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在这个世界上成就一番事业,我们就绝不能因为畏惧严寒、担忧危险而裹步不前、瑟瑟发抖,而是要激流勇进,奋力拼搏。
——西德尼·史密斯
一个好的教练应该让你明白前方有可能遇到什么样的障碍,而我知道你通往成功之路的头号障碍,就是你自己。
几年前,我看到一本很不错的连环画《Pogo》,里面有一句名言:“我们已经遭遇敌人,这个敌人就是我们自己。”这话没错。是的,想出合适的言辞表达自己,找到合适的经纪人推销自己,忍受编辑们或发行商愚蠢的决定,或许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我们面临的最大的问题还是自寻烦恼。很多时候,这些问题源于我们的担忧。
你可能觉得自己绝不属于这种情况,但多数情况下,这种担忧不但他人无从得知,就连作为未来作者的我们自己也无法察觉。因此,请不要略过此章。假如你觉得本章所提及的某些担忧听起来有道理,那这些担忧就是你迄今为止不能随心所欲写作的原因。幸运的是,你将会看到,总有办法克服每一种担忧。最佳策略是现在就直面这些担忧,正视它们,然后再去具体开展写作,以及作品的推销。下面是创作者的七大担忧以及对应的克服方法。
这是作者们和所有艺术家们最常见的担忧——实际上,也是人类最常见的担忧。通常情况下,当你做事犹豫的时候,根源还是因为你担心自己(或自己的作品)被拒绝。
或许在你小的时候,你的父母鼓励你尝试做一件事情时,说过类似的话:“最糟糕的事不过是他们拒绝你。”可他们没意识到这正是最糟糕的事情。还记得自己十几岁的时候约人出去,而那个人却拒绝了你的情形吗——没准儿你还能想起当时咬牙切齿,恨不得找个地缝儿钻进去的耻辱。不幸的是,嘲笑起那些有别于常人的方面——太胖、太瘦、太高、太矮、太讨厌,还是不管太什么的时候,孩童们总是很快驾轻就熟。你得学会随大流,想方设法不那么与众不同。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不管是写作还是任何其他领域的突破,都源于一些不同于常人的做法。
关于退稿,有些话不能不说:退稿是难免的。每个成功的作家都曾经遭遇过作品被退回的困境。他们中许多人在取得成功之前曾遭遇过多次退稿。这里有几个例子:
●当初J.K.罗琳用了一年的时间才找到一个出版社愿意出版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小说——只有布鲁姆·斯伯利出版社出价2 500英镑。临别时她的出版商这样与她告别:“乔,你永远别指望从儿童小说上赚什么钱。”
●梅洛迪·贝蒂的非虚构作品《不再相互依赖》先后被20家出版社退回,后来却卖出了500万册。
●乔安妮·哈里斯写了三本书都没找到一家出版社。她的第四本书是一部小说:《浓情巧克力》。这本书畅销全球,并且在搬上荧幕后风靡世界。
●约翰·格里森姆的第一部小说《杀戮时刻》,先后被15家代理商和26家出版社退稿,最后怀恩伍德出版社同意出版——第一版才印了5 000册。直到格里森姆接下来的三本小说取得巨大成功后,这本书才成为畅销书。
●威尔伯·史密斯的第一部小说找不到一家出版社愿意出版,最后他觉得自己实在不是块写作的料。18个月之后,他的经纪人说服他再试一次。这次书稿被采用了,而且达到了8 400万册的好销量。
这样的故事不胜枚举。失去一棵树木却得到整个森林。如果你对退稿早有预料,而且明白退稿对事不对人,那么这种情况也就不会让你觉得那么痛彻心扉。不妨提醒一下自己,那些给你下评语的人是“有眼不识泰山”(咱们不妨幸灾乐祸地想想,那些拒绝了J.K.罗琳的出版社现在一定追悔莫及……)。
这并不是说当你的手稿原封不动地被退回,或者当代理商们说你的材料他们读都不想读的时候你的心里就不会难过。难过是在所难免的,但绝非无法承受。对于这一点,诺曼·梅勒在他的《怪异的艺术》一书中这样说道:
我们天生比他人敏感,所以必须要让自己更坚强、坚毅、果敢、学会对他人的吹毛求疵漠然置之。因此,一个出色的作者最好觉得自己既是强者,又是弱者,勇敢无畏又胆小羞怯,细腻敏感却又麻木迟钝。实际上,我们得学会接受生活带给我们的磕磕碰碰、起起伏伏,以及偶尔令人欣喜的奖励,与此同时,还得小心翼翼地呵护心中那似乎转瞬即逝的灵感。
