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武彝山,今作武夷山,位于福建省崇安县南。徐霞客曾三次游览武夷山,留下两篇日记,这是第一次游览的记录。万历四十四年(1616)徐霞客结束黄山之游后,历时十天,于二月二十一日到达武夷山,至二十三日离开,前后三天。时间虽不长,徐霞客却得以乘舟纵览九曲风光,并在六曲、四曲等登陆,探游大隐屏、架壑舟、一线天、杜辖岩等景观,留下了对众多古迹的记录。
二月二十一日 出崇安南门,觅舟。西北一溪自分水关,东北一溪自温岭关,合注于县南,通郡、省而入海。顺流三十里,见溪边一峰横欹,一峰独耸。余咤而瞩目 [1] ,则欹者幔亭峰,耸者大王峰也。峰南一溪,东向而入大溪者,即武彝溪也。冲祐宫傍峰临溪。余欲先抵九曲 [2] ,然后顺流探历,遂舍宫不登,逆流而进。流甚驶,舟子跣行 [3] 溪间以挽舟。
第一曲,右为幔亭峰、大王峰,左为狮子峰、观音岩,而溪右之濒水者曰水光石,上题刻殆 [4] 遍。二曲之右为铁板嶂、翰墨岩,左为兜鍪峰、玉女峰。而板嶂之旁,崖壁峭立,间有三孔,作“品”字状。三曲右为会仙岩,左为小藏峰、大藏峰。大藏壁立千仞,崖端穴数孔,乱插木板如机杼 [5] 。一小舟斜架穴口木末,号曰“架壑舟” [6] 。四曲右为钓鱼台、希真岩,左为鸡栖岩、晏仙岩。鸡栖岩半有洞,外隘 [7] 中宏,横插木板,宛然埘榤 [8] 。下一潭深碧,为卧龙潭。其右大隐屏、接笋峰,左更衣台、天柱峰者,五曲也。文公书院正在大隐屏下。抵六曲,右为仙掌岩、天游峰,左为晚对峰、响声岩。回望隐屏、天游之间,危梯飞阁悬其上,不胜神往。而舟亦以溜急 [9] 不得进,还泊曹家石。
登陆,入云窝,排云穿石,俱从乱崖中宛转得路。窝后即接笋峰,峰骈附于大隐屏,其腰横两截痕,故曰“接笋”。循其侧石隘,跻磴数层,四山环翠,中留隙地如掌者,为茶洞。洞口由西入,口南为接笋峰,口北为仙掌岩。仙掌之东为天游,天游之南为大隐屏。诸峰上皆峭绝,而下复攒凑,外无磴道,独西通一罅,比天台之明岩更为奇矫 [10] 也。从其中攀跻登隐屏,至绝壁处,悬大木为梯,贴壁直竖云间。梯凡三接,级共八十一。级尽,有铁索横系山腰,下凿坎受足。攀索转峰而西,夹壁中有冈介其间,若垂尾,凿磴以登,即隐屏顶也。有亭有竹,四面悬崖,凭空下眺,真仙凡夐隔 [11] 。仍悬梯下,至茶洞。仰视所登之处,崭然在云汉。隘口北崖即仙掌岩。岩壁屹立雄展,中有斑痕如人掌,长盈丈者数十行。循崖 [12] 北上,至岭,落照侵松,山光水曲,交加入览。南转,行夹谷中。谷尽,忽透出峰头,三面壁立,有亭踞其首,即天游峰矣。
是峰处九曲之中,不临溪,而九曲之溪三面环之。东望为大王峰,而一曲至三曲之溪环之。南望为更衣台,南之近者,则大隐屏诸峰也,四曲至六曲之溪环之。西望为三教峰,西之近者,则天壶诸峰也,七曲至九曲之溪环之。惟北向无溪,而山从水帘诸山层叠而来,至此中悬。其前之俯而瞰者,即茶洞也。自茶洞仰眺,但见绝壁干霄,泉从侧间泻下,初不知其上有峰可憩 [13] 。其不临溪而能尽九溪之胜,此峰固应第一也。立台上,望落日半规,远近峰峦,青紫万状。台后为天游观。亟辞去,抵舟已入暝矣。
