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育教学领域,先生不仅是一位严谨、严格的“经师”,也是一位以自身人格魅力塑造学生灵魂、德才兼备的“人师”。他的人格魅力和高尚修养,如同春风化雨影响着每一位学生,使他们像他一样坚定对党的信念,坚持文化自信,对祖国和人民永葆一颗赤子之心。他不仅传授知识,也以身作则,通过自身的德、才、情,为学生树立了人生的榜样。
先生在教育中始终坚守公正原则,对每个学生都一视同仁。他注重培养学生的品格和道德修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做有担当、有责任感的公民。他不断探索新方法,用创新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包容学生的差异,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点,给予他们不同的发展空间。
教学中,先生通过互动教学的方式,将教与学相互融合,以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除传授深受学生们喜爱的中国画传统技法之外,先生还能为学生讲授“西方美术史”“西洋画欣赏”等美术基础课程,打开学生的格局,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九秩之年,先生受邀在中央美院为学生开讲“赵梅生的艺术人生”的专题讲座,大讲堂内互动频频,反响热烈,圆了先生在美术专业最高学府开坛宣讲的梦想。
在小学及中学担任美术教师期间,他教学严谨,注重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巩固学生的基础。他坚决反对照本宣科的教学方式,认为美术课应该灵活运用和编写教材,以引导学生创造出独特且富有创意的作品。他指出,美术课不是照猫画虎、照本宣科,要善于活用和编写教材,让学生在绘画的田园中开出别具一格的花朵。
他的教育理念深深烙印在学生心中,即使在几十年后,他们仍然对此记忆犹新。
中国国家画院著名画家王迎春是先生早期的一名学生,她回忆第一次上美术课时,先生用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圈,并添加了眼睛和嘴巴的曲线,通过简单的描绘就生动地表现出了笑脸和哭脸。全班同学立刻被这种教学方式吸引,纷纷跃跃欲试。先生不仅自编了绘画教材,还创作了易于朗诵的绘画口诀,他的智慧和慈祥让学生自愿追随,走进艺术的殿堂。
赵紫峰老师亦从教近五十年,身上颇有乃父之风。在与太原学院的教师们座谈时,他曾讲到这样一件事情:一位学生在上美术课时忘了带绘画工具,害怕受到批评,准备回家去拿。紫峰老师了解情况之后叫住他,微笑着对他说:“孩子,没带工具一样可以上美术呀。”学生诧异地抬起头:“别人画画我就看着吗?”紫峰老师依旧微笑着,答道:“你可以认真看别的同学画,用心去感觉,去临摹,等有工具了再画出自己的作品。没有工具还能学到,那才是真本事呢。”紫峰老师轻轻地摸了摸孩子的小脑袋,让他回到自己的座位上。这一节课,那孩子无比认真地看同学们作画,不仅掌握了细节,之后自己作画时还加入了新奇的创意。
这验证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一句话:“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紫峰老师的教学生涯当中,这是一件再小不过的事情,却留给我们满满的感动。紫峰老师考虑到孩子已经到校,再回家拿工具,不仅不安全,还耽误时间。紫峰老师像他父亲一样,没有用惩罚的方式试图让学生“长记性”,而是用温柔的语气、轻柔的抚摸,给予孩子关爱和信任,最终激发出孩子的潜能。
赵紫峰老师说:“我在自己的教学中沿用了老爷子的宽容,对学生正确地引导。”比如教室里被学生坐坏的残缺圆凳,他不追究是谁损坏了圆凳,而是通过让学生观察绘制,并书写100字以内的感受,让学生自觉认识到损坏公共财物的行为是错误的。白墙上染上了墨渍,那就和学生一起为它“锦上添花”。他会结合课堂内容设置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课上利用手机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对所查阅的资料进行整合,以便回答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白:手机只是一个生活工具,它可以成就你,也可以毁掉你;手机查阅的内容也不是完全正确,还要有甄别信息的能力。这样一来,学生的手机被用来查资料了,他们也就不会去做别的了。