换句话说,你不能简单地披上硬壳,试图变成另外一个人,仿佛这样就不会感到痛苦。如果你这样做,那你就失去了自我,也就无法创造出富有洞察力和情感的动人作品。这两面必须在你身上共生共存。幸运的是,有些方法可以帮你做到这些。一个办法就是总是在创作下一部作品。当你写完一部作品并着手寄出时,马上开始写下一部。这样你的创作灵感就会源源不断地流淌,所以哪怕第一部作品被退回,你也可以这么想:“好吧,那部作品最终有可能会出版,也可能不会,但我现在创作的这部一定是了不起的杰作。”从感情上来说,把自己的全部写作生涯都寄托在一部作品上,然后日复一日地期待收到你作品的那个人的答复,看其是否愿意接受你的作品——没有比这种感觉更糟糕的了。
这种担心有时候足以打消一个人开始写作的念头。这样的人拿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品作为标杆。你打算写出媲美莎士比亚、康拉德或者海明威那样的作品吗?或许不能(尽管很难预料)。那还写什么呢?按照这样的推理,你很可能永远都无法开始。
如果你恰恰属于那种总拿自己和有史以来最伟大的作家比较的类型,有两个办法可以克服这个障碍。一个办法就是告诉自己谁也说不准什么样的作品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莎士比亚当初写的也是娱乐大众的剧本,假如他得知他的剧本在400年后还在传诵上演,或许也会惊得目瞪口呆。如果你在意后世如何评价你的作品,不妨这么想:反正你也不可能知道他们怎么评价。
更现实一点说,不妨告诉自己,作品也无须多么伟大才能对读者有所裨益。约翰·格里森姆或者丹尼尔·斯蒂尔的作品永远不可能在文学课上占一席之地,但是他们的书给成千上万人带来了乐趣。甚至“哈利·波特”系列丛书在一些文学评论家眼中也是一无是处,然而这些书却重燃了世界各地的孩子们对阅读的兴趣。如果你打算写非虚构类作品,你肯定能想出许多这样的例子,这些书的文学价值乏善可陈,但是却帮助、鼓舞了成千上万的人,比如《如何赢得朋友和影响他人》。理查德·卡尔森的书《别为小事烦恼》系列丛书已经销售了几百万册,他这样告诉采访他的朱迪丝·斯佩尔曼:
我没有自作聪明,也没有夸夸其谈,张嘴闭嘴大谈心理学术语,我只是写那些寻常普通的事,所以人们才觉得和自己息息相关。
如果你属于那种做事半途而废的人,或许是因为你老是拿写作伊始怀有的完美愿景去衡量自己写出的东西。比如说,你原本打算写一本书去点化一个遭丈夫遗弃、不得不独力抚养残疾幼子的女士,可是写到一半时却发觉自己塑造的人物性格远不如自己所期望的那么鲜活,或者情节尚有不少漏洞,抑或文笔不够生动。这个时候很容易前功尽弃——当你确定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景时,再继续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此时你也可能会有一个新的想法,一个或许尚不完美的新故事,所以你将手中的半成品搁置一边,开始创作那个新故事……直到新故事写了一半,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经过几番尝试后,你很自然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写作这件事实在是浪费时间。然后就此放弃。
如果将你尚未完成的书稿和写作伊始心中所怀的理想不断比较会让你止步不前的话,不妨这么考虑:你会因为一个十岁的男孩没有每天赚钱谋生而失望吗?想必不会。因为他只是个孩子,还没有长大成人,怎么能期望他创业谋生呢?你尚未完成的书稿也只是个孩子。只有在作品完成并加以改写润色后它才算长大成人。那个时候才应该去评价它的优劣,而不是现在。
还有一点非常重要,你要知道,对任何一个艺术家、作家、建筑师或者其他的创造性工作者来说,觉得自己的成品能符合心中最初梦想的少之又少。我敢说米开朗基罗仰视着西斯廷教堂的穹顶时,一定觉得还能画得再好那么一点点。如果你承认这是创作过程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你就不会再为所谓的失败惩罚自己了。这种现象也有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它可以鞭策你,让你心怀希望、周密地去写好下一部作品,让梦想离你更近。或许你永远都到达不了梦想的彼岸,但是这种渴望让你带着希望不断前行,并无意中收获几部作品,让数十人乃至百万人感觉欢愉、振奋或受益。