二十二日 登涯,辞仙掌而西。余所循者,乃溪之右涯,其隔溪则左涯也。第七曲右为三仰峰、天壶峰,左为城高岩。三仰之下为小桃源,崩崖堆错 [14] ,外成石门。由门伛偻而入,有地一区,四山环绕,中有平畦曲涧,围以苍松翠竹,鸡声人语,俱在翠微中。出门而西,即为北廊岩,岩顶即为天壶峰。其对岸之城高岩矗然独上,四旁峭削如城。岩顶有庵,亦悬梯可登,以隔溪不及也。第八曲右为鼓楼岩、鼓子岩,左为大廪石、海蚱石。余过鼓楼岩之西,折而北行坞中,攀援上峰顶,两石兀立如鼓,鼓子岩也。岩高亘亦如城,岩下深坳,一带如廊,架屋横栏其内,曰鼓子庵。仰望岩上,乱穴中多木板横插。转岩之后,壁间一洞更深敞,曰吴公洞。洞下梯已毁,不能登。望三教峰而趋,缘山越磴,深木蓊苁其上。抵峰,有亭缀其旁,可东眺鼓楼、鼓子诸胜。山头三峰,石骨挺然并矗。从石罅间蹑磴而升,傍崖得一亭。穿亭入石门,两崖夹峙,壁立参天,中通一线,上下尺余,人行其间,毛骨阴悚。盖三峰攒立,此其两峰之罅;其侧尚有两罅,无此整削。已下山,转至山后,一峰与猫儿石相对峙,盘亘亦如鼓子,为灵峰之白云洞。至峰头,从石罅中累级而上,两壁夹立,颇似黄山之天门。级穷,迤逦 [15] 至岩下,因岩 [16] 架屋,亦如鼓子。登楼南望,九曲上游,一洲中峙,溪自西来,分而环之,至曲复合为一。洲外两山渐开,九曲已尽。是岩在九曲尽处,重岩回叠,地甚幽爽。
岩北尽处,更有一岩尤奇:上下皆绝壁,壁间横坳仅一线,须伏身蛇行,盘壁 [17] 而度,乃可入。余即从壁坳行;已而坳渐低,壁渐危,则就而伛偻;愈低愈狭,则膝行蛇伏,至坳转处,上下仅悬七寸,阔止尺五。坳外壁深万仞。余匍匐以进,胸背相摩,盘旋久之,得度其险。岩果轩敞层叠,有斧凿置于中,欲开道而未就也。半晌,返前岩。更至后岩,方构新室,亦幽敞可爱。出向九曲溪,则狮子岩在焉。循溪而返,隔溪观八曲之“人面石”、七曲之城高岩,种种神飞。复泊舟,由云窝入茶洞,穹窿窈窕 [18] ,再至矣,再不能去!已由云窝左转,入伏羲洞,洞颇阴森。左出大隐屏之阳,即紫阳书院 [19] ,谒 [20] 先生庙像。顺流鼓棹,两崖苍翠纷飞,翻 [21] 恨舟行之速。已过天柱峰、更衣台,泊舟四曲之南涯。
自御茶园登岸,欲绕出金鸡岩之上,迷荆丛棘,不得路。乃从岩后大道东行,冀有旁路可登大藏、小藏诸峰,复不得。透出溪旁,已在玉女峰下。欲从此寻一线天,徬徨无可问,而舟泊金鸡洞下,迥不相闻。乃沿溪觅路,迤逦大藏、小藏之麓。一带峭壁高骞 [22] ,砂碛崩壅 [23] ,土人多植茶其上。从茗柯 [24] 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所谓“仙学堂”“藏仙窟”,俱不暇辨。已至架壑舟,仰见虚舟宛然,较前溪中所见更悉 [25] 。大藏之西,其路渐穷。向荆棘中扪壁而上,还瞰大藏西岩,亦架一舟,但两崖对峙,不能至其地也。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急下山招之。其人以舟来受,亦游客初至者,约余返更衣台,同览一线天、虎啸岩诸胜。过余泊舟处,并棹顺流而下,欲上幔亭,问大王峰。抵一曲之水光石,约舟待溪口,余复登涯,少入,至止止庵。望庵后有路可上,遂趋之,得一岩,僧诵经其中,乃禅岩也。登峰之路,尚在止止庵西。仍下庵前西转,登山二里许,抵峰下,从乱箐 [26] 中寻登仙石。