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国家博物馆参观《复兴之路》展览后,发表重要讲话,用“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三个诗句,从过去、现在、未来三个角度,回顾了中华民族昨天的苦难辉煌,概括了中华民族今天的使命担当,展望了中华民族明天的光明前景,生动地诠释了中国人民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也宣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指明了当代中国的未来发展方向。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伟大梦想,既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只有创造过辉煌的民族,才懂得复兴的意义;只有经历过苦难的民族,才对复兴有深切的渴望。”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5 000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然而,近代以后,因为西方列强的野蛮入侵、侮辱欺凌,也因为封建腐朽统治闭关自守和以天朝上国自居,我国错失了工业革命的机遇,大幅落后于时代,与现代化文明隔离,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几度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这种前所未有的屈辱史,凝成了一代代中国人的痛苦记忆,并逐渐激起他们寻求复兴的强烈意愿。
为挽救民族危亡,先进的中国人没有屈服,不断奋起抗争,上下求索,前赴后继,进行了许多可歌可泣、气壮山河的斗争。鸦片战争之后,从太平天国运动到洋务运动,从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从魏源的《海国图志》到孙中山的《建国方略》,一批又一批仁人志士苦苦追寻,各种救国方案轮番出台,但均以失败告终,未能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命运。直到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紧密结合中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后,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才迎来了实现民族复兴的曙光。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使命,义无反顾地肩负起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责任,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宣告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任人宰割、饱受欺凌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中国的发展从此开启了新纪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的社会条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完成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一切剥削制度,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确立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我国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中国人民,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党和人民百年奋斗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使具有5 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让中华文明在现代化进程中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成功开辟出具有高度现实性和可行性的正确道路,让科学社会主义在21世纪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使具有70多年历史的新中国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短短30多年里摆脱贫困并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彻底摆脱被开除球籍的危险,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史上惊天动地的发展奇迹,使中华民族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为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尽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中国展现出前所未有和无比灿烂的光明前景,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今天依然奋斗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面对浩浩荡荡的时代潮流,面对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殷切期待,我们不能有丝毫自满,不能有丝毫懈怠,必须再接再厉、一往无前,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新时代新征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为此,距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我们越不能松懈,越要加倍努力,最大范围内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为之奋斗。“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全党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更为艰苦的努力。”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这一简洁而又深邃的思想就是要告诉我们: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只是要继续拓展和走好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更需要有精神力量的推动和共同理想的引导,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坚持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自信才能自强。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立得住、站得稳、行得远。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而绵延不绝、迭遭忧患而经久不衰,这是人类文明的奇迹,也是我们自信的底气。要寻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必须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有强大的精神力量和共同理想的牵引,把文化自信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养成昂扬向上的风貌和理性平和的心态。
坚持文化自信,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最为关键的就是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坚持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有效整合社会意识,凝聚社会共识,培根铸魂、启智润心,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成为全国各族人民共同价值取向的最大公约数,更好彰显中国精神、构筑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使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显著增强,国家和人民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明显提升,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坚强的思想保证、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增加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核心价值观作为凝聚人心、汇聚民力的强大力量,其本质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如果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莫衷一是,行无依归,那这个民族、这个国家就无法前进。”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工作时,用“三德”对三个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三德”,一是“明大德”,这是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目标,指的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二是“守公德”,这是社会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取向,指的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三是“严私德”,这是个人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价值准则,指的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其中,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重大问题,也即寻求个人的幸福、社会的福祉和文明的进步,深刻地表达了国家的意志和根本目标,是全体中国人民共同梦想的最大公约数。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最根本的精神内核,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深刻地体现了国家的价值理想、价值共识和价值目标,体现了中国人民的普遍意愿和整体利益,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与梦想,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中起着“中轴”和“稳定器”的作用,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自近代以来寻求民族复兴之路上所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价值牵引力、凝聚力和向心力,更是当代中国全体中华儿女同心同德为民族复兴大业赓续奋斗的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富强就像是国家的基石,支撑国家的稳定和发展,体现了国家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提升,旨在通过不断推动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实现国家繁荣强盛和人民共同富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应然状态。
民主好比国家的血脉,贯穿和疏通着国家的各个部分,旨在通过协调政治的运作和机能,推动实现全体公民平等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事务,促进治理体系的透明和公平,通过保障国家政治体系健康运行,不断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实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文明就像国家的根基,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是国家发展的基础和灵魂,旨在通过关注社会的道德风尚和文化建设,推动社会成员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规范,提升国民的整体素养和文化素质,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增强国家的文化自信,铸就国家的强盛与繁荣。
和谐好比国家的活力,维系着国家的健康与生命,旨在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协调发展,推动不同群体之间的理解与包容,致力于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在促进社会稳定、增强社会凝聚力、提升个人幸福感、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和构建良好国际关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实现社会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复兴文库》序言中指出,“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时期”
。在当今中国,着眼于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要想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我们更加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增加文化自觉,用国家层面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心聚力,最大限度把各阶层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凝聚起来,构建全体国民广泛的价值共识和共同的价值追求,最大限度把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出来,找到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生动局面,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汇聚磅礴伟力,凝聚强大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