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黄山,位于安徽省黄山市。徐霞客曾两游黄山,均留下游记,这是第一次游览的记载。万历四十四年(1616),在结束了白岳山之游后,徐霞客于二月初三日到汤口,至十一日由此而出,前后九天。和在白岳山一样,徐霞客在积雪之中游览了祥符寺、慈光寺、平天矼、接引崖等景观,留下了对“黄山四绝”的生动记载。
初二日 自白岳下山,十里,循麓而西,抵南溪桥。渡大溪,循别溪,依山北行。十里,两山峭逼 [1] 如门,溪为之束。越而下,平畴颇广。二十里,为猪坑。由小路登虎岭,路甚峻。十里,至岭。五里,越其麓。北望黄山诸峰,片片可掇 [2] 。又三里,为古楼坳。溪甚阔,水涨无梁,木片弥布 [3] 一溪,涉之甚难。二里,宿高桥。
初三日 随樵者行,久之,越岭二重,下而复上。又越一重,两岭俱峻,曰双岭。共十五里,过江村。二十里,抵汤口,香溪、温泉诸水所由出者。折而入山,沿溪渐上,雪且没趾。五里,抵祥符寺。汤泉 [4] 在隔溪,遂俱解衣赴汤池。池前临溪,后倚壁,三面石甃,上环石如桥。汤深三尺,时凝寒未解,而汤气郁然,水泡池底汩汩起,气本香冽。黄贞父谓其不及盘山,以汤口、焦村孔道 [5] ,浴者太杂遝 [6] 也。浴毕,返寺。僧挥印引登莲花庵,蹑雪循涧以上。涧水三转,下注而深泓者,曰白龙潭;再上而停涵 [7] 石间者,曰丹井。井旁有石突起,曰药臼,曰药铫 [8] 。宛转随溪,群峰环耸,木石掩映。如此一里,得一庵,僧印我他出,不能登其堂。堂中香炉及钟鼓架,俱天然古木根所为。遂返寺宿。
初四日 兀坐 [9] 听雪溜竟日。
初五日 云气甚恶,余强卧至午起。挥印言慈光寺 [10] 颇近,令其徒引。过汤地,仰见一崖,中悬鸟道,两旁泉泻如练 [11] 。余即从此攀跻上,泉光云气,撩绕 [12] 衣裾。已转而右,则茅庵上下,磬韵 [13] 香烟,穿石而出,即慈光寺也。寺旧名珠砂庵。比丘 [14] 为余言:“山顶诸静室 [15] ,径为雪封者两月。今早遣人送粮,山半,雪没腰而返。”余兴大阻,由大路二里下山,遂引被卧。
初六日 天色甚朗。觅导者各携筇
[16]
上山,过慈光寺。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由此而入,绝
[17]
危崖,尽皆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
[18]
,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松石交映间,冉冉
[19]
僧一群从天而下,俱合掌言:“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
[20]
到此。公等何由得上也?”且言:“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
[21]
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上下数次,至天门。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路已三十里,腹甚枵 [22] ,遂入矼后一庵。庵僧俱踞石向阳。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且曰:“新日太皎,恐非老晴 [23] 。”因指一僧谓余曰:“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 [24] ,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 [25] ,罗列坞中,即丞相原 [26] 也。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余侧身攀踞其上,而浔阳踞大顶相对,各夸胜绝。