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游此时正当大溪文化及油子岭文化时期。
湖南澧阳平原的系统调查表明,大溪文化时期遗址数量急剧增长,达到 50处,并出现区域聚落等级化 [33] 。澹水上游以澧县城头山遗址为核心,出现本地区最早的城,近圆形,面积约 8 万平方米(图三六) [34] 。城头山遗址的Ⅱ期城墙顶宽 5、底部宽 8.9、残高 1.65 米,由黄色黏土垒筑而成。城外为宽 12 米的壕沟。城和围壕的建设需要大量人力物力,有学者推测要 100 人工作半年时间才能完成Ⅰ期城墙和壕沟的建设 [35] 。城中发现一处面积约 200 平方米的祭坛,上面有祭祀坑、瓮棺葬和土坑墓,祭坛周围还有 40 多个祭祀坑,表明核心性聚落在仪式活动中的领导地位。
图三六 城头山城址演变示意图
(据《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图一〇八改绘)
1.Ⅰ期城址(大溪文化一期,距今约 6 100 年) 2. Ⅱ期城址(大溪文化二期,距今约 5 800 年)
3.Ⅲ期城址(屈家岭文化早期,距今约 5 300 年) 4. Ⅳ期城址(屈家岭文化中期,距今约 5 000 年)
更清晰的社会层级化状况的资料,仍然来自大量墓葬中。
城头山遗址大溪文化土坑墓有 215 座,其中 168 座有随葬品,数量由 1 件到30 余件不等,20 件以上的仅 2 座。M678 底部有零星朱砂,随葬品最多,有 27件,包括 2 件玉璜和 25 件陶器。陶器中有 7 件豆、4 件盘(图三七)。
图三七 城头山M678 随葬陶器群
(采自《澧县城头山:新石器时代遗址发掘报告》图二八五)
1、3、17. 盘(M678 ∶ 19、M678 ∶ 25、M678 ∶ 15)
2、6、7、11、13、14. 豆(M678 ∶ 7、M678 ∶ 13、M678 ∶ 10、M678 ∶ 4、M678 ∶ 14、M678 ∶ 8)
4. 鼎(M678 ∶ 16)
5、8、10、12、15. 器盖(M678 ∶ 3、M678 ∶ 17、M678 ∶ 24、M678 ∶ 27、M678 ∶ 26)
9、16. 碗(M678 ∶ 18、M678 ∶ 21)
巫山大溪遗址第一次发掘的 74 座墓葬中,随葬品最丰富的有 58 件,很多墓无随葬品 [36] 。第三次发掘的 133 座墓葬中,0~2 件随葬品的有 65 座,20 件以上的仅 7 座。有些以玉器和石器为主要随葬品,如M189,有随葬品 46 件,未见陶器,包括玉锥形器 35 件,另有石斧 4 件。有些则以陶器为主要随葬品,如M101,随葬品 26 件,其中 21 件为陶器,包括 3 件豆、6 件杯 [37] 。
湖南安乡划城岗遗址第一次发掘中,发现 91 座大溪文化墓葬 [38] ,等级明确。随葬品在 50 件以上的有 3 座。M63 随葬品最丰富,达 77 件,除 1 件有朱绘花纹的石钺外,均为陶器,其中鼎、簋、杯、甑各 8 件,另有瓶 12 件、器盖 15 件。M88 有随葬品 65 件,均为陶器,包括鼎、簋、杯、壶各 8 件,11 件陶器上有红色彩绘。湖北大溪文化晚期龙王山墓地墓葬等级差别更加明显。M11 有随葬品 169件,其中陶器 154 件,包括鼎 47 件、小罐 35 件、豆 11 件 [39] 。
长江中游与其他地区一样,也在本时期开启了社会加速发展的进程。城头山城址是大型公共建设工程的代表,以该遗址为核心的聚落群可以作为本地区“古国”之代表。各墓地中社会上层的随葬品组合,也表现出强烈的“世俗”取向,主要以成套的日用陶器表现身份和等级,钺也是重要的权力标志;极少量可能与仪式活动有关的龟、鱼等物品并未出现在社会上层墓葬中。虽然城头山遗址出现祭坛,但未见与复杂宗教仪式有关的遗迹和用品。整体而言,考古资料反映的本地区社会复杂化的发展程度不如其他地区充分。虽然出现大型聚落,但面积均相对较小;大型墓葬中虽然有些随葬品数量颇多,但大量陶器是特为葬礼而制作的小型明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