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游天台山日记浙江台州府

【导语】

天台山,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徐霞客曾三游天台山,留下两篇游记。这是第一篇,为第一次游天台山的记录,始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三月末,至四月初八日,前后九天,是现存《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另一篇为第三次游历的记录,始于崇祯五年(1632)三月十四日,至十八日,前后五天。本次游览了华顶峰、石梁瀑布、断桥、珠帘瀑布、方广寺、明岩、寒岩、桃源等景点。

癸丑之三月晦 [1] 自宁海出西门。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三十里,至梁隍山。闻此地於菟 [2] 夹道,月伤数十人,遂止宿焉。

四月初一日 早雨。行十五里,路有岐,马首西向台山,天色渐霁。又十里,抵松门岭,山峻路滑,舍骑步行。自奉化来,虽越岭数重,皆循山麓;至此迂回临陟 [3] ,俱在山脊。而雨后新霁,泉声山色,往复创变 [4] ,翠丛中山鹃映发,令人攀历忘苦。又十五里,饭于筋竹庵。山顶随处种麦。从筋竹岭南行,则向国清大路。适有国清僧云峰同饭,言此抵石梁,山险路长,行李不便,不若以轻装往,而重担向国清相待。余然 [5] 之,令担夫随云峰往国清,余与莲舟上人 [6] 就石梁道。行五里,过筋竹岭。岭旁多短松,老干屈曲,根叶苍秀,俱吾阊门 [7] 盆中物 [8] 也。又三十余里,抵弥陀庵。上下高岭,深山荒寂,恐藏虎,故草木俱焚去。泉轰风动,路绝旅人。庵在万山坳 [9] 中,路荒且长,适当其半,可饭可宿。

初二日 饭后,雨始止。遂越潦 [10] 攀岭,溪石渐幽。二十里,暮抵天封寺。卧念晨上峰顶,以朗霁为缘,盖连日晚霁,并无晓晴。及五更梦中,闻明星满天,喜不成寐。

初三日 晨起,果日光烨烨 [11] ,决策向顶。上数里,至华顶庵;又三里,将近顶,为太白堂,俱无可观。闻堂左下有黄经洞,乃从小径。二里,俯见一突石,颇觉秀蔚 [12] 。至则一发僧 [13] 结庵于前,恐风自洞来,以石甃 [14] 塞其门,大为叹惋。复上至太白,循路登绝顶。荒草靡靡,山高风冽,草上结霜高寸许,而四山回映,琪花玉树,玲珑弥望 [15] 。岭角山花盛开,顶上反不吐色,盖为高寒所勒 [16] 耳。

仍下华顶庵,过池边小桥,越三岭。溪回山合,木石森丽,一转一奇,殊慊 [17] 所望。二十里,过上方广,至石梁,礼佛昙花亭,不暇细观飞瀑。下至下方广,仰视石梁飞瀑,忽在天际。闻断桥、珠帘尤胜,僧言饭后行,犹及往返,遂由仙筏桥向山后。越一岭,沿涧八九里,水瀑从石门泻下,旋转三曲:上层为断桥,两石斜合,水碎迸石间,汇转入潭;中层两石对峙如门,水为门束,势甚怒;下层潭口颇阔,泻处如阈 [18] ,水从坳中斜下。三级俱高数丈,各极神奇,但循级而下,宛转处为曲所遮,不能一望尽收。又里许,为珠帘水,水倾下处甚平阔,其势散缓,滔滔汩汩。余赤足跳草莽中,揉木缘崖 [19] ,莲舟不能从。暝色四下,始返。停足仙筏桥,观石梁卧虹,飞瀑喷雪,几不欲卧。

初四日 天山一碧如黛。不暇晨餐,即循仙筏上昙花亭,石梁即在亭外。梁阔尺余,长三丈,架两山坳间。两飞瀑从亭左来,至桥乃合流下坠,雷轰河 [20] ,百丈不止。余从梁上行,下瞰深潭,毛骨俱悚。梁尽,即为大石所隔,不能达前山,乃还。过昙花,入上方广寺。循寺前溪,复至隔山大石上,坐观石梁。为下寺僧促饭,乃去。饭后,十五里,抵万年寺,登藏经阁。阁两重,有南北经两藏 [21] 。寺前后多古杉,悉三人围,鹤巢于上,传声嘹呖 [22] ,亦山中一清响也。是日,余欲向桐柏宫,觅琼台、双阙,路多迷津 [23] ,遂谋向国清。国清去万年四十里,中过龙王堂。每下一岭,余谓已在平地,及下数重,势犹未止,始悟华顶之高,去天非远!日暮,入国清 [24] ,与云峰相见,如遇故知,与商探奇次第。云峰言:“名胜无如两岩,虽远,可以骑行。先两岩而后步至桃源,抵桐柏,则翠壁、赤城,可一览收矣。”

