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丹青不改四时春

先生童年困苦,却迎寒怒放、越挫越勇,从未自暴自弃。1928年父亲去世,先生年仅4岁,自此和母亲相依为命。为谋生存,颠沛流离,数次迁徙辗转,尝尽人间疾苦,母亲还因被人构陷而入狱。年至入学,先生就读于闻喜县实验一小,遇到人生之良师——郭永泉先生和地下党员张雪霞先生,师从二人绘画写字,有了人生中难得的惬意和安宁。春节时的春联斗方、端午时的老虎雄黄、谷雨时的帖子字符……小小少年,乐在其中。张雪霞先生影响先生终身,既是其艺术启蒙者,也是其终身信仰的领路人。年少的先生,俨然是村里的“神笔马良”。虽初涉丹青,但画画这项技能已与他血脉相通,割舍不断。

1937年,国难当头,日军侵华,南下攻占太原。先生不得已避难辍学,随母亲逃至乡下,避战乱于北垣栗村。虽置身于山河破碎中,日子过得清苦艰辛,但好在母子相伴,略能自在安生。母亲从长计议,为先生长大后能安身立命,希冀先生能当个账房先生,好养家糊口。于是多方打听,请人教先生学算盘。后来又从乡亲口中获悉碧云洞私塾,遂托人将他送进村里这个唯一的私塾学习。在那里,先生幸运地遇到恩师——赵耀青先生。除了习读传统文化书籍之外(图1),赵耀青先生又带他临摹古典书籍中的插图,描绘花鸟虫兽,从而奠定了其一生的美术基础。就这样,夏秋拾柴,春冬求学,窗前古书伴,灯下画技长,在母亲的悉心陪伴下,日子过得倒也安稳。

走笔至此,不由得对先生的母亲心生敬佩。在动荡的岁月里,她的无言之教将温良恭简和勤谨克己的种子播撒于彼时先生的内心,并使他在日后拨雪寻梅的从教从艺道路上始终能保有一份淡然和洒脱。 2XZWcl6Vkbemuztx+WNlZ50c0/I+UEKxKjCEBhBMKRv9zJEHygol9PBO4awQFSe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