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节三
花鸟鱼趣,三尺画卷可存日月

先生认为,画画要动脑筋,不去探索,艺术生命也就没有潜力了;不探索绘画形式问题,艺术也就不存在了。先生在中国画领域特立独行,大胆创新,其画作表现了画家对中国画的深刻理解和独特感悟。从五代、北宋以来,花鸟画经历了“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之后,艺术模式已趋于成熟完善。近代以来,尤其是在吴昌硕、齐白石再创高峰之后,欲超越前人难上加难。多数画家一生的工作,不是在重复古人,就是在重复自己。 先生的作品既没有古人出世的冷逸,也没有今人入世的俗媚,表达的是对大自然精神本色的通悟。先生确实在这方面付出了辛勤的劳动,也确实创造了异于他人的艺术面貌。如果说以前的中国传统花鸟画,好似养在深闺人未识(阳春白雪而曲高和寡)、犹如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家闺秀,给人以只可远观之距离感,那么先生的花鸟画无疑是“世俗”的,现代时尚,丰富多彩。

先生别具匠心地拓展画作题材,闲花野草、落叶枯枝在他眼中大雅不俗,具有蓬勃的生命力,与为古人所乐道的富贵如牡丹、清雅如梅兰竹菊等物象相反。把以前不入画或鲜少入画的题材,比如郁金香、苦菜花、骆驼刺、马兰花、天堂鸟、君子兰、剑麻花、炮仗花、白鸽花、一品红等许多野花杂卉,皆纳为他笔下描绘的对象,并且这些新的题材在他的笔下不是简单的描摹,而是赋予其更多的人文精神,并注重挖掘背后的文化内涵。先生认为,画面的空间要用一种美的形式去营造,画面的结构只有经过系统化组织,才具有表现力。先生在中国画传统文化精神、传统技巧、传统体裁与现代艺术、现代造型和形式构成之间探索出了契合中国花鸟画的绘画语言,这种语言具有现代审美特质,在当代中国花鸟画界展示出“赵家花鸟”的风貌。 PfTvpFBDJfpyScF2Hy0+46FcbtwbMyDus5/6FuWZoL81dtn27RNBDSeW2YazKoWY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