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但在挫折中始终感念党恩,常常提及是党为自己报了国仇家恨,夙愿得偿;是党给了自己教书育人的机会,才得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更是党赋予自己追求艺术的永恒动力。先生一生不忘初心、矢志不渝,愿永远做一名最忠诚的共产党员,以自己手中的画笔倾诉对党的感恩,以书画上的累累成果向伟大的中国共产党献礼。
作为一位有责任、有担当、有思想的艺术家,先生在作品中呈现了浓厚的时代气息与创新精神,展现了中国气派和中国精神,在艺术的道路上竖起座座丰碑。先生每一历史时期都有佳作呈现,表现时代旋律,抒发爱国、爱党、爱人民的赤子情怀。他的艺术生命力之旺盛、创作力之丰富,让人叹为观止。在90岁高龄之后,创作的激情不仅丝毫不减,而且屡有新作,不断超越自我,创作了一系列饱含温度的精品之作,在走向人生高寿的同时,也迈向了艺术高峰、时代之巅。
先生在传统中国画的笔墨意境中注入了史诗般的情怀,把承载着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意象,熔铸在充满爱国主义信念的绘画语言中,定格大事件、礼赞新时代,以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心血之作,抒发了一名老共产党员的赤子情怀。他将崇高的信念与绘画艺术相结合,实现了完美的统一,折射出意境不凡的时代美学,凸显了信仰之光、崇高之美,实现了艺术的时代升华。
先生的作品深刻反映时代的历史巨变,描绘时代的精神图谱,为时代画像,为时代立传,为时代明德。他的艺术生涯曾经历过数次社会剧变,而今处于他所热爱的新时代,其作品展现出旺盛丰沛的创作力、振奋人心的艺术冲击力和时代感染力,体现出强烈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先生那一幅幅充满生命力的作品,让我们充分体会到他对艺术的独特感悟和精准把握,他紧跟党的步伐,不断开拓创新,用画笔记录时代变迁,记录人民生活。透过他大气磅礴的作品,我们不仅看到了一个日新月异、生机勃勃的绚丽世界,也见证了一条生生不息的中华文脉和一份永葆艺术初心的赤子之情。
自1985年4月在党旗下庄严宣誓入党以来,先生一直用坚定的信仰支撑着自己,激励着自己不断奋进,用画笔和热情不断讴歌祖国和人民。中国美术馆是当今中国书画家心中艺术的圣殿,在这里举办个人画展,不仅要有极高的艺术造诣和广泛的社会认知度,而且要有对艺术的纵横捭阖之力和被公众检验的极大勇气。
1994年10月,中国美术馆首次举办“赵梅生画展”。2006年9月,又再次开展,在画展开幕式上同时举行人民美术出版社“大红袍”系列画集之《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赵梅生》的首发仪式,时年先生高龄八十又一。“大红袍”系列画集在画册外壳使用全红硬套装帧,画家的烫金黄字封名跃然红套之上,这是人民美术出版社给予画家的最高级别的待遇。人民美术出版社的“大红袍”系列画集素以选题严格著称,入选者均在中国近现代美术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其作品必须经由美术界权威专家审核之后,方可成集出版。自1993年首次出版这一系列画集以来,国内著名画家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等大师曾享此殊荣。作为入选“大红袍”系列画集的三晋第一人,先生为山西画坛赢得了荣誉。
2012年12月,中国美术馆第三次开展,举办了“雪海流香——赵梅生画展”,先生成为三次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展的第一人。先生在创作上孜孜不倦、不断推陈出新、兼容并蓄、中西融会贯通的精神如同一股清香流溢在广袤的艺海之上,这种精神不仅激励着先生自己,而且还激励着美术界同仁不断突破自我,找寻新的样式和体裁来表达自我、描绘时代。这种艺海之清香将随着时间长河的流逝不断前行,余香袅袅。此时已年近九旬的先生让我们惊喜地看到了他新创作的“茶系列”“瓷系列”“梅瓶系列”作品,风格迥异于往昔。画作“大简朴”“大自由”,信手拈来,天人合一,有种莫知其来、莫知所终、无相可循、无知有宗的通透之感。
