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居一隅,各得其所。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定位,或曰社会职业。工人、农民、军人、医生、科学家、商人、公务员等即是人的社会定位或社会职业。这些职业使人能安身立命,在这个社会上生存,体现各自的价值,为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贡献。有些职业是我们努力主动争取后才从事的,也有偶然间不经意中就从事了。梅生先生当老师兴许有一定的偶然性,因为当年职业的选择并没有今天这样多,而且在乡村当一名老师也是一种普遍的选择。
1942年,梅生先生成为西迁陕北秋林镇的山西第三儿童教养院的一名图画教员,这应该是他漫长的美术教学生涯之始。幸运的是,他的教师职业从一开始就跟一个专业绑定在一起,这个专业就是美术(图画)。受父母的影响,也受山西丰厚的民间美术资源的熏染,梅生先生从小就表现出对美术的爱好和天赋。民间剪纸、雕刻(塑)等都在耳濡目染中深刻地影响着梅生先生的艺术感觉和艺术素养。他在可以绘画的任何地方——地面、墙壁、门板上涂画,把对绘画的热爱和对艺术的灵性浸入了自己的灵魂深处。
有的职业是单一性的,也有的是复合性的。就梅生先生而言,他的职业既是美术教师,也是画家。作为教师,他教的是美术课程;搞美术创作,他又从没有脱离教师的职业。这就导致梅生先生常常被问到一个尴尬的问题:“您是画家,还是教师?您最喜欢的职业究竟是哪一个?”实际上,这需要对其社会职业的影响力哪一个更大来判断。至于本人怎么认定、社会怎么认定,则是另外一回事。在梅生先生看来,他更是一名艺术教师。且听他是如何表白的:“人们称呼我为艺术家、画家,其实我就是一名教师。我这一辈子是教师,我最喜欢的职业是教师。我的艺术能力是在教师岗位上、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和孩子们在一起,我最快乐。孩子们喜欢画画、画好画是我最大的成就。”太原市成立画院的时候,市领导决定请梅生先生出任画院领导,被他婉拒,“我愿意一辈子当个教师”。这一切都说明了,他是从心底里真正看重教师这一职业和身份的。
从1942年担任图画教员开始,梅生先生就再没有卸下过教师的担子和责任,直至生命的终结。他热爱教师岗位,兢兢业业,呕心沥血,奉献了80个春秋。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先后在山西省干部子弟学校以及太原市的几所中小学、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担任美术老师。退休以后,被聘为太原学院终身教授、海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等。除此之外,他还利用讲座、示范课等机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等一些大学院系进行讲学、交流。梅生先生真正达到了“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的境界,为中国美术教育尤其是基础美术教育竭尽全力,奉献一生。
纵观梅生先生长达80年的教学生涯,我们大致可以提炼出这么几个亮点。
亮点一:对教师职业有天然的亲近感,乐此不疲。梅生先生性格平和,处事中庸,在对待生活的态度上,不执一端,不固一极,看问题全面而周延,周遭之人均能接受。他不好高骛远,而是脚踏实地,扎实地做好每一件事。梅生先生与人的关系,圆融和谐,这种性格比较适合担任教职,换句话说,这是一种非常适合教师工作的性格。
“天地君亲师”之信条,梅生先生信之甚笃,在他眼中,唯有教师是社会最崇高的职业。一个社会在文脉、文化、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方面的传承,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而要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需要相应的性格与之匹配,从这一意义来说,梅生先生具有天然的教师禀赋和性格。
亮点二:艺术和教育都以德为先。这两者具有明显的近缘性,从而达到艺德一体的境界。正是在这一点上,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找到了联结点。在这个意义上,做教育是积善行德,搞创作是积德行善,两者殊途同归,并不矛盾。按当下时兴的说法,教育包含美育教育,艺术教育应该为德育服务,所以美育与德育一直如影随形,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通过美育进行德育,一直就是真实的存在,是美育的应有之义。中外如是,古今皆然。