石旁峰突起,作仰企 [27] 状,鹤模石在峰壁罅间,霜翎朱顶,裂纹如绘。旁路穷,有梯悬绝壁间,蹑而上,摇摇欲堕。梯穷得一岩,则张仙遗蜕 [28] 也。岩在峰半,觅徐仙岩,皆石壁不可通;下梯寻别道,又不可得;蹑石则峭壁无阶,投莽则深密莫辨。佣夫在前,得断磴,大呼得路。余裂衣不顾,趋就之,复不能前。日已西薄,遂以手悬棘,乱坠而下,得道已在万年宫右。趋入宫,宫甚森敞。羽士迎言:“大王峰顶久不能到,惟张岩梯在。峰顶六梯及徐岩梯俱已朽坏。徐仙蜕已移入会真庙矣。”出宫右转,过会真庙。庙前大枫扶疏 [29] ,荫 [30] 数亩,围数十抱。别羽士,归舟。
二十三日 登陆,觅换骨岩、水帘洞诸胜。命移舟十里,候于赤石街。余乃入会真观,谒武彝君及徐仙遗蜕。出庙,循幔亭东麓北行二里,见幔亭峰后三峰骈立,异而问之,三姑峰也。换骨岩即在其旁,望之趋。登山里许,飞流汩然 [31] 下泻。俯瞰其下,亦有危壁,泉从壁半突出,疏竹掩映,殊有佳致。然业已上登,不及返顾,遂从三姑又上半里,抵换骨岩,岩即幔亭峰后崖也。岩前有庵。从岩后悬梯两层,更登一岩。岩不甚深,而环绕山巅如叠嶂。土人新以木板循岩为室,曲直高下,随岩宛转。循岩隙攀跻而上,几至幔亭之顶,以路塞而止。返至三姑峰麓,绕出其后,复从旧路下,至前所瞰突泉处。
从此越岭,即水帘洞路;从此而下,即突泉壁也。余前从上瞰,未尽其妙,至是复造其下。仰望突泉,又在半壁之上,旁引水为碓 [32] ,有梯架之,凿壁为沟以引泉。余循梯攀壁,至突泉下。其坳仅二丈,上下俱危壁,泉从上壁堕坳中,复从坳中溢而下堕。坳之上下四旁,无处非水,而中有一石突起可坐。坐久之,下壁循竹间路,越岭三重,从山腰约行七里,乃下坞。穿石门而上,半里,即水帘洞。危崖千仞,上突下嵌,泉从岩顶堕下。岩既雄扩 [33] ,泉亦高散 [34] ,千条万缕,悬空倾泻,亦大观也!其岩高矗上突,故岩下构室 [35] 数重,而飞泉犹落槛外。
先在途闻睹阁寨颇奇,道流指余仍旧路,越山可至。余出石门,爱坞溪之胜,误走赤石街道。途人指从此度小桥而南,亦可往。从之,登山入一隘,两山夹之,内有岩有室,题额乃“杜辖岩”,土人讹为睹阁耳。再入,又得一岩,有曲槛悬楼,望赤石街甚近。遂从旧道,三里,渡一溪;又一里,则赤石街大溪也。下舟,挂帆二十里,返崇安。
[1] 咤而瞩目:因吃惊而注目凝望。
[2] 九曲:指武夷山九曲溪。南宋李纲《题栖真馆三十二韵》云:“武夷古洞天,奇峰三十六。一溪贯群山,清浅萦九曲。”
[3] 跣(xiǎn)行:光着脚走路。
[4] 殆(dài):几乎,大概。
[5] 机杼:织布机。唐李白《赠范金乡二首》其二云:“百里鸡犬静,千庐机杼鸣。”
[6] 架壑舟:即悬棺。古时武夷山一带古越人用于船棺葬的葬具,是一种独木舟形的棺柩。又称“架壑船”,南宋朱熹《九曲棹歌》云:“三曲君看架壑船,不知停棹几何年。”
[7] 隘:狭窄。
[8] 埘榤(shí jié):鸡巢中用于鸡栖息的小木桩。
[9] 溜急:水流湍急。
[10] 奇矫:奇特出众。
[11] 夐(xiòng)隔:远隔。
[12] 崖:一作“岩”。
[13] 憩(qì):休息。
[14] 堆错:交错着堆叠。
[15] 迤逦:指曲折延绵。
[16] 岩:一作“崖”。
[17] 盘壁:贴紧崖壁。
[18] 窈窕:指洞穴幽深。
