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这一颇具中国特色且具有极大优势的中国新型政党制度背景下,以执政党自我治理的现代化推动国家治理的现代化,正是中国治理的特有逻辑,是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治理现代化道路。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来说,政党治理的现代化,其核心就是通过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强化党的自我监督,确保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谋、权为民所用,使得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各级各类权力机构能够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需要,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那么,如何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如何把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二十大报告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等文件一再强调的这一重要任务落实到位,使之从战略蓝图变为工程施工图,最后变为实实在在的成果?这就成了党委、政府和学界所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肖剑忠教授所著的《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研究》,正是他为此重要任务所付出努力的结果,是他展示给广大读者的个人答案。作为作者的导师,我为此感到欣慰,同时也深以为这是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研究领域的一个有分量、有新意的重要成果。在我看来,这部著作有以下几个特点和亮点。
其一,对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进行了有开创性的理论建构。的确,我国学界从事党史党建研究和政治学研究的学者对党内监督的研究成果是不少的。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聚焦于某个方面、某种制度的研究,例如党委监督、纪委监督、党代会监督、民主集中制、派驻监督制度、巡视制度、领导干部个人事项报告制度等,而缺乏在系统观念指导下对整个党内监督体系进行研究的成果。少数学术论文虽然也以党内监督体系为研究主题,但限于篇幅,其论述仍然是比较简略的,只涉及少数几个方面或几个维度。此外,也有少数博士学位论文和硕士学位论文从历史角度对党内监督体系进行研究,但实际上,在很长一个时期内,我们党并没有明确建立党内监督体系的目标,因而,这些从党史角度对党内监督体系进行的研究,严格说也并不是真正的党内监督体系研究。肖剑忠教授的《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研究》不仅比较全面地分析了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的构成要素,即包括主体、内容、对象在内的基本要素和包括制度、技术、指向在内的连接要素,而且提出了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所应具有的五方面基本特征,即党内监督主体方面的各尽其责和各显其能,党内监督内容方面的权力、日常工作、政治和作风全覆盖,党内监督对象方面的普遍性前提下的差异性,党内监督指向方面的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和同级相互的均衡,党内监督手段方面的制度和技术的组合。此外,作者还提出了党内监督体系所具有的五方面目标导向,即坚持党的领导、基本解决党内的党风和腐败问题、降低党内监督的成本、形成党内监督的闭环、确保党内监督体系的持续运行。作者对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理论建构,不仅可为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指明方向,也可为我们评价和分析党内监督体系甚至某个党内监督主体与某项党内监督制度提供标准和参照。其中,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关于党内政治监督的论述。政治监督是近些年党中央和各级党委以及各级纪委制定的文件中的高频词,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屡屡强调的重要概念。很显然,这些文件和中央领导人在中央纪委全会等重要场合所提的政治监督,其实都是党内政治监督,而非泛指的对国家公权力的政治监督,虽然这两者密切相关,存在交集。那么,这种政治监督与党内监督有什么关系?作者从内容角度将党内监督分为党内权力监督、党内日常工作监督、党内政治监督和党内作风监督,从而有助于我们理解党内政治监督与其他党内监督形式的关系。而且,作者还指出了部分党组织以及党员、干部对政治问题的理解存在观念偏差、大多数政治问题具有很强的隐蔽性、现有的适用于党内政治监督的制度或手段比较缺乏等问题,从而为新时代加强党内政治监督指明了破题方向。
其二,对一些不太为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涉及问题甚多,有些重点难题是中央文件所着重指出要破解的,也有些是不太为人关注的。一般而言,对于前面这类问题,学界往往更关注,产出的研究成果也更多;对于后面这类问题,学界则相对关注不多,研究成果也较少。例如,对于从主体角度来完善党内监督体系,大多数学者往往着眼于党委(党组)、纪委以及具体的巡视组、派驻纪检小组等,很少有人考虑党支部监督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应该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如何加强党支部这一主体的监督。但事实上,正如作者所指出的那样,党支部监督是一种日常性、直接性、基础性的党内监督,具有知情早、行动快、开展方便、成本较低、抓早抓小、防微杜渐等优势。如果党支部监督在党内监督体系中没有一席之地,如果不能加强党支部层面的监督,那么,必然容易出现全面从严治党中“杀鸡用牛刀”的尴尬,必然难以走出只有依靠强力的巡视巡察才能解决党组织管党治党宽松软问题这种效率并非最优、效果并非最佳的管党治党困局。又如,述职(述责)述廉制度也是一种重要的党内监督制度,但学界对这一他们认为不太重要的党内监督制度研究较少,相应地在思考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时也一般对其予以忽略。作者在分析自下而上的党内监督问题时将其纳入视野,并指出述职(述责)述廉制度运行中存在两个普遍且集中的突出问题。一是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责)述廉时说成绩太多、说问题太少,说问题也主要是表面和抽象地说次要问题,而不是具体和深刻地说主要问题。作者指出,党的十八大后查处的领导干部,几乎没有一位曾在每年一次或换届中、换届前的述职(述责)述廉时承认自己有不廉行为和贪腐问题。二是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责)述廉时所说的问题得不到纠正。在现实中,党员领导干部可能会睚眦必报、秋后算账,给他们眼中的“挑刺”者穿小鞋,对他们认定的“异己分子”进行打击报复,而且有的党员也只愿当好好先生,怕得罪人,只想多栽花少栽刺以明哲保身。这就使得对党员领导干部述职(述责)述廉情况的质询和讨论很难出现,甚至想都不敢想;同时也使得党员在民主评议或民主测评时,虽然心有不满甚至积怨,但大多还是照样全部画“√”,照样违心地说党员领导干部的好话。很显然,作者对于述职(述责)述廉制度在党内监督体系中作用不大的原因分析是深刻的。再如,党代会以及与之密切相关的党代表常任制度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学界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不少。但是,毋庸讳言,党代会及党代表长期以来在党内监督体系中存在感较低、发挥作用不大。对于这一尴尬事实及其背后的原因,也有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调查和研究。有学者就指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党代表中领导干部比例偏高。作者则更进一步指出,这些党代表大多与作为监督对象的党委常委、党委委员存在下级与上级关系,从而使其很难有勇气对这些事实上的“领导”进行监督。作者的分析显然更深入,更接近事实,也更能为激发党代会制度、党代表常任制度的监督效能提供方向指导。
其三,为党内监督难题的破解提供了新维度。作者认为,技术是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的重要手段。越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在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方面越有用武之地,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由此,作者认为,在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中,技术和制度一样,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其中的重要要素。对此,我是深表赞同的。长期以来,学界研究政治问题,特别是研究党内监督问题,一般基于制度视角,主要是分析既有制度的弊端和非科学性,始终着力于探索如何建立健全制度。作者固然同样重点关注制度的创设和运行,却又关注技术维度,做到了制度和技术并重。故而,作者提出了对民主生活会进行现场录像并存档、探索党委(党组)会议决策重大事项时录视频以及探索网上民主测评等思路和做法。这些思路和做法虽然进入操作层面后有待精细化和科学化,但是顺应时代发展趋势的,是可以为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打开新思路、提供新视角的。
当然,党中央所提出的完善党内监督体系的目标是宏大且艰巨的,实践探索和理论研究都是不能止步的。我也希望作者有更多的新的研究成果,从而持续助力于新时代党内监督体系建设。
是为序。
丁晓强
2024年9月1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