除《中国近现代名家画集——赵梅生》之外,素以作风严谨、慧眼独具而著称的人民美术出版社也先后为先生出版了《中国美术家作品集——赵梅生》《中国美术家作品丛书——赵梅生》《中国近现代名家作品选粹——赵梅生》《赵梅生画集》《赵梅生水墨世界》《赵梅生小品集》等30多部专题画集。
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95岁的先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和自豪,爱国之心油然而生,他挥毫泼墨,倾情创作了中国画《祖国万岁》。画面以红色为基调,主体是五星红旗和一株万年青,背景是广袤的地球,一群翱翔的白鸽从天空飞过。巨幅国旗象征伟大的祖国,茁壮的万年青寓意祖国欣欣向荣、基业长青,旁边题有四个遒劲有力的大字“祖国万岁”,充分表达了先生浓浓的爱国之情。
2020年,面对来势凶猛的新冠疫情,先生挥笔一气呵成创作了《全民战疫》。五星红旗下,一只汇聚着中国人民强大力量的铁拳砸向新冠病毒。作品构图巧妙、表达有力,象征着中国人民不畏疫魔、齐心协力、凝聚一心抗击疫情的强大精神力量。这幅作品多次在各种抗击疫情的书画展中展出,激发了四面八方的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心抗疫。
文艺是吹响时代前进的号角,是演绎重大历史时刻的艺术,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掌与欢呼。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先生忆起往昔岁月,感念党和政府,心中倍感无限荣耀与幸福,提笔欣然完成作品《百年大党万年青》。作品画面简洁、笔墨雄阔、大气磅礴,一面迎风飘扬招展的鲜红色党旗,仿佛旭日东升,寓意我们的党虽历经百年,却依然朝气蓬勃、风华正茂。从上海石库门到嘉兴南湖,那一艘红船承载着人民的重托、民族的厚望,穿越急流险滩,历经惊涛骇浪,为人民带来安居乐业和国泰民安。党旗下,一丛郁郁葱葱的万年青,象征伟大的党基业永固、历久长青。整幅作品热情讴歌、直抒胸臆,深情地抒发了在建党百年之际,一名老党员对党的崇敬之情和美好祝愿。
先生说,报国当存儒法志,绘画要有老庄心。先生一生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捐到老。如先生所言:“回顾此生,我感觉既富有也贫穷。要说富有,是因为我几十年来画了几千幅的画、写了上千幅的字,我活得很充实、精神很富有;要说贫穷,是因为我把几乎所有的画、所有的字都捐献给了国家、捐献给了人民,我现在可以说两手空空、心无所累。现在我每天还在画、还在写,但无论画多少、写多少,我都要继续捐给国家和社会,直到画不动、写不动为止。”这是先生德艺双馨、高风亮节的体现。
早在2008年,先生就交付特殊党费支援四川汶川大地震救灾工作,之后多次为国为民捐钱赠画。2020年,先生不仅创作了《全民战疫》画作,而且,为了进一步支持抗疫,在家人陪同下,主动向太原学院老干部处交了100万元的特殊党费。中组部委托省市组织部领导看望先生,并向他致函表示慰问和赞誉。先生的大儿子赵紫峰老师说,当时先生双手抱拳深情地说道:“我的一切都是党和国家给我的,我把钱拿出来是应该的,不能忘记党和祖国。”赵紫峰老师说:“对于这笔特殊党费,我们子女都非常支持。父亲一辈子念叨着要感恩祖国、感恩党,桌子上常年摆放着国旗和党旗。”
000余幅书画作品,先后捐赠给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毛主席纪念堂、周恩来纪念馆、刘少奇纪念馆、中央党校、中央美术学院、天安门城楼、北京大学、关山月美术馆、北京京丰宾馆、深圳五洲宾馆、山西博物院、晋商博物院、太原美术馆、晋祠博物馆、晋祠宾馆、闻喜县博物馆等专业机构收藏。这一系列举动,都无声地彰显出一位老党员崇高的境界和无私的情怀。
