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先生的眼中,教育不仅是一种职业,也是一种追求和享受。他不断完善自我,实现自我,超越自我,并以此为乐,以此为境。兢兢业业、关爱学生是先生从业之初心。他爱国爱党,尽职尽责,大公无私,谦虚做人,高调做事,希望能以身作则引导学生们成为支撑社会的栋梁之材。这不仅是他个人的追求,也是他为教育事业献身的崇高精神体现。先生的一生都致力于美术教学,其良苦用心泽惠众生。课堂内外,先生用无法复制的人格魅力和艺术风采,引领学生成长,点亮学生前行的道路。
时年已94岁高龄的李大方,每每回忆起当年在陕西窑洞的那段时光,先生无微不至的关怀总会让他感动不已。那时,他还是个没有袜子穿的孩童,而先生总是温暖地抱着他,为他驱寒取暖。这段记忆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每当提及此事,他的眼中总会泛起感动的泪光。先生对学生关爱有加,对待自己的家人却要求严苛。其子赵紫峰参加职称评审,作为评委,他却屡次都把儿子排在所有参评人的最后,严要求、不徇私。当其他评委无意中得知赵紫峰是他的儿子时,问他:“为什么不给儿子升职称呢?”先生回答说:“他是我儿子,评职称就要比别人晚,等我不干评委再说。”
先生的夫人冀雅翘老师兰心蕙质,为学生们讲授“美术鉴赏”。夫妇二人相濡以沫,举案齐眉,在育人上教学相长,互为借鉴。慈祥又严厉的先生,对学生日常起居嘘寒问暖,但对他们画画却一丝不苟。当时几位有志青年搞画展,先生多次审查,反复斟酌,提出修改完善意见。只要学生有问题,必会给予耐心解答。
先生培养了数千名美术教师和画家,是一名德高望重的美术教育家。但当有人问他“先生有多少徒弟”时,他的回答是:“我没有徒弟!”先生有言:“每个人的成长过程都离不开家庭、社会和学校三方面的教育,而学生在学校又会遇到许多位老师,我怎么能贪功为己有呢?”特别是在先生即将卸下教职时,学校及太原市教育局都有意为他执教五十年举办庆祝会,然而均遭到了先生的委婉拒绝。有很多记者想采访他,对其杰出成就及社会贡献进行报道,先生均敬谢不敏。他就是这样一位财富不动其心、爵禄不改其志的“人民教师”。他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习进步,也关心他们的个人成长和心理健康。他愿意倾听学生的困惑与烦恼,给予他们关怀和支持。
退休后,先生继续发挥余热,在大学担任客座教授或终身教授,通过讲座的形式,用自己的人品和画品传播真善美。这种精神的引领和心灵的触动,能够深深温暖每一个生命。他谦和儒雅的学者风范和高尚博大的艺术情怀及德高望重的人格魅力,真正展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崇高理念。
先生在晚上有阅读报纸杂志的习惯,以保持对时事动态的关注和了解。这是他向学生传递时代脉搏、敦促学生了解时代主题、创作反映时代声音的文艺精品的源泉。赵紫峰老师回忆,父亲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就喜欢看报纸,并在课堂上为学生解读时代声音。《人民日报》他看了一辈子。因为当时订阅《人民日报》的人很少,邮递员每次都需要专程给先生送报,故建议他取消订阅这份报纸。先生贴心地提议每周送一次即可,但是坚决不能取消订阅。他经常说:“你得关心国家,关心单位,这就等于关心自己。”各种报纸——《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美术报》《参考消息》,还有《读者》等杂志,晚上9点睡觉前必须摆到他床边的茶几上。每天晚上9点到11点,先生都会坚持阅读报纸杂志,这已经成为他的生活习惯,甚至因此用坏了40多盏台灯。对于他来说,重要的内容不仅仅要阅读,更需要通过剪报的方式进行整理和分类。这种严谨的态度,让他始终能够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共同进步。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先生也会将自己在读报过程中获得的新知识与新信息,及时传递给学生们,为他们提供更为广阔的视野和更有价值的信息。他认为:“作为画家,皆要读书,否则自愚人也。读有诗意的书是开启画作、启迪思维智慧花朵的一把钥匙,所以文艺的提高需要文化的积累与艺术的功底。”(图9)
先生认为,在改革的年代,各行各业无不在思索新的课题。作为画家,面对这样日新月异的时代不能无动于衷。如果思维陈旧、落后保守,作品就触摸不到时代的脉搏,展现不出新时代的艺术方向。如果与时代脱节,当代画家的作为就会受到限制。
在艺术创作中,先生始终坚持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融入每一幅作品。他深入挖掘时代素材,以笔墨展现时代变迁,创作出了一系列充满正能量的作品。这些作品紧贴时代脉搏,触动人们的心灵,激发共鸣,唤醒精神力量。通过这些作品,学生们得以在富有力量的艺术氛围中接受熏陶,获得成长。先生曾说过:“我的作品不讲流派,只讲时代感。”同时他也要求他的学生们做到这一点。
作为美术界的一面旗帜、山西美术界的领军人物,先生荣获太原市“特殊贡献艺术家”、“百位为太原解放和建设做出突出贡献的共产党员”、“全省优秀共产党员”、“华夏文化人物”、“优秀人民艺术家”等荣誉称号。国家级美术专业报纸《中国美术报》用八个版面做了题为“赵梅生:为梅而生 雪海流香”的纪念专题。国内各大主流媒体及视频号也用不同的形式,对这位在中国画坛和美术教育界有着极高地位和影响力的艺术家进行了报道。这些荣誉与连续不断的新闻报道是对先生个人价值的肯定与突出社会贡献的颂扬。
“时间是有限的,要做有意义的事情。”在八十余载的教学生涯中,先生兢兢业业,坚守教席,虽不羡虚名但多受嘉奖。在创作过程中通过对山水花鸟、梅兰竹菊等的描绘,实现了对美好生活的传递,引导欣赏者感悟人生温暖,提升民族自信。他以崇高的职业道德、积极的社会形象、优秀的美术作品,彰显艺术的社会价值,受到人们的喜爱与尊重。先生的一生充满了善行义举,他的一生是为人民服务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