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2024年是改革46周年,所以下面我简单回顾总结一下46年改革的基本经验。
关于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中央从理论方面总结过十条。后来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习近平总书记也作出过重要的指导性意见。近年来社会上也有学者作过很好的归纳。作为改革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我认为以下几条可能尤为重要。
1.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解放思想是改革开放的一个前提条件。思想不解放,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横行,哪里来的创新、哪里来的改革呢?40多年来,每一次改革的深化、每一项重大改革方案的出台,首先都是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为条件,没有思想解放,任何改革突破都是难以想象的。改革时代之所以以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不是因为这次会议正式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针,而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从思想上拨乱反正,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批判“两个凡是”的错误路线,把党和国家中心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前,1978年11月10日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这个会议原来的主题是讨论农村工作和今后两年的经济工作,但是一开就开了36天,是一次解放思想的大会。会议主题转到了真理标准的讨论和对重大历史问题的评价,这才有了邓小平最后所作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这是开辟新的改革时代的宣言书。在解放思想的基础上,到1979年4月中央工作会议才提出了“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八字方针,这八字方针中就包括了改革。之后,又经过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改革探索,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才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把改革的重点转到城市改革上来。所以,思想解放确实是非常重要的。
党的二十大提出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没有理论创新和发展,今后的改革任务都是无法完成的。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专门讲了一段非常振聋发聩的话,在今天仍然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邓小平说,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邓小平把思想解放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上,这是我们改革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的皈依,我们必须把思想解放的旗帜永远高高地举起来。
2.坚持发展是硬道理
改革的本质就是变革上层建筑和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不是目的,改革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路径的选择,改革是为发展服务的。改革初期最大的阻力是关于姓“社”还是姓“资”的争论。所以邓小平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是硬道理,不改革开放只有死路一条。正是坚持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一切改革的评价,关键是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40多年改革开放才会克服和排除来自“左”和右的各种干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
农村改革就是最突出的例子。新中国成立的时候人口是5.4亿,当时的粮食总产量约1.1亿吨,人均208公斤。国民经济恢复以后,1958年中国的人口恢复到了6.6亿,粮食总产量只有1.96亿吨。后来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动乱,到1978年改革开始时,我国人口为9.63亿,粮食总产量为3.05亿吨。20年只增加了1.09亿吨。但是农村改革实行包产到户以后,特别是1979年调整了粮食统购价格,1984年我国人口达到10.44亿,粮食总产量增加到了4亿吨,人均390公斤,仅仅6年就增加了1亿吨。1996年粮食总产量达到4.9亿吨,2013年达到6亿吨,这些年一直维持在6.5亿吨以上。2022年达到6.87亿吨,人均483公斤,远远超过全球人均320公斤的水平。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我们都觉得粮食问题是个大问题,当时6亿人的吃饭问题、8亿人的吃饭问题、10亿人的吃饭问题解决不了,靠什么?靠的就是改革变革生产关系,农村家庭联产承包一包就灵。但是当时的争论很大,我印象很清楚,包产到户初期,有很多说法都认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解放前。一直到1980年9月中央召开会议,研究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到底要不要做的时候,还是有很大争论,有人认为家庭联产承包搞包产到户就是一座独木桥,不能做,也有人坚决要搞家庭联产承包。当然,承包不是一包就灵,它还包括农村其他政策的调整,比如粮食购销价格的调整,1979年统购统销粮食价格一下子提高了20%,20年没有动农产品价格,这次一次购销价格就提高了20%,超计划的超购部分购销价格提高了50%。如果再突破,超过超购部分的,还可以进入自由市场,进入自由市场的粮食,粮价就放开了,已经达到了购销价格的2倍以上。当时价格的放开,加上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刺激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解决了这么多年来不敢想的这么多人吃饭的问题。这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中国解决各种问题的关键在于依靠自己的发展,而改革是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当前中国进入新时代,面临新的矛盾,要开启新的阶段,但是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这一论断不会改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会改变。只是我们现在说的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这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新发展理念。
3.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
40多年来,中国改革的核心问题一直就是计划与市场,或者说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问题。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以前对商品经济的争论很大,当时根据党内理论工作负责人的意见,党刊直接发文批判商品经济,重申以计划经济为主体、市场调节为补充。邓小平会见外宾时提过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相结合,1979年他还提了中国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因此,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目标模式的变化反映了思想解放的过程,也是“三个有利于”标准检验以后的成果,更是人民在改革实践探索中达成的共识和正确的选择。
实践证明,市场经济是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只有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才能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的活力竞相迸发,才能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竞相涌流。
