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白岳山,今作齐云山,位于安徽省休宁县。徐霞客曾两次游览白岳山,但只保留这第一次游览的日记。第二次游览仅在《游黄山日记后》开篇提及:“出白岳榔梅庵,至桃源桥。”时为万历四十六年戊午(1618)九月初三日。首次游白岳山,始于万历四十四年丙辰(1616)正月二十六日,至二月初一日,前后六天。游览了齐云岩、舍身崖、紫霄岩、石桥岩等景观,冰雪天气则为这次旅游增添了不少意趣。
丙辰岁,余同浔阳叔翁,于正月二十六日,至徽之休宁。出西门。其溪自祁门县来,经白岳,循县而南,至梅口,会郡溪入浙。循溪而上,二十里,至南渡。过桥,依山麓十里,至岩下,已暮。登山五里,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二里,过天门,里许,入榔梅庵。路经天门、珠帘之胜,俱不暇辨,但闻树间冰响铮铮 [1] 。入庵后,大霰 [2] 作,浔阳与奴子俱后。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 [3] ,竟不能寐。
二十七日 起视满山冰花玉树,迷漫一色。坐楼中,适浔阳并奴至,乃登太素宫 [4] 。宫北向,玄帝像乃百鸟衔泥所成,色黧黑。像成于宋,殿新于嘉靖三十七年,庭中碑文,世庙御制 [5] 也。左右为王灵官、赵元帅殿,俱雄丽。背倚玉屏 [6] ,前临香炉峰。峰突起数十丈,如覆钟,未游台、宕者或奇之。出庙左,至舍身崖,转而上为紫玉屏,再西为紫霄崖,俱危耸杰起 [7] 。再西为三姑峰、五老峰,文昌阁据其前。五老比肩,不甚峭削,颇似笔架。返榔梅,循夜来路,下天梯。则石崖三面为围,上覆下嵌,绝似行廊。循崖而行,泉飞落其外,为珠帘水。嵌之深处,为罗汉洞,外开内伏,深且十五里,东南通南渡。崖尽处为天门。崖石中空,人出入其间,高爽飞突,正如阊阖 [8] 。门外乔楠中峙,蟠青丛翠 [9] 。门内石崖一带,珠帘飞洒,奇为第一。返宿庵中,访五井、桥崖之胜,羽士 [10] 汪伯化,约明晨同行。
二十八日 梦中闻人言大雪,促奴起视,弥山漫谷矣。余强卧。巳刻,同伯化蹑屐 [11] 二里,复抵文昌阁。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
二十九日 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急披衣起,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然寒威殊甚。方促伯化共饭。饭已,大雪复至,飞积盈尺。偶步楼侧 [12] ,则香炉峰正峙其前。楼后出一羽士,曰程振华者,为余谈九井、桥岩、傅岩诸胜。
三十日 雪甚,兼雾浓,咫尺不辨。伯化携酒至舍身崖,饮睇元阁。阁在崖侧,冰柱垂垂,大者竟丈。峰峦灭影,近若香炉峰,亦不能见。
二月初一日 东方一缕云开,已而大朗。浔阳以足裂留庵中。余急同伯化蹑西天门而下。十里,过双溪街,山势已开。五里,山复渐合,溪环石映,倍有佳趣。三里,由溪口循小路入,越一山。二里,至石桥岩。桥侧外岩,高亘如白岳之紫霄。岩下俱因岩为殿。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于内,头垂空尺余,水下滴曰龙涎泉,颇如雁宕龙鼻水。岩之右,一山横跨而中空,即石桥也。飞虹垂
[13]
,下空恰如半月。坐其下,隔山一岫
[14]
特起,拱对其上,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穿桥而入,里许,为内岩。上有飞泉飘洒,中有僧斋,颇胜。还饭于外岩。
