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译者序

中国亲见芒格第一人谈芒格

杨天南

作为百年纪念版的译者,我有幸在二十多年前见过芒格,是在他的家乡奥马哈,应该算是中国第一个去见芒格的人。芒格离世时达99.9岁高龄,如今世界各地互不相识的人,都以不同的方式纪念这位“度百岁而去”的智者,这种热情随着他的远去反而日渐热烈。

世人皆知巴菲特是前无古人的伟大投资家,伯克希尔-哈撒韦在其领导之下,从60余年前的0.23亿美元攀上1万亿美元的市值高峰,股价更是突破70万美元一股。当有人得知巴菲特当年的买入价是8美元一股时,震惊之情,难以言表。而这一切与一个人有关,巴菲特曾经不止一次提到是“他让我从大猩猩进化为人”,这个重要人物就是查理·芒格。

芒格不但是巴菲特一生事业的绝世好搭档,还致力于传播知识、拔擢晚辈。为什么巴菲特总能买到好股票?为什么李录能遇见芒格?无论是高山流水,还是师生情谊,无论是巴芒,还是芒录,都是广为流传、令人赞叹的佳话。其实,人们羡慕的那些看似“偶遇”,背后都是坚持不懈的努力。

芒格出生于法律世家,比巴菲特大六岁,二人是奥马哈老乡。二战期间芒格从军,后来一直定居加州洛杉矶。从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之后,芒格就职于律师事务所。他很年轻的时候就结了婚,生了一子两女三个孩子。不久后离婚,继而长子病故。而立之年的芒格在这样的打击之下,在街上一边走一边哭。在接下来的人生路上,带着两个女儿的芒格遇上了后来相伴一生的第二任妻子,后者带着两个儿子。于是,两人一结婚便有了四个孩子,接下来又生了四个。一家十口俨然一个热闹的大家庭,普通人面临的生活挑战芒格也一样感同身受,但这样的重压却是芒格成为亿万富翁的动力。

芒格在律师业务之外,开发房地产赚得第一桶金,结识巴菲特后走上投资管理的道路。二人惺惺相惜,最终合二为一,芒格成为伯克希尔-哈撒韦副董事长,他们相濡以沫,彼此成就,直至生命终点。

这本《芒格传》百年纪念版,是对芒格大半生的一个记录,此次推出也算是世人对他多年以来奉献社会的致敬。这本英文原名为“真棒!”的书,客观而言,写作方法不太符合中文阅读习惯。

另外,相对于巴菲特“深入浅出”的文风,芒格则属于“深入深出”型。他的一些表述非但翻译成中文后读起来感觉难,即便是西方人读原文也会觉得费劲。所以,很多人在读过芒格的文章之后觉得深奥艰涩,甚至怀疑“是不是自己毕业多年,阅读能力已严重下降了”。为此,在翻译过程中,在忠实原著的前提下,作为译者的我斗胆做了一些拾遗补缺的工作,以增强本书的可读性。

一是对于书中的人物、事件,补充些背景信息,增添些过渡性文字,以便读者能够破竹而下。每种文化都有其独特的土壤环境,在某个环境中耳熟能详的事情,换了个环境可能是闻所未闻。加之原书作者当初也未必能想到自己的作品会跨越山海,触达异域,所以,译者有必要替读者着想,适时发挥一下主观能动性。

二是对于一些人物增加相应的标注,诸如老友、女儿、老师等称谓,以免读者读着读着就迷失了人物之间的关系,不知所云。何况中西方传统不但存在差别,有时甚至是逆天的存在。例如,西方常常会用先辈之名给晚辈取名,以示纪念和敬仰,而这在东方传统中却是忌讳。

你很难想象巴菲特的儿子名字中竟然有格雷厄姆,那是巴菲特最尊敬的老师的名字;你也很难想象查理·芒格有一个儿子的名字跟父亲一样,英文“Cha rles”和“Cha rlie”是同一个名字的不同拼写方式,前者更为正式,后者则更为口语化。

三是调整句子的顺序,同一自然段落的语序调整可以提升阅读品质。

四是将过长的段落分解为较短的段落,以减轻读者阅读时的视觉压迫感。

五是对于过长的“章”,适当地划分“节”。但为了不至脱离,节的标题依据原文就地取材。这样,既降低了阅读难度,又增加了可读性与趣味性,易于读者吸收理解。

芒格可能不知道,今天我有幸将他的传记翻译为中文;他或许不记得,二十多年前我们曾经在奥马哈见过面;他更不会想到,他所倡导的“跨学科技能”,实际上促成了我的跨学科技能;他谈到的“教育的意义”,实际上已经融入我们如今青少年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红红火火,星火燎原。

芒格为人世间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精神财富,他的一生应验了我曾经在一篇经典文章中写过的话:“活着的时候有人喜欢,离开的时候有人怀念。”

千言万语,一句话:芒格,配得上。 v0DOAdSOJCfkilRUeyK0N6iEXxOX2eEh0Fn9s8F0P2NYLlYASR21svVyy4zbk8O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