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在摸着石头过河的渐进式改革过程中,实现了经济高速增长和生产能力迅猛提升,建立起了全球最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也进入了新时代。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经济高质量发展必然需要会计给予坚实的支撑,而会计肩负起了新时代所赋予的艰巨而光荣的使命。
作为会计在法律制度层面的重要体现,会计准则是微观主体对外传递经济资源、要求权及其变动信息的系统,是应不同时期、不同环境的特定需要而持续演进的。伴随着时代的变迁,会计准则在不断革新的过程中释放出了巨大效能。鉴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之过往,会计准则在服务经济体制改革和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贡献卓著,很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时代诉求。当前,中国经济已深度融入国际经济,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方兴未艾。以“大智移云物”为特征的创新商业模式,以“政治文明、生态平衡”为导向的现代治理理念渐渐超出了当前会计准则所能独立驾驭的范畴。面对这些日趋复杂却又无法回避的问题,会计准则亟须代际跃升。特别是在新冠疫情席卷全球后,世界经济发展和国际政治经济的不确定性大为增加,大国间博弈甚为微妙。在这一背景下,如何激发、释放会计准则变革的效能,更好地服务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议题。
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为归纳会计准则发展的内在规律,探索会计准则的未来方向,从而推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我们基于自己的所学、所见、所感和所思撰写了本书。
自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市场经济改革得以开启,经济制度、体制与机制开始发生根本性变化。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的驱动下,资本全球流动日益频繁,经济活动更为多样,而会计准则顺应这一趋势,大量吸纳国外先进理念,由以往主张的会计核算扩展为财务报告,并不断向金融创新、公司治理与社会环境等领域延伸,这些变化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资本市场的跨越式发展。与此相伴的是,会计准则的修订愈发频繁,内容愈发复杂,有些甚至十分晦涩。很多会计专业人士逐渐被会计规则“钳制”,难以理解准则及其背后的理论走向。
作为一个古老的学科,会计在上千年的沉淀中已形成一套相对稳固的理论架构,尽管经济环境的变化催生了很多新颖的概念和做法,但它们并未背离已有的理论架构,那些看似陌生的新兴理论往往是在已有架构的基础上衍生而来的。因此,会计准则的变化并非看起来那样繁杂,其来龙去脉皆有迹可循。为帮助会计同仁从细碎、烦琐的会计规则中跳脱出来,把握会计准则发展的内在规律,本书归纳、提炼会计准则的理论架构,并在此基础上解析会计准则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进一步剖析会计准则修订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理论逻辑。
会计的改革与演进以社会经济发展为中心,而会计准则的功能也要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而提升,其理论变迁印证了会计准则的宏观价值。近二十年来,会计准则在宏观资源配置、金融监管协调等方面的价值尤为突出。回首我国经济建设走过的道路,无论是计划经济体制改革、资本市场的建立,还是公司治理改革的尝试都无不有意无意地围绕着资源配置的主题展开。基于制度经济学,会计准则是生成会计信息、降低交易费用的制度设计,因而,会计准则一直与经济资源的配置效率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金融领域,次贷危机过后的宏观审慎监管奠定了世界金融发展的基调,会计准则的核算理念、政治程序也随之发生改变。新会计准则的发布与实施不仅协调了金融监管规则,而且关注经济顺周期效应,这些变化在很大程度上优化了金融生态环境。
过去,会计在经济和社会秩序中取得了无可争议的重要地位,未来,它将继续承担日益重要的使命。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环境生态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大智移云物等技术的涌现,会计准则对其他学科的制约与渗透逐步加深,会计准则的拓展相比于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令人瞩目。当前,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难以完全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许多企业愈发注重研发创新、智能制造、环境友好发展等问题,而会计准则在数据资产、自然资源等方面的反映、监督价值亟须进一步拓展。有鉴于此,我们以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为初衷,分析会计准则的形成与理论演变,在推进会计理论发展与会计准则建设的同时激发会计准则在国家战略发展中的重要动能。
本书的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三个部分。首先,通过回顾会计准则的形成与演变分析其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联动机制(第一章),构建会计准则的理论架构(第二章),在此基础上,分别论述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理论变迁(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其次,会计环境与会计准则是动态均衡的,会计准则在社会经济环境变化与会计理论发展中展现出了丰富的内在价值,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我们基于资源配置与金融稳定两个视角对会计准则的宏观价值予以剖析(第六章和第七章);最后,在经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会计准则势必要在第四次工业革命和全面深化改革中进一步拓深、扩展其已有价值(第八章和第九章)。
本书的内容和结论仅代表个人观点,我们希望抛砖引玉,对广大读者有所启发,推动更深入的讨论和研究。限于作者知识水平,错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斧正。希望本书能为我国会计准则建设、会计理论发展与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张俊瑞 苏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