先生先后于2019年、2021年和2022年三次应邀参加了联合国中文日,以其卓越的艺术风姿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绘画艺术的神韵和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被誉为“中国人民的骄傲”“中国传统艺术大师”,为中国文化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
纵观先生的一生,幼时贫寒,4岁失怙,22岁失恃,山河破碎、外敌入侵之际,仓皇逃命,苦寻安身之所;时局好转,准备潜心于教学与绘画之际,又偏逢不测,历经波折,却始终持有一份赤子情怀。先生没有被苦难打倒,相反,苦难成就了他,让他安之若素。先生安贫乐道的品性应该得益于其母的谆谆教诲以及传统文化的启蒙,还有后天孜孜不倦的苦学精神。有了这种精神,才能在苦坐“牛棚”之际,不忘临摹《张迁碑》,奠定了他的书法基础,从而使他的绘画作品锦上添花;也唯有这种精神,才使他一生躬耕于三尺讲台,甘做灯花,开枝散叶造就栋梁之材,所授高徒当以百千万计。即使老骥伏枥,也志在千里;纵然岁与时驰,然老梅吐新蕊,终成一代大家。
回顾先生的艺术人生,他生于有文化教养的家庭,从小便受到艺术的熏陶,即使他的学历永远定格在“小学学历”,也没有机会进入艺术院校接受正规的美术训练,但这并没有妨碍和挫伤他“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而驰骋于艺术世界的决心。
先生每幅作品的落笔均为“槑生”,“槑”本是“梅”的异体字,一般人很少用,但先生自有其寓意所在。先生的长子赵紫峰解释道:“二‘呆’二傻过一生。”这也反映了先生的人生哲学以及做人的理念,这和郑板桥的“难得糊涂”有异曲同工之妙。前有板桥“一生碌碌,半世萧萧,人生难道就是如此?……万事都作糊涂观,无所谓失,无所谓得,心灵也就安宁了”,后有先生独到却自有其韵的落笔签名。看先生的访谈,他总是一脸祥和,慈眉善目,谈生活话艺术,如数家珍,不急不躁,娓娓道来。艺术与做人是相通的,“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唯有“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精气神,方能在人间留下英名。先生宅心仁厚,不图虚名浮利,所以长寿,这也是所谓的“仁者寿”。
在其书法作品《感怀》中,先生写道:“古往今来,凡感人肺腑者,影响致深的艺术作品无不出自作者全身心的投入,成功的作者呕心沥血,殚精竭虑,真情苦思的凝聚,亦是坎坷人生和血泪倾诉的交融,才能使人们在获得艺术享受之时得到心灵的净化、精神的升华,故而成为不朽的传世杰作,实非偶然。文艺六十年。槑生书此与同道共勉。”
每每论及艺术时,先生常说:“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可以没有恩宠,没有地位,没有名气,没有桂冠,但决不可以没有自我。”“聪明应有良好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与操作力,但对人对事要憨点厚道。聪明易,厚道难。”艺术上真正有造诣的大家都是德高望重之人,他们不擅苦心钻营,也不沽名钓誉,不投机取巧,也不哗众取宠,只是抱着一种“无为”的态度。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但艺术是真实的,亦是真诚的,画家的品性亦是其作品的意趣与旨意,所以先生的作品才能“妙得天籁,与天同契”。
如今大师虽驾鹤西去,但英名流芳!先生似梅,虽抵寒衔霜,却映雪染香。纵观先生的一生,似乎无人关注他是否天赋异禀,人们看到的是他在漫漫时光中褪去青涩,在悠悠缓缓的慧聪淡然和勤奋中将自己的一生丰富得如诗如画。先生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无论是观家乡的袅袅炊烟,还是赏他乡的崇山沃野,他站立的地方,始终是让他温暖的国。先生也曾逢洪荒岁月,却波澜不惊,任凭炉火明灭;先生功成名就,在人声鼎沸处鲜花着锦,但他依然能心之安然,唯愿山河无恙。先生是浪漫的,他眉宇有山川,眼中映华夏。先生又是豪放的,他将华夏入画,让山有顶峰,让湖有彼岸,让观画之人在平常中靠向幸福。先生更是仁爱的,他以祖国为底色,为学生泼墨出春风十里的未来。人间得此先生,何其有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