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70年代,太原市中小学美术教师奇缺。1972年,先生受聘于太原市教育局,在太原市二十二中创办了太原市师范美术班。通过层层把关的严格考试,招收了 42 名学员。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有了,却缺少美术教材。随即,先生着手编写师范美术《色彩》《素描》《人体解剖》等课本,并刻蜡版油印成册,作为当时太原市美术师范生唯一的学习课本。这批师范学生毕业后成为太原市中学美术教师的骨干力量。难以想象,这位“小学毕业生”竟然编写出了如此专业的教材。备课、教学、个别辅导、示范作画、个人练笔创作,除了吃饭和几个小时的睡眠之外,几乎没有闲暇时间。
同时,先生在基层美术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提升太原市美术师资教学能力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20世纪七八十年代,山西省内的14所中等师范学校和4所幼儿师范学校如雨后春笋,蓬勃生发,各中师、幼师学校招收的学生都是初中毕业生中的佼佼者,但美术学科的任教老师中,有相当比例是1976年后中师毕业的留校代课教师,美术专业基础薄弱。提高全省中等师范学校美术学科师资水平和教学质量迫在眉睫。这些现实情况让终生耕耘在美术教坛、深谙育人之道、精晓教学之法的先生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于是便向省教委建议、商定,由他牵头组织成立山西省中等师范学校美术教学研究会(简称“省中师美术教研会”)。
1984年暑假,省中师美术教研会成立暨首届年会在太谷师范学校举办,主要议题和活动内容如下:
宣布研究会成立,选举并组成以赵梅生(太原师范学校)为会长,王邦替(长治师范学校)、赵文利(运城师范学校)、张新民(浑源师范学校)为副会长的组织机构,14所中师和4所幼师为会员单位;
交流各中师、幼师学校美术教学现状,包括师资构成和教材使用情况;
举办全省首届中师师生美术作品展;
在太谷师范学校观摩听课并考察美术教学、教研、设备等情况;
举办笔会,参会老师进行书画交流。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在这次会议上参会的老师们纷纷向先生提议,请他向省教委进言,让省内各师范毕业留校从事美术教学工作的青年教师脱产进修学习,尽快进行美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系统训练,补上全省中师美术学科师资人员不足、教学能力偏弱的教学短板。
先生对大家的提议颇为赞同,对大家的迫切心情深有同感,会上表态要在这次年会后向省教委立文申报,争取立项开展全省的中师美术师资教学能力提升工程。先生认准了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这里有毕业于四川美院的谭兴渠、吴德文、陆贤能,他们有令人尊敬的师德人品和享誉美术教学领域的能力水平,可当时的纺院属省工业厅管辖,省教委不好下达任务。另外,一旦开始师资培训这项工作,并不是一期就能解决问题;若连续办下去需要大量专用经费,省教委又有难处……先生不甘心,又以省政府参事的名义,亲自撰文给省政府办公厅打报告,详陈全省中师的师资水平现状、组织培训提升专业能力的必要性以及未来将会对全省中幼师和中小学美术人才培养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性。
赤子之心,多方调停,一腔热情,好事终成。在先生的奔走呼吁下,山西省政府终于下文委托省教委和太原理工大学轻纺工程与美术学院于1986年秋季开始招生,联合举办全省中师、中学美术师资班。
省中师美术教研会由赵梅生先生担任会长,各师范学校轮流作为主办单位,一直坚持了十多年。省中师美术教研会是那个时期全省中等师范学校各学科教研会开展活动最为活跃的一个组织,为提升美术师资教学能力、提高全省各中师美术教学质量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教育部师范司组织编写中等师范美术教材,特别请先生参加编写工作,因为他是一线的中师老师,又是水平极高的中师美术老师。
作为教师,先生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不仅感染着学生,也润物细无声地影响着自己的孩子。赵紫峰老师不仅继承了父亲的衣钵,也延续了先生质朴淡泊的风骨。作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西省特级教师、山西省中学首批正高级教师、教育部“国培计划”美术教育专家、中学美术教科书编著作者、太原学院艺术设计系客座教授的赵紫峰老师同样成绩斐然。这对父子特级教师秉持的美术育人理念让人刮目相看:美术不是生硬的教学,而是展现万物之美的艺术熏陶;美术不是死板教条,而是人文素养的体现,生活中的万物皆可入画。
为了让课堂上爱说话的学生安静下来,先生会转身在教室的黑板上画一幅学生张大嘴说话的肖像画,课堂上的杂音便戛然而止。先生从不指责批评学生,而是宽容有度、耐心有礼。他不会怒责学生,而是无声胜有声,用美术育人的力量感染学生。这种力量不伤害学生,却能对学生有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润物细无声,影响深远,直击人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在第三十九个教师节,习近平总书记致信全国优秀教师代表时,首次提出并深刻阐释了教育家精神。他指出,教师群体中涌现出一批教育家和优秀教师,他们具有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展现了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先生为山西乃至全国孜孜不倦地培养美术教师的精神和行为,极好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教师的这一殷切嘱托。
在三尺讲台上,先生一干就是80年。80年的艺术教育生涯,没有甘守寂寞的潜心治学精神,没有淡泊名利的克己奉献思想,是断然坚守不下来的,而先生坚守了下来,无论多么坎坷、艰难,都不能改变他一生从教的初心。80年来,先生用自己的光辉人品诠释着一个教师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他为广大教师树立了一个榜样——用师德的光辉点亮学生成长的旅程。作为美术教育家,先生用人品与画品传播真、善、美,并引领学生去追求真、善、美。他一生践行人品与画品的统一,用大写的人,画最美的画。
先生一生有过多次当官的机会,他都以潜心教学与创作为由婉言谢绝。“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先生秉持这一理念,甘愿做一名普通的人民教师、一名扎根于民间的布衣大师。他认为,只有扎根于人民之中,躬身于学生之间,耕耘于讲台之上,才能像梅花一样,凭借深厚的根基,使自己的生命和艺术绽放出无限的活力与魅力。
平日里,先生一直与各行各业的普通人为伍,不分贵贱。他的学生有来自其教学工作单位的,退休后更多的是来自社会各界,先生有教无类。正因为根植于人民的肥沃土壤,他才能笔底起波澜,画出梅花那万古不朽的独特风骨;正因为与人民在一起,他的胸中才能充满浓郁的乡土情怀,绽放出一枝独秀的精气神韵,他才能成为一座丰碑,被许许多多的人敬仰、怀念、追思、缅怀。
先生从教80年如一日,以美化德,循循善诱,因材施教,育人无数。“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穷神变,测幽微,与六籍同功,四时并运,发于天然,非繇述作。”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