先生对学生的教育融于细节,存于平常。一个微笑、一句问候,虽朴素而平凡,却感人至深,润物无声。他在生活中关爱学生,在教学上更善于尊重学生,顺势引导。在先生眼中,学生没有优点和缺点,有的都是特点。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正确引导。在先生带过的班里没有差生,因为在他的认知中,“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学生行为的背后,一定有他的需求。先生能够看到孩子们的需求,并进行引导,这是教学中难能可贵的,其教育理念的精髓就是“教书育人是永恒的主题,育人比教育更重要”。
先生认为,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采取不同的引导方式和策略。对于进步较慢的学生,教师需要提供更多的辅导和指导,帮助他们逐步提高。先生的指导,不显山不露水,却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兴趣。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需求,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真诚地帮助学生,并根据他们的个体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这样,教师的顺势引导才会更加有效,对学生的影响也将更加积极。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学时,先生首先会让学生自己根据要求作画,学生觉得没画好,想重新来一次,先生摆摆手,接过画笔,在学生画作的基础上继续作画,拨乱反正,一气呵成,成就了一幅好画。他认为,艺术没有标准,没有没画好、画坏一说。每当学生不敢下笔时,他会跟学生说:“没关系,咱画不好还画不坏吗?大胆画吧。只要动脑筋,表达自己的思想即可。作画不要只想画什么,而要想画的主题的意趣形态,但想的形象太具体,结论只能是看图识字了。文人画是线条水墨散步的艺术,得意而后造形,以形写意,不可以意画形。艺术不能是传授,而要是画家不断探索发现。传统作画有忌,但善用忌往往能绝处逢生。”(图12)
在访谈中,紫峰老师也提到自己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几个典型案例,如“学生将蛇带到教室”“学生课堂睡觉问题”“学生打架事件”等,在父亲“顺势引导”教育思想的影响下,这些棘手的教学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既摆脱了老师的教学困境,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鼓励、肯定和赞赏等方式,尊重学生,使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极大增强。同时,耐心倾听学生的困惑和疑虑,给予积极回应和支持,让学生感受到被理解和关爱。
先生从来不批评学生,因为他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除了批评,还会有更好的办法来解决问题。他也相信“教育中没有什么是爱解决不了的问题”。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他不会受限于特定的教学方法,而是致力于深入研究每一位学生。通过细致观察,他根据每个学生的性格、习惯和情绪,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正确的教育在于了解学生,并无条件地接纳他。先生从未把“应该怎样”的想法强加在学生身上。教师头脑中若存入了太多“应该”,就是逼迫学生去遵从。这会让学生产生恐惧,并且在其内心当中,“真实的”他和“应该的”他不断产生冲突,学生的问题就出现了。教师要有极大的耐心和爱,了解学生,真正理解学生行为背后的需求,而不是求助于快速简便的“特效药”,比如批评、惩罚等手段,希望能带来神奇和理所当然的效果。
教育的本质不是简单传授、更不是严厉惩罚,而是信任与唤醒。通过就地取材、因势利导等手段,先生成功地将德育教育融入美术课堂当中。关于“破坏者”,他相信每个孩子都是善良的,并非故意犯错,也会知错即改。事实也的确如此。做先生的学生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
