这边,妈妈就忙着清洗竹叶。其实,竹叶是早就涮干净了的,再洗几次不过是件应景的事。
村里人包的粽子花样不多,大部分都是三角状的,而且不放肉不放豆,就用碱水煲。碱水是用黄豆夹、麻夹烧成灰,再用井水泡制而成的,味道清香,不油腻。粽子的做法也很简单,先把竹叶折成一个圆锥形,装上糯米,再用长长的竹叶头竹叶尾把圆锥口包紧,用稻绳缠绕几圈,打个结,就大功告成了。
没我们小孩子的事,我们就跑到弄堂里去玩,隔几分钟就到这家串串,那家瞅瞅,看看哪家最有可能先起锅,好蹭个第一。
终于,粽子的香味开始飘在空气里,我们就再也跑不动了,个个直奔回家,等着开锅。坐是坐不住的,一会儿在灶台前转转,一会儿看看蘸料调好没,一会儿偷个李子或桃子塞进嘴里,忙着呢,但心思始终在锅里。
终于,听到一声喊:“吃得啦!”脚尖立刻弹起来。揭开锅,一锅的粽子直冒热气,香气更是扑鼻诱人。迫不及待地用手拎一个,哗,烫!赶快丢掉。妈妈嗔骂道:“小心烫着你!”手却麻利地拎起一个粽子,剥开,放在碗里,滚一圈白糖,递上一双筷子,说:“一边吃去。”我乐悠悠地跑到屋外,咬一口,真甜!真香!吧嗒吧嗒几口就吞下了一个,又转回厨房,要了第二个……
终于饱到喉咙口了,再也吃不下,才放下碗跑出去玩,跑没几步又转回来拎一个粽子,心里想着等肚子有点儿空隙就可以填进去了。
整个村子都是粽子香,路旁到处是被煮熟的竹叶。母鸡带着小鸡也闹得欢,正忙着啄食竹叶上黏着的饭粒。大人才开吃,小孩儿却全都撑得不行,跑到外面疯玩了。不时听到大人一声训斥:“跑那么快,看不摔着你!”可在我们听来,这训斥也满含粽子香呢!
“五月来,竹叶香,小孩儿竹下捉迷藏。烟飘飘,柴火旺,东家吃完西家尝……”童谣声声,此起彼伏,至今还响在心间。
此文发表于《深圳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