在西方,古希腊人已开始用史诗、戏剧、音乐、雕塑等不同艺术形式,对自由民实施艺术教育。大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政治学理论中,就包含了丰富的艺术教育思想。在我国,自古就有三皇五帝时代的“先王之乐”等种种传说。“制礼作乐”更是成为历代统治者治国安邦的一件不可忽视的大事。而包含文学和艺术在内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也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
所以,梅生先生对鲁迅所说的“美术可以辅翼道德”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悟,也注重道德对教育和艺术所具有的统摄作用。
亮点三:美术教育从基本功教起,并教会学生关注生活,从生活中发现灵感,学会通过绘画的方式加以表现。在教学中,梅生先生尤其看重教育的基础性。他在对待教学工作的时候,从不挑三拣四,往往喜欢从最基础的东西教起。只要是教学任务,他都极为上心,认真完成。他曾亲自上素描写生课,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开始,发展他们的基本造型能力,将他们引入美术教学与创作的殿堂。
亮点四:在课程内容中强调实用性。梅生先生在教学中,从不轻易定义什么内容有用或者无用,也不过分强调内容的高大上、三六九等,举凡板报、题花、图案、纹样,都认真对待,一丝不苟。他鼓励学生所知要多,艺术全部门类都要认真去接触、去思考、去学习。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艺术通感,而且会影响到其创作的灵感和思路,使得他们的学习和创作融会贯通,获得新意。就这点而言,梅生先生自己应该也是得益良多。我们从他的创作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一种强烈的秩序感,这种秩序感正是来源于对图案、纹样的学习,这赋予了他的作品与众不同的特质。
亮点五:师范美术教育是艺术教育的基础,重视师范教育才能推动美术教育的真正发展,梅生先生在美术教学生涯中,非常关注中师教育。受教育部师范司的委托,人民美术出版社特邀梅生先生赴北京与著名美术教育家常锐伦等学者一道编写全国中师美术教材。其中梅生先生亲自编写的《简笔画》被编入新教材。新教材共分为三册,突出师范学校的教学特点,并于1994年9月开始在全国中师学校使用,推动了中师美术教育的开展,促进了全国基础美术教育的发展。
他始终认为,美术教育应该重视师范教育,因为只有师范教育才能提供强有力的师资。而这正是基础美术教育的质量保证。
梅生先生曾深情自述:“翰墨结缘红烛情,三尺讲台五十功。灯花洒落幸福泪,教书挥墨伴此生。”
鉴于赵梅生先生在艺术教育战线上点点滴滴的积累以及扎扎实实的贡献,各级部门授予了他实实在在的荣誉和表彰。1989年他光荣地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并被授予“人民教师”奖章,事迹载入《中国特级教师辞典》。
梅生先生的一生由艺术教育和艺术创作构成,而且两个方面相得益彰、相互促进,成就了他一生的辉煌。本书描述的仅仅是梅生先生作为教师的大致人生轨迹,以及对美术教育的贡献。从某种意义上说,梅生先生已经超越了普通美术老师的范畴,成为兼具思想和方法影响力的美术教育家。
美术教育家的概念并不固定,很多在大学教美术的老师,也被称为美术教育家,但我特别看重也特别尊重曾经从事过基础美术教育并辛勤耕耘过的人,比如王雪涛、李可染等先生就曾经在小学担任过美术老师,刘海粟先生甚至主持制定过国家的美术课程标准。我们自然不能强求所有人放弃在专业上的发展,而固守在三尺讲坛,但我们依然对那些持续关心并以自己的社会影响力支持基础美术教育和美育教学的人表达一份发自内心的尊重。梅生先生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人,因为他是为数不多地公开表明自己“美术教师”身份的人,而且深深热爱教师职业。
尹少淳: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师范大学亚洲美术教育研究发展中心主任。国家教材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美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国家美术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少儿美术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美术馆公共教育专家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