紫峰老师说:“学生爱动,调皮是他们的天性。如果在课堂上遇到学生调皮,我们怎么办?这是我和老爷子经常探讨的事情。学生们调皮,他总能巧妙应对。受老爷子影响,我对学生更多的是启发,而不是惩罚。”有一次,紫峰老师走进教室,发现地上有一张四尺整张的宣纸,上面全是脚印,前排一个女学生正在抽泣。他捡起宣纸,问道:“这是谁踩的脚印呀?”没人吭声,谁也不敢承认。只见紫峰老师转身将带脚印的宣纸贴在了黑板上,说道:“多好的一幅画啊,这是一幅了不起的作品,我们给它起个题目,叫《路是人走出来的》。这是谁的作品?我收藏了。”学生们对老师的做法感到很意外,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老师用意何在。紫峰老师灵感一来,引导学生们观察脚印上鞋底的纹路,继而给学生们讲起了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印技艺。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了解了木板拓印、树皮拓印、石头拓印等有趣的拓印方法。原以为要找出“罪魁祸首”,没想到变成了一堂趣味横生的拓印知识课。
听到紫峰老师讲述这些发人深省的故事,在钦佩先生教育智慧的同时,又为这种教育传承所感动!能够遇到引领他们一生的优秀教师,这些孩子实属幸运。教书育人是永恒的话题,因材施教是先生坚持的教学原则之一,他认为:“能把所谓的‘差等生’教好,才能被称为好老师。”因材施教在先生的教学过程中得以完美诠释。
作为太原学院的终身教授,先生经常会被邀请给在校师生做讲座。虽然先生已经是一位国家级美术家,但跟学生们在一起时,他就像家里的长辈,用朴实亲切的语言给孩子们一些实用的生活、学习建议。他认为:“大学最重要的是目标、友谊、时间、环境。”通过与先生后人及同事朋友的访谈,先生关于大学生的教育理念可以大体归纳如下:
关于目标:大一新生的首要任务是明确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对于未来的规划,应该从大一开始考虑,因为这是为未来奠定基础的关键时期。在学业上,需要认真听课、学习,并且结合自己的目标培养相关能力。此外,还要注意将课堂所学与生活实践相结合,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及时补充。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问题,这也是一个重要的学习过程。通过这样的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还可以为未来的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基础。有考研意向的同学,可以提前了解相关信息并为之努力。同样地,想找工作的同学也需要从大一开始就关注相关信息,为自己的未来做好充分准备。总之,作为大一新生,明确目标和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未来,提高成功的概率。
关于友谊:与同学相处,应该学会分享,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例如,如果一个寝室有六个同学,那么在分享食物时应该带六个苹果,而不是只带一个。带一个会被视为吃独食,不利于建立互信友好的氛围。大学期间,需要适应群体环境。怎么适应呢?比如保持勤快,主动打扫宿舍卫生。要乐于助人,关心和帮助室友。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发现室友遇到困难或者需要帮助,应该主动伸出援手,给予支持和帮助。避免在寝室里过于计较洗衣粉等生活用品的使用量,这些琐事可能会引起不必要的矛盾和纷争。通过这些行为,可以更好地适应群体环境,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度过愉快而难忘的大学生活。
关于时间:要想在生活中获得成长和收获,必须善于见缝插针地利用时间。要学会把握每一个琐碎的瞬间,无论是短暂的休息时间还是漫长的空闲期,都充分地加以利用。对于生活,不应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观察和享受,更应深入其中,用心去发现那些容易被忽视的美好。通过不断学习、观察和体验,逐渐领悟生活的真谛,让自己的心灵得到滋养和升华。因此,要把握住每一个能够学习、成长和感受的机会,充分利用时间,用心去体验生活中的美好。