初五日 有雨色,不顾。取寒、明两岩道,由寺向西门觅骑。骑至,雨亦至。五十里,至步头,雨止,骑去。二里,入山,峰萦水映,木秀石奇,意甚乐之。一溪从东阳来,势甚急,大若曹娥。四顾无筏,负奴背而涉。深过于膝,移渡一涧,几一时。三里,至明岩。明岩为寒山、拾得 [25] 隐身地,两山回曲,《志》所谓八寸关也。入关,则四围峭壁如城。最后,洞深数丈,广容数百人。洞外,左有两岩,皆在半壁;右有石笋突耸,上齐石壁,相去一线,青松紫蕊,蓊苁 [26] 于上,恰与左岩相对,可称奇绝。出八寸关,复上一岩,亦左向。来时仰望如一隙,及登其上,明敞容数百人。岩中一井,曰仙人井,浅而不可竭。岩外一特石 [27] ,高数丈,上岐立如两人,僧指为寒山、拾得云。入寺。饭后云阴溃散,新月在天,人在回崖 [28] 顶上,对之清光溢壁。

初六日 凌晨出寺,六七里至寒岩。石壁直上如劈,仰视空中,洞穴甚多。岩半有一洞,阔八十步,深百余步,平展明朗。循岩右行,从石隘仰登。岩坳有两石对耸,下分上连,为鹊桥,亦可与方广石梁争奇,但少飞瀑直下耳。还饭僧舍,觅筏渡一溪。循溪行,山下一带峭壁巉崖 [29] ,草木盘垂其上,内多海棠、紫荆,映荫溪色,香风来处,玉兰芳草,处处不绝。已至一山嘴,石壁直竖涧底,涧深流驶,旁无余地。壁上凿孔以行,孔中仅容半趾,逼身 [30] 而过,神魄为动。自寒岩十五里,至步头,从小路向桃源 [31] 。桃源在护国寺 [32] 旁,寺已废,土人 [33] 茫无知者。随云峰莽行曲路中,日已堕,竟无宿处,乃复问至坪头潭。潭去步头仅二十里,今从小路,反迂回三十余里。宿。信桃源误人也。

初七日 自坪头潭行曲路中三十余里,渡溪入山。又四五里,山口渐夹 [34] ,有馆曰桃花坞。循深潭而行,潭水澄碧,飞泉自上来注,为鸣玉涧。涧随山转,人随涧行。两旁山皆石骨,攒 [35] 峦夹翠,涉目成赏,大抵胜在寒、明两岩间。涧穷路绝,一瀑从山坳泻下,势甚纵横。出饭馆中,循坞 [36] 东南行,越两岭,寻所谓琼台、双阙,竟无知者。去数里,访知在山顶。与云峰循路攀援,始达其巅。下视峭削 [37] 环转,一如桃源,而翠壁万丈过之。峰头中断,即为双阙;双阙所夹而环者,即为琼台;台三面绝壁,后转即连双阙。余在对阙,日暮不及登 [38] ,然胜 [39] 已一日尽矣。遂下山,从赤城后还国清,凡三十里。

初八日 离国清,从山后五里,登赤城。赤城山顶圆壁特起,望之如城,而石色微赤。岩穴为僧舍凌杂 [40] ,尽掩天趣。所谓玉京洞、金钱池、洗肠井,俱无甚奇。

注释

[1] 晦: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该日为公元1613年5月19日,是“中国旅游日”确立的依据。

[2] 於菟(wū tú):老虎的别称。《左传·宣公四年》云:“楚人谓乳谷,谓虎於菟。”

[3] 陟(zhì):登高。

[4] 创变:变化。

[5] 然:同意。

[6] 莲舟上人:江阴迎福寺僧人,徐霞客晚年西南遐征时旅伴静闻的师父。上人:对有德行僧人的尊称。

[7] 阊门:原为苏州古城西北门,通往虎丘方向。此处代指苏州。

[8] 盆中物:即盆栽、盆景。

[9] 坳:低洼处。

[10] 潦(lǎo):雨后积水。唐王勃《滕王阁序》云:“潦水尽而寒潭清。”