[19] 紫阳书院:位于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是南宋理学家朱熹(1130—1200,号紫阳)讲学处。初名武夷精舍,后称紫阳书院,明正统年间改称朱文公祠。
[20] 谒(yè):拜见。
[21] 翻:即“反”。
[22] 高骞:高举,形容峭壁很高。
[23] 崩壅:塌陷堵塞。
[24] 茗柯:一称“茗艼”,此处指茶树。
[25] 悉:清楚细致。
[26] 箐(qìng):指树木丛生的山谷。
[27] 仰企:仰慕企望。
[28] 张仙遗蜕:相传汉晋时张垓在此修炼成仙,留下尸身不朽。蜕,原指蝉、蛇等脱下的皮,此处指尸身。
[29] 扶疏:枝叶繁茂。汉枚乘《七发》云:“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
[30] 荫:遮盖。
[31] 汩(gǔ)然:形容水源源不绝。
[32] 引水为碓(duì):利用水力制作的舂米器械。
[33] 雄扩:宏伟广阔。
[34] 高散:瀑布从高处四散落下。
[35] 构室:建造房子。构,建筑、建造之意。《淮南子·本经》云:“大构驾,兴宫室。”
对出游里程的详细记录是《徐霞客游记》的一大特色,看似琐碎,却为今天考察晚明时期的交通状况提供了重要的材料。有时又会采取另外一种书写方式,即通过行程时间来交代路程,比如这篇游记开篇写到“二月二十一日 出崇安南门”,而徐霞客离开黄山的时间是十一日,这样我们就知道那时从黄山到武夷山的大概里程了。
这是徐霞客首次游闽,目的地是福建西北边界的武夷山,更深度的游历还要在此后几次游闽中展开。这次游览,徐霞客采取的是乘船逆流而上至九曲,再顺流而下的路线。从后文“忽一舟自二曲逆流而至”的记载来看,这似乎是当时较为常见的游法,只不过游客一般只行到四曲、五曲,很少有像徐霞客这样逆流直至九曲的。由于徐霞客是乘舟上行,因此对于各曲附近的景致只能随舟简单介绍;直到六曲时因流水湍急而暂时停泊,才登陆遍览景致,使得此后数曲的书写截然不同,更为详细。山行至九曲后,循溪而返,“顺流鼓棹,两崖苍翠纷飞,翻恨舟行之速”,到四曲再次登岸,沿溪陆行游览架壑舟、更衣台、一线天等。如此一来,九曲风光大体无遗漏。
徐霞客对于游览的书写固然重要,而二十二日游记中提到的“游客初至者”也同样值得注意。徐霞客搭乘他们的船只,还一同“并棹顺流而下”,六字传递了当时欢快的情景,然而徐霞客并未记下他们的名字,这在整部游记中是比较少见的。但换个思路,这可能恰恰反映了晚明游风之炽烈,许多出游者可能就是普通人。不过,对于出游途中遇到的一些有奇特探游经历的人,徐霞客还是格外在意记录。《浙游日记》中提到在全张村白玉庵托宿时,庵中僧意“闻余好游,深夜篝灯瀹茗,为余谈其游日本事甚详”。这不经意的一笔,带出了晚明游历海外的风气,其目的或有宗教原因,或是经商,后者诚如《滇游日记十》所载:“潘生一桂,虽青衿而走缅甸,家多缅货。”这与晚明小说集《初刻拍案惊奇》首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对南洋经商活动的书写可以形成呼应,也再次凸显了《徐霞客游记》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