对于有些作者来说,能想明白这个道理就不错了,可有些作者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这么简单的道理。如果你就是一个这样的作者,在第十二章可以找到解决办法:“驯服你内心深处(以及外界)狂妄的批评家”。
所有人都能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害怕失败,但是却难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害怕成功。其实是因为我们往往惧怕变化,而成功也是变化的一种。或许我们担心我们的老朋友不再喜欢我们,或许我们无法应对名利带来的压力,抑或是我们担心在公众的注目下,我们的缺点会暴露无遗。
事实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不管你能不能成为知名作家,你都会失去一些老朋友,结交一些新朋友,你都会有经济压力(囊中羞涩或是为金钱所累),偶尔还会觉得身心俱疲。
就钱来说,如果你赚了很多钱,你完全可以选择不要。如果你不喜欢太有钱,你可以选择过得清贫一点。可是多数时候你是不会介意有钱的。正如有人曾经指出:“钱无法买来幸福,但是它至少可以让不幸福好过得多。”
至于名望,作家们比演员们强多了。一个知名演员有成千上万的人认识他,可是一个拥有成千上万读者的作家依然可以选择低调生活。除了看封底上的照片,大部分读者甚至不知道他们喜爱的作家长什么模样。一本畅销书的作者可以声名远扬,但是却不必为盛名所累。
有时候一想到自己创作的书或者剧本内容太过隐私,超出自己本意,作者们就会惊恐不已。这不一定非得是指日期、时间和姓名与自己的经历对号入座,而是他们已把内心最深处的恐惧、羞愧和渴望融入了作品中。
当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件好事。当这样深刻的感受在作品中得以展现时,就更有可能引起读者们的共鸣。或许你所喜爱的书正是那些让你觉得能与作者感同身受、志趣相投的作品。如果不能这样袒露心扉,你的文字将缺乏动人的情感。很多作者曾说写作有一种疗效。将自己的忧惧和激情付诸文字、构思出一个故事去表现事件本该如何进展,超脱其真实状况,可以算得上是一个治疗过程。科幻小说和奇幻小说的先驱雷·道格拉斯·布莱伯利在一次人道主义奖项颁奖晚会上这样祝祷:
恳请帮助我们明了,唯有爱方能让我们创新,唯有创新方能让迷途者知返,方能改变世界分毫。
读者们并不具备那种X光的透视能力,可以一眼看穿你写的哪部分是真实的,哪部分是杜撰的,而且通常他们也不去关心这个。他们在意的并不是作者本人的亲身经历,而是主人公的经历。
一个貌似不相干、却不容忽视的问题就是亲朋好友们会不会在你的作品中寻觅他们自己的影子。人们对自己所知甚少,以至于有人会在一个基于截然不同原型的人物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而另外一些人却看不到原型为自己的人物身上有自己的痕迹。当然,你得避免诽谤性的描写,除此之外大可不必在意。你只需要跟着故事推进、赋予作品必需的情感、让人物栩栩如生。作品完成后,假如有人问你如何创作出某一个人物时,你完全可以不说真话。我不是说我曾经这么做过,但是当我的剧本《弑母》上演时,我确实告诉我母亲剧本是取材于一个朋友给我讲述的他母亲的故事……
大部分人都听说过出版界业内的诅咒:通常第二部小说都不如第一部那么成功。出现这种情况很多时候是因为第一部小说有很强的自传色彩,而且作者花费了多年心血才写成。一旦取得成功,出版商可能会催着要出版后续小说,有时难免牺牲质量。因此初次出书的小说家们自然会担心第二部小说的成就能否与处女作媲美,但有时候作者们第一部还没写完就开始有这样的顾虑了。
克服这种顾虑有两种方法。有些作者终其一生只创作一部作品。最佳典范当属哈珀·李,她的代表作为《杀死一只知更鸟》。这本书不但为数百万人带来了快乐,还产生了重大社会影响。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早期,那些维权律师们冒着生命危险为黑人争取平等权,当问及是什么激励他们这么做时,很多人都说看了《杀死一只知更鸟》是其中一个因素。如果你只写一本书,但是这本书如此富有影响力,那有什么不好呢?