关于环境:在社交生活中,不可避免地要与各种人打交道,有些人会带来正能量,激发斗志,而有些人则会使人感到消极、失落。因此,为了更好地发展自己,需要积极主动地寻找那些比自己更优秀、更有才华的人,努力与他们建立联系并融入他们的圈子中。这样,便能够借助他们的力量和智慧,不断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与此同时,也需要注意与身边的人保持友善和谐的关系,因为只有在这种环境中,才能真正地成长和发展。
上述这些教学观念,虽然是先生对大学生的建议,但实际上也体现了先生自身的行事之道。赵紫峰老师在先生的影响下,全心全意为学生着想。当学生饭卡没钱时,他自掏腰包给困难学生买饭;担心乒乓球台旁边的钉子弄伤学生,建议全部拔掉;因学生打破一块玻璃,发现安全隐患,督促学校将教室普通玻璃全部换成有机玻璃;帮助脸部烧伤学生恢复自信;下雪天给校领导提议让学生们分批下课,减少拥挤,保证安全……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先生经常讲:“一个人最大的素养就是关心别人。”正是这样的随和与善良,让先生收获了很多尊重和喜爱。先生一生随和待人,随和做事,眼里有光,心里有爱,给别人温暖,自己坦然。这份随和与善良,也深深影响着他的后代和学生们。这是一种善行,更是一种胸怀。
先生不仅仅教授学生绘画技巧,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感知生活中的美。他通常会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物中寻找灵感。通过观察和思考,将这些生活中的美转化为艺术作品,并与学生分享。
在黑板上,先生一边绘画一边讲解,同时引导学生们一同学习。他始终坚守着这样的教学方式,用一生的实践向学生传递着“发现生活中美好”的理念。他鼓励学生自己创作封面和图画本,而这些图画本之后又被用作制作灯笼的材料。除此之外,他还利用废弃物品教授学生们如何制作贺卡,教他们变废为宝的技巧。在先生眼中,什么都是美的,看到的材料都能利用起来,空奶瓶、空衬衣盒子都可以用来作画。
先生常言:“若我们说的外语外国人听不懂怎么办?无须担忧,绘画是最高效的沟通方式。”通过绘画这一简洁明了的方式,不仅能够快速传递信息,也能够在不同文化和语言背景下,实现高效的沟通和交流。
在国外访问期间,先生在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等多个国家走到哪画到哪,通过画笔巧妙地克服了语言沟通障碍。他解释道:“在与当地人交流时,我们常常感到困惑,难以理解对方的言语。而通过绘画,我们能够明确地传达信息,这正是一种手绘线条图像的表达方式。”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教授赞誉其为“手绘世界语”。
山西师范大学书法专业硕士生导师、国家一级美术师沈晓英,对于1988年同先生一起在日本吃早餐的经历仍然记忆犹新。他们不喜咖啡想换牛奶,在随团翻译缺席的情况下,先生以一种诙谐的方式向服务员借来纸笔,他几笔勾勒,栩栩如生的“牛下奶”图便跃然纸上。服务员在看过画作后,了然于心,捧腹大笑,在欢笑声中迅速为他们送上了牛奶。先生风趣地总结道:“绘画无疑是通用的世界语言,即便没有翻译,我们也能游遍全球。”
此类趣事多次发生。紫峰老师回忆,父亲在日本住宿时需要电熨斗,仅仅通过他手绘的熨斗图案,服务员便能准确理解并迅速提供所需之物。同样,在法国旅行期间,为了前往埃菲尔铁塔,他仅需绘制铁塔的图案,路人便能轻松知晓其意,指引方向。一位来自黑龙江省的教师在国外遭遇眼镜螺丝遗失的困扰,先生通过绘制眼镜和螺丝刀的图案,使外国友人很快明白其所需,迅速帮助这位教师找到了合适的工具。在法国住宿时,宾馆将钥匙挂在墙上供客人自行取用。先生通过绘制钥匙牌的图案,迅速与外国人沟通并获取钥匙。
先生将生活与美术完美结合,告诉学生生活中的美好要用心体会,以画示人,展示美好。通过与学生一起创作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艺术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和启发,激发了学生的美术潜力,促进其艺术成长。他为学生带来的艺术之美将在他们的生活中持久存在,成为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部分。
先生经历了无数的风雨,积累了丰富的人生经验。他坚定地扶持着新生的一代不断向前,总是乐于将自己的经验和智慧传授给年轻的一代,帮助他们避免走弯路,更快速地成长和进步。他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行动和言传身教树立榜样,完美诠释了育人比教书更重要的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