[11] 烨烨:日光明亮的样子。

[12] 秀蔚:形容山陵秀美,草木繁茂。

[13] 发僧:带发修行的僧人。

[14] 石甃(zhòu):石砌建筑物。

[15] 弥望:满眼。

[16] 勒:限制。

[17] 慊(qiè):满足。

[18] 阈(yù):门槛。

[19] 揉木缘崖:指攀住树枝爬上高崖。揉,牵引。

[20] (tuí):形容河水奔流迅猛。

[21] 南北经两藏:明洪武年间在南京所刻《大藏经》(南藏)与永乐年间在北京所刻《大藏经》(北藏)的总称。藏,指佛教经典。

[22] 嘹呖(liáo lì):形容声音响亮凄清。

[23] 迷津:使人迷惑的道路或方向。津,渡口。

[24] 国清:即国清寺,天台山古刹之一,始建于隋开皇年间,今存建筑主体为清雍正年间重修。

[25] 寒山、拾得:唐代天台山二僧,寒山隐居寒岩,拾得在国清寺修行。二人均能作诗,互为好友,后人尊称为“和合二仙”。

[26] 蓊苁(wěng cōng):形容草木茂盛。

[27] 特石:造型奇特的石头。

[28] 崖:一作“岩”。

[29] 巉崖:陡峭危险的山崖。

[30] 逼身:收缩身体,形容空隙狭小。

[31] 桃源:天台八景之一“桃源遇春”所在地。

[32] 护国寺:天台山四大古刹之首,始建于后周显德年间。

[33] 土人:当地人。

[34] 夹:狭窄。

[35] 攒:簇拥。

[36] 坞:四周高、中间凹的地方。

[37] 峭削:陡峭如削,形容山势险峻。

[38] 不及登:一作“不及复登”。

[39] 胜:胜景。

[40] 凌杂:杂乱无序的样子。

解说

这是现存《徐霞客游记》的开篇之作。按照农历纪年法计算,徐霞客是年已经28岁,距离其万历三十五年(1607)始泛舟太湖已过去六年。这期间游览过的泰山、孔林、孟庙、曹娥江等地,是否写有游记仍存在一些争议。钱谦益《徐霞客传》称其游必有记,或许只是就其西南游而言;《楚游日记》“湘江遇盗”一节中,徐霞客提到“自著日记诸游稿”幸得静闻护持未丢失,这里的日记游稿或许也只是西南游开始部分的记录。文震孟作于崇祯六年(1633)的《寄徐霞客书》写道:“今岁杖履,游行何地?从前涉历,已大可观。今又汇成《纪述》,以导后游,以传千秋。”则有可能徐霞客已将此前的游记辑成《纪述》一书,并做了编辑删定,虽尚未刊行,却构成了今天所见到《徐霞客游记》中“名山游记”部分的基础;而《游天台山日记》作为首篇也成为大众的一般印象。《徐霞客游记》探轶工作可以继续展开,但这篇游记开篇的“云散日朗,人意山光,俱有喜态”,确实传达了徐霞客外出游览时的喜悦心境,这种喜悦也投射到了所见的山水景观之中。王国维《人间词话》提出“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的说法,徐霞客的游记从一开始就是“有我之境”,并且贯穿了全部游记始终。在后面的选篇中,我们将时时感受到这一点。

《游天台山日记》开篇日在今天还被赋予了更重要的意义,那就是“癸丑之三月晦”所对应的5月19日,于2011年由国务院批复确立为“中国旅游日”。作为一个由民间团体呼吁,经人大代表议案,最终上升为国家意志的典型案例,从国家层面传达了对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的认可。稍显遗憾的是,“中国旅游日”确立之后,尽管每年这一天各地都有相应的活动,但在文化和旅游并举的时期,这一节日尚未得到大众的熟知与认可,还主要是一种象征。“中国旅游日”如何真正成为大众旅游文化的一部分,切实深入到国民旅游生活之中,仍任重而道远。 hw7mGLZ7n5EsZcR127NHleyRWFTnyT5O/fPpscowqgFP2wm0Ey3b2RXHgZYSdO4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