近年来中央也多次强调市场化的改革。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必须积极稳妥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强调,坚持以市场化改革的思路和办法破解发展难题。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大报告都明确地反复提出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的方向。
我又想起了国家体改委原副主任、党组书记安志文讲过的一段话。安志文曾经担任过国家计委委员、建委副主任,他说新中国成立后他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开始是诚心诚意地学计划经济,后来实心实意地改计划经济、搞市场经济;搞计划经济的时候他一马当先,搞市场经济的时候他义无反顾。所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实是我国改革的一个最基本的经验,要坚持这个方向不动摇。
4.坚持走渐进式改革的发展道路
中国作为一个有14.1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各项改革必须从自己的国情出发,而决不可能照搬任何外来的模式。改革初期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重大的改革要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开。这种渐进式改革之路也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最为人称道的基本经验。
渐进式改革的关键在于要重视调动地方、企业和群众的积极性,尊重和保护改革的首创精神,支持和保护广大干部群众满腔热情地投身到改革事业,鼓励和保护理论工作者对改革理论和实践的总结,也支持和保护企业家等新的社会阶层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作用。
中国渐进式改革最重要的一个例子还是价格改革。2018年改革开放40周年的时候,我到中国人民大学参加价格改革40周年研讨会并作了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张宇燕老师也在会上作了发言,我们都是把价格改革作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最重要的实践和探索,也是最重要的经验来进行总结和回顾的。改革初期,100%的生产资料、90%的生活资料价格都是政府定价。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例子是,在改革初期的1979年讨论农村工作时,考虑要通过提高农村粮食的收购价格来解决当时的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问题。但粮食的收购价格提高了,肉蛋奶禽的成本也提高了,所以它们的价格也要提高。当时实行的是计划经济,计划经济就是所有商品的价格都由国家统一规划。所以,粮食价格提高,肉蛋奶禽价格提高,就涉及给职工发补贴,当时的想法是基本要跟上粮食价格上涨的幅度,但当时价格一涨就涨得很多。所以,国务院在1979年7月专门召开了一次国务院常务会讨论怎样增加职工补贴,来适应粮食价格和肉蛋奶禽价格提高的问题。当时的方案是给每个职工每月增加5元,一年增加60元,当时全国有多少职工呢?全国职工加上现役军人参加补贴的一共1亿人,这就意味着财政部一年要多支出60亿元,60亿元在当时是一大笔支出。在会上讨论的时候,当时的财政部部长张劲夫说,我们作过测算,粮食价格提高以后,肉蛋奶禽的价格也提高了,但总的提价幅度只有55亿元,补60亿元,财政部就得多拿钱,能不能少补一点?每个职工一个月补4.5元行不行?会上大家争论得很激烈。后来,当时主持财经工作的一个副总理说,我们这么大一个共和国,就为了5毛钱在这争来争去,太不像话了,我们就按照原计划5元来补。当时我也是受益者,1979年我在北京大学读书时是带工资的——一个月43元,现在一下增加了5元钱,5元钱在当时是很重要的一个补贴。但这些当时都是要经过讨论、争论,由政府计划推进的。后来随着价格改革的不断推进,到了1986年,国家统一定价的商品由113种减到25种,65%的农产品和55%的工业消费品都实现了浮动价格和市场定价。
针对生产资料特别是钢、铝、有色金属等出现了一些“双轨制”的问题,对当时的经济秩序造成了较大危害,中央在1986年、1987年准备放开生产资料价格,考虑价税财联动的方案,我当时也参加了这个方案小组,也是作计算、讨论,结果最后考虑到诸多风险,方案没有出台。到了1988年,当时要搞价格闯关,邓小平讲要过五关斩六将,但是正好遇到了严重的通胀冲击,这个改革方案也终止了,无疾而终。所以双轨制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粮食价格一直到1993年才全面放开,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到1994年才真正实现了并轨,由市场决定价格。中国的价格改革走了一条双轨并存、调放结合、以放为主的渐进的道路。
实践证明,这种渐进式的改革是中国的哲学、中国的智慧。直到今天,在全面深化改革这10多年里,很多改革比如说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农村土地三块地改革、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综合化改革,还是要通过先行试点、综合授权、先行先试、取得经验以后,有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才能全面推开。这个过程也是正确处理改革与法治关系、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关系的一个过程。党的十五大以来要求依法治国,一切改革都要在法治的轨道上进行,而改革又涉及对现有法律制度和政策的一些突破,所以,目前必须要通过综合授权的方式先行先试。在试点的地方,经过中央批准或者全国人大批准,可以在某些法律方面取得一些突破,包括在深圳我们推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这样一个综合授权的试点,在浙江搞了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综合授权的试点,近期在浦东、厦门还要进行这方面的试点,这都体现了中国改革中坚持以渐进式的理念来推进的过程。
5.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宗旨
这里我强调两点:一是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也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要动力和推动者。人民群众也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一切智慧的源泉都存在于群众的实践中。只有尊重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中的首创精神,到群众中去,总结和汲取群众在实践中创造的经验,改革开放才能不断地开拓进取,克服一个又一个难点。所以,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鲜明特征。二是发展与改革都是为了人民,以人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多次强调以人为本、人民至上。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一切改革如果不能以人民为中心,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就是无意义的。改革40多年来,我们之所以取得了成功,关键就是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征程上,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强化宗旨意识,践行群众路线,尊重和鼓励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力。
当然中国改革的基本经验还有很多,例如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关系,正确处理改革和法治的关系,正确处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的关系,等等。
6.中国改革基本经验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坚持党的领导
40多年来所有重要的改革都是在党的会议上作出的。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改革最本质的特征,或者说最基本的经验。
40多年的改革实践创造了很多经验,这些经验代表着中国的改革智慧,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组成部分。在全面深化改革的今天,这些经验仍然闪耀着真理的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