下入庵,黄粱已熟。饭后,北向过一岭,踯躅菁莽中,入一庵,曰狮子林,即智空所指宿处。主僧霞光,已待我庵前矣。遂指庵北二峰曰:“公可先了此胜。”从之。俯窥其阴,则乱峰列岫,争奇并起。循之西,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所谓接引崖也。度崖,穿石罅而上,乱石危缀间,构木为室 [27] ,其中亦可置足,然不如踞石下窥更雄胜耳。下崖,循而东,里许,为石笋矼。矼脊斜亘,两夹悬坞中,乱峰森罗,其西一面,即接引崖所窥者。矼侧一峰突起,多奇石怪松。登之,俯瞰壑中,正与接引崖对瞰,峰回岫转,顿改前观。下峰,则落照拥树,谓明晴可卜,踊跃归庵。霞光设茶,引登前楼。西望碧痕一缕,余疑山影。僧谓:“山影夜望甚近,此当是云气。”余默然,知为雨兆也。
初七日 四山雾合。少顷,庵之东北已开,西南腻甚 [28] ,若以庵为界者,即狮子峰亦在时出时没间。晨餐后,由接引崖践雪下。坞半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 [29] 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所谓“扰龙松” [30] 是也。攀玩移时,望狮子峰已出,遂杖而西。是峰在庵西南,为案山。二里,蹑其巅,则三面拔立坞中,其下森峰列岫,自石笋、接引两坞,迤逦至此,环结又成一胜。登眺间,沉雾渐爽 [31] ,急由石笋矼北转而下,正昨日峰头所望森阴径也。群峰或上或下,或巨或纤,或直或欹,与身穿绕而过。俯窥辗顾 [32] ,步步生奇,但壑深雪厚,一步一悚。
行五里,左峰腋一窦透明,曰“天窗”。又前,峰旁一石突起,作面壁状,则“僧坐石”也。下五里,径稍夷 [33] ,循涧而行。忽前涧乱石纵横,路为之塞。越石久之,一阙新崩,片片欲堕,始得路。仰视峰顶,黄痕一方,中间绿字,宛然可辨,是谓“天牌”,亦谓“仙人榜”。又前,鲤鱼石;又前,白龙池。共十五里,一茅出涧边,为松谷庵旧基。再五里,循溪东西行,又过五水,则松谷庵矣。再循溪下,溪边香气袭人,则一梅亭亭正发,山寒稽雪 [34] ,至是始芳。抵青龙潭,一泓深碧,更会两溪,比白龙潭势既雄壮,而大石磊落,奔流乱注,远近群峰环拱,亦佳境也。还餐松谷,往宿旧庵。余初至松谷,疑已平地,及是询之,须下岭二重,二十里方得平地,至太平县共三十五里云。
初八日 拟寻石笋奥境 [35] ,竟为天夺,浓雾迷漫。抵狮子林,风愈大,雾亦愈厚。余急欲趋炼丹台,遂转西南。三里,为雾所迷,偶得一庵,入焉。雨大至,遂宿此。
初九日 逾午少霁 [36] 。庵僧慈明,甚夸西南一带峰岫,不减石笋矼,有“秃颅朝天”“达摩面壁”诸名。余拉浔阳蹈乱流至壑中,北向即翠微诸峦,南向即丹台诸坞,大抵可与狮峰竞驾,未得比肩石笋也。雨踵至,急返庵。
初十日 晨雨如注,午少停。策杖二里,过飞来峰,此平天矼之西北岭也。其阳坞中,峰壁森峭,正与丹台环绕。二里,抵台。一峰西垂,顶颇平伏。三面壁翠合沓 [37] ,前一小峰起坞中,其外则翠微峰、三海门,蹄股拱峙 [38] 。登眺久之。东南一里,绕出平天矼下,雨复大至,急下天门。两崖隘肩,崖额飞泉,俱从人顶泼下。出天门,危崖悬叠,路缘崖半,比后海一带森峰峭壁,又转一境。“海螺石”即在崖旁,宛转酷肖,来时忽不及察,今行雨中,颇稔 [39] 其异,询之始知。已趋大悲庵,由其旁复趋一庵,宿悟空上人处。
十一日 上百步云梯。梯磴插天,足趾及腮,而磴石倾侧㟏岈 [40] ,兀兀 [41] 欲动。前下时以雪掩其险,至此骨意俱悚。上云梯,即登莲花峰道。又下转,由峰侧而入,即文殊院、莲花洞道也。以雨不止,乃下山,入汤院,复浴。由汤口出,二十里,抵芳村。十五里,抵东潭,溪涨不能渡而止。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
[1] 峭逼:陡峭狭窄。
[2] 掇(duō):拾取。
[3] 弥布:布满,充满。