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的作者都能创作很多部书。消除顾虑的一个好办法就是在你还在创作第一部作品的时候,就把未来要写的想法记在笔记本上。简单写下任何关于故事、人物、背景、情境的灵感,以及少量的对话等等。别因此分散了你的注意力,但是要把笔记本放在触手可及的地方,以便提醒自己还有源源不断的灵感。第四章“源源不断的灵感”也会告诉你一些激发灵感的策略。
目前出版界都在力推那些年轻、有魅力的作者,你或许会担心自己有点不合时宜。诚然,当出版商遇到这样一个作者,照片印在封底上性感迷人、作为一个新秀可以好好包装推广,他们肯定会欣喜若狂。但是,例外者总是不乏其人。2003年,诺曼·莱布雷希特在54岁时凭借他的小说《姓名之歌》赢得惠特笔奖。在《卫报》上他这样说:“这里还是有一些文学经纪人愿意相信一个年过半百之人的。”那些大器晚成的作家还有安妮·普洛尔斯、佩内洛普·菲茨杰拉德以及玛丽·卫斯理。
莱布雷希特这样为年长的作者辩护:
我读小说时愿意听听那些有阅历的人是怎么说的。当然有很多艺术形式特别适合年轻人,他们可以畅所欲言——比如说流行音乐,比如说表演艺术——这些更适合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而不太适合中年人。但是小说以及交响乐都需要深思熟虑,需要尽可能把你丰富的人生阅历融入作品,甚至你以前都没料到自己会懂得这么多。
如果你写的是历史小说,或者是关于异国他乡的书,或者是某个专业领域的著作,你可能担心有些细节搞不清楚。之所以罗列很多写作计划,就是因为作家一步步深陷研究,如同进入迷宫找不到出口,最后无功而返。
贾尔斯·明顿是一位记者,他曾写过一本非虚构作品《武士威廉》,威廉是第一位到日本去的英国人。在《作家新闻》杂志上他这样写道:
当你习惯了写一两千字的东西时,写十万字是截然不同的经历。我认为新闻写作教会我一点,那就是结构非常重要。在动笔写《武士威廉》之前,我读了不少素材,所以对整本书有一个宏观的认识。然后我把书分成若干章节,之后又把章节分成若干片段。我认为你要处理这么多信息的话,就需要把控好。
明顿的方法给那些害怕处理大量研究工作的人带来了希望:
我对整本书有一个全面了解,然后我会研究这个章节后去写哪个章节。涉及的信息量那么大,我不可能一下子先把整本书都研究透彻。
当然互联网对于研究者来说是个很不错的资源。研究者不但可以利用互联网查找信息,还能找到一些乐于助人的专家为你答疑解惑,或者帮你检查那些拿不准的地方。你可能想不到有人请那些专家审查书稿的时候,他们会受宠若惊,其实有很多人乐意免费帮忙,即使有人收费,价格也很公道。互联网的这种潜在价值也会让作家觉得研究并没有那么让人望而生畏。
罗洛·梅在那本绝妙的《创造的勇气》一书中这样写道:
如果你不去表达自己独到的见解,如果你不去倾听自己的心声,那对我们这个社会也将是一种背叛,因为你未能为之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写作就是这样,如果你仍然心存忧惧,不妨暂时把它搁置一旁,全神贯注地去写自己力所能及的东西。本书接下来也将帮你出谋划策,找到你努力的方向和方法。你可能会写出一篇文章、一个故事、一本书,或是一个让读者无限遐想的剧本。这些读者你不曾谋面,也不知他们姓甚名谁,但是你却对他们袒露心扉,因为你已经拥有了追寻梦想的勇气。
●写作成功道路上最大的障碍通常是你自己。
●有些人因为害怕就止步不前。七大担心为:
担心被退稿
担心作品不够好
担心成功
担心过度展示
担心自己江郎才尽
担心自己太过老朽
担心研究让自己不堪重负
●如本章所述,所有的顾虑都可以打消。
●如果你被任何一种担心困扰,每天早上挑战他们。
●当你看到别的作家如何成功,记下他们是如何打消和你一样的顾虑的。
在www.yourwritingcoach.com网站,进入“Chapter Bonuses”栏目,然后点击第1章,就可以看到对记者、纪录片制片人露西·杰戈的独家专访,她也是克服种种担心才写出长篇巨著《北极光》的。这本书为她赢得了安德鲁·隆内传记作家的俱乐部奖,也赢得了一个大出版社六位数的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