觅导循崖左下,灌莽 [15] 中两山夹涧,路棘雪迷,行甚艰。导者劝余趋傅岩,不必向观音岩。余恐不能兼棋盘、龙井之胜,不许。行二里,得涧一泓,深碧无底,亦“龙井”也。又三里,崖绝涧穷,悬瀑忽自山坳挂下数丈,亦此中奇境。转而上跻 [16] ,行山脊二里,则棋盘石高峙山巅,形如擎菌,大且数围。登之,积雪如玉。回望傅岩,屼嵲 [17] 云际。由彼抵棋盘亦近,悔不从导者。石旁有文殊庵,竹石清映。转东而南,二里,越岭二重,山半得观音岩。禅院清整,然无奇景,尤悔觌面 [18] 失傅岩也。仍越岭东下深坑,石涧四合,时有深潭,大为渊,小如臼,皆云“龙井”,不能别其孰为“五”,孰为“九”。凡三里,石岩中石脉 [19] 隐隐,导者指其一为青龙,一为白龙,余笑颔之。又乱崖间望见一石嵌空,有水下注,外有横石跨之,颇似天台石梁。
伯化以天且晚,请速循涧觅大龙井。忽遇僧自黄山来,云:“出此即大溪,行将何观?”遂返。里余,从别径向漆树园。行巉石乱流间,返照映深木,一往幽丽。三里,跻其巅,余以为高埒齐云,及望之,则文昌阁犹巍然也。五老峰正对阁而起,五老之东为独耸寨,循其坳而出,曰西天门;五老之西为展旗峰,由其下而渡,曰芙蓉桥。余向出西天门,今自芙蓉桥入也。余望三姑之旁,犹
[20]
日色,遂先登,则落照正在五老间。归庵,已晚餐矣。相与追述所历,始知大龙井正在大溪口,足趾已及,而为僧所阻,亦数
[21]
也!
[1] 铮铮:指冰发出的响声有如金石撞击声。
[2] 霰(xiàn):雪珠。
[3] 屋溜:指屋檐滴水的声音。
[4] 太素宫:全称玄天太素宫,原名佑圣真武祠,始建于南宋宝庆二年(1226),明嘉靖十一年(1532)敕修原祠,并改为玄天太素宫,为道教正一派宫观。
[5] 世庙御制:指明嘉靖皇帝撰写的碑文。世庙,嘉靖皇帝庙号。
[6] 玉屏:即齐云岩。
[7] 杰起:原指人卓异突出,此处指紫霄崖拔地而起,山势陡峭。
[8] 阊阖(chāng hé):传说中的天门。
[9] 蟠青丛翠:此句形容树木挺拔苍翠繁茂的样子。
[10] 羽士:即道士。
[11] 屐(jī):木头鞋。
[12] 侧:一作“前”。
[13]
(dōng):虹。代指石桥。
[14] 岫(xiù):山洞。
[15] 灌莽:指丛生深茂的草木。南朝宋鲍照《芜城赋》云:“灌莽杳而无际,丛薄纷其相依。”
[16] 跻(jī):向上登。
[17] 屼嵲(wù niè):高耸的意思。
[18] 觌(dí)面:当面,对面。
[19] 石脉:山石的纹理。
[20]
(tì):滞留。
[21] 数:气数,命运。这里指不由己的事情。
徐霞客此次出游的时间在正月,游览白岳山、黄山时遇到大雪,在游记中呈现了一幅幅与冰雪有关的画面:有日暮时“借庙中灯,冒雪蹑冰”以登山的场景;有夜闻大雪弥山漫谷,按捺不住欣喜的“强卧”姿态;有“览地天一色,虽阻游五井,更益奇观”的自得其乐;而大雪之后“奴子报:‘云开,日色浮林端矣’”的雪霁时刻,尤让其感叹“青天一色,半月来所未睹”,又充满了李清照《如梦令》词中“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的文人意趣。在《游黄山日记》中登冰山的方法,也展现了这趟出游的不易:“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但徐霞客往往能够苦中作乐,刚到达白岳山时,“余独卧山房,夜听水声屋溜,竟不能寐”;类似场景在游黄山时也有,竟然“兀坐听雪溜竟日”。一个听水声,一个听雪声,都反映出徐霞客善于发现生活中乐趣的心态。
在这篇游记中,徐霞客有意识地将眼前之景与此前游览之地进行比较。如二月初一日写石桥岩“山石皆紫,独有一青石龙蜿蜒于内,头垂空尺余,水下滴曰龙涎泉,颇如雁宕龙鼻水”;又写石桥“众峰环侍,较胜齐云天门。即天台石梁,止一石架两山间;此以一山高架,而中空其半,更灵幻矣”,所重点比较的对象分别见于《游雁宕山日记》与《游天台山日记》之中。这种比较虽简单,远未到达后来游记中的综合繁复而视野宏阔,但仍然在西南游记中保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