[4] 汤泉:即黄山温泉,又名朱砂泉。
[5] 孔道:即大道,必经之道。
[6] 杂遝(tà):一作“杂沓”,众多杂乱的意思。《史记·淮阴侯列传》云:“天下之士,云合雾集,鱼鳞杂遝,熛至风起。”
[7] 停涵:停留沉浸。
[8] 铫(diào):小铁锅。
[9] 兀坐:枯坐。
[10] 慈光寺:位于黄山朱砂峰下,旧名朱砂庵,始建于明嘉靖年间,万历年间改名法海禅院,敕封护国慈光寺。今更名为慈光阁。
[11] 练:白绢。南朝齐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云:“澄江静如练。”
[12] 撩绕:回环盘旋。
[13] 磬(qìng)韵:敲击玉磬发出的清响,形容环境幽静。
[14] 比丘:原为男子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后指代和尚。
[15] 静室:佛家专供禅定的屋舍,借指寺院住房。
[16] 筇(qióng):手杖。
[17]
(yǎn):裂成两截的山。
[18] 鬣(liè):本为狮子等动物颈上浓密的长毛,此处指松针。
[19] 冉冉:慢慢地。
[20] 勉:努力,勉强。
[21] 矼(gāng):石桥。
[22] 枵(xiāo):空虚,指肚子很饿。
[23] 老晴:指长时间的晴朗。
[24] 中食:佛教徒于中午进斋,此处指午饭。
[25] 峭岫:陡峭的山峰。
[26] 丞相原:一称作“丞相源”。本为禅院,因南宋时右丞相兼枢密使程元凤于此地少年读书、晚年隐居,故名。
[27] 室:一作“石”。
[28] 腻甚:指雾气凝滞厚重。
[29] 蟠翠:弯曲而叶茂的松干。
[30] 扰龙松:黄山九大名松之首,又称帝松。因与笔峰合称梦笔生花,故又称为笔花松。20世纪80年代因条件恶劣、树龄过高而枯死,主干保存在黄山市博物馆。
[31] 爽:舒朗。
[32] 辗顾:即回顾,回头看。
[33] 夷:平坦。
[34] 稽雪:即积雪。
[35] 奥境:幽深的地方。
[36] 霁:天晴。
[37] 合沓:重叠。
[38] 蹄股拱峙:蹄股,即大腿与脚掌。拱峙,本意形容建筑的高耸雄伟,此处指两座山峰十分接近,形成三角形结构。
[39] 稔(rěn):熟悉,熟识。
[40] 㟏岈(hán yá):中间空而深阔。
[41] 兀兀:高耸矗立的样子。
徐霞客曾两游黄山,前后相隔仅两年,但因游览的季节不同,其笔下的黄山也各有一番风味。黄山有“四绝”,分别为云海、奇松、怪石、温泉。徐霞客初次游览,虽也记叙了在汤泉(温泉)沐浴,但着重描写的则是黄山种种奇松。在登到天都峰平冈后,其眼中见到的是“怪松悬结,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鬣,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慨叹“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只有奇松配得上黄山。行到接引崖时,“崖忽中断,架木连之,上有松一株,可攀引而度”,此处记载的是接引松;同样是在接引崖山半,则“一峰突起,上有一松,裂石而出,巨干高不及二尺,而斜拖曲结,蟠翠三丈余,其根穿石上下,几与峰等”,是为扰龙松。这篇游记中对于奇松的三次描写,运用的都是白描手法,但有详有略,有总写有具体,各有特色。
在这篇游记末尾,徐霞客简单辨析了黄山水系的走向:“黄山之流,如松谷、焦村,俱北出太平;即南流如汤口,亦北转太平入江;惟汤口西有流,至芳村而巨,南趋岩镇,至府西北与绩溪会。”实际上,前一篇游记开篇也交代了白岳山(齐云山)附近的水系情况:“出西门。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两次介绍虽整体来说比较简单,但显露了徐霞客对水系的关注与有意识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