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四节
建党后至十八大前党内监督的经验启示

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至2012年十八大前这91年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有着不平凡的历程,且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同的重点,实践有同有异,成效有高有低,从正反两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经验启示。

一、必须从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决定党的事业成败的高度深刻认识党内监督的极端重要意义

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就因其指导思想的科学性、最终理想的崇高性、组织纪律的严密性、群众立场的鲜明性、与群众联系的紧密性等,而具有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品质,并迥异于同时代的中国其他政党,最终在各政党的角逐和广大民众的选择中,成为中国人民群众的希望所在,赢得了广大民众的认同、支持和拥护。然而,中国共产党的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以及因为这种先进性和纯洁性而获得的广大群众支持和长期执政地位并非永远具有的,而是需要自身的不懈努力,具体说,就是需要党的不断自我革命,需要党的始终不懈的自我监督。否则,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和非马克思主义思想必会在党内产生,各种政治灰尘和政治微生物必会影响党员干部,党的肌体和党的政治生态的健康必会受到损害,党的政治统一、思想统一和行动统一也必然无法实现。在这样一种情形下,我们党自然无法前进,党所领导的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自然无法成功,党所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国家现代化的神圣使命自然无法完成。也正因为深刻认识到党内监督事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持、事关党的事业的成功,我们党自诞生以来就始终有着高度的加强自我监督的自觉,无论是在革命时期还是在执政时期,无论是在顺境还是在逆境,都一直主动地推进党内监督,而不会因为党内监督影响某些党员干部和局部的利益,不会因为党内监督所遇到的麻烦和挑战放弃党内监督。

二、必须加强党内监督机构和队伍建设的正规化和专业化

党内监督既然事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保持、事关党的事业的成功,是党之大计,自然必须有专人来做、有专门的机构负责,以提高监督的效能、确保监督的效果。也正因为此,我们党在大革命时期就建立了中央监察委员会这样的党内监督专职机构,建立了巡视制度、集体领导等党内监督重要制度,并且越是党内违纪行为增多和腐败风险增大,越是党的任务繁重和挑战增多,党也就越加重视党内监督机构和队伍的正规化和专业化建设。这从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迅速建立各级纪委,改革开放后恢复纪委,以及不断充实纪检人员队伍,经常开展业务培训,及至纪委和监察部门的分设和合并、设立中国纪检监察学院等诸多实践中可得到验证。尽管在革命时期特别是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因为“左”的错误、战争环境等因素,党内监督的机构和队伍建设也曾削弱过,甚至停摆过,但就总体趋势而言,党内监督的机构和队伍建设是一直坚持正规化和专业化这个大方向而未变的。也正因为此,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的各级纪委一直经由各级党代会选举产生,各级纪委在历次机构改革中始终存在并得到不断加强,各级纪检和监察部门的领导干部和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整体上不断提升。因为特殊的国情、特殊的政党制度、特殊的体制背景,党的各级纪检部门作为党内监督的专职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对行使国家权力的公职人员的监督的职责。因为长期的正规化和专业化建设,我们党的党内监督机构和队伍取得了很好的工作成效,这也正是改革开放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能够取得伟大成就、党的执政基础始终牢固的重要原因。

三、必须加强党内监督的制度化

制度之治是国家治理的不二法门。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属于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一部分,同样必须遵循这一基本规律,必须坚持制度化的基本方针。之所以如此,用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说,那就是因为“领导制度、组织制度问题更带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和长期性” 。党内监督的制度化,一方面指制定和完善与党内监督相关的各项制度,防止出现制度漏洞和制度建设滞后,防止出现“牛栏关猫”现象;另一方面指严格执行各项科学制度,防止出现对制度的选择性执行(如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以及制度前面有特殊党员和特殊干部等诸多制度执行不严现象。早在革命时期,我们党就建立了巡视制度、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民主集中制等涉及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这在一定程度上显示和表明了我们党通过制度化推进党内监督的自觉和努力。当然,毋庸讳言,在革命时期和党执政之后,我们党都有以群众运动推进党内监督以及解决党内的腐败、违纪等问题的实践,其成效固然有值得肯定的一面,但也有必须否定、引以为鉴的一面。这主要是因为以群众运动推进党内监督、解决党内问题,往往给党和国家带来不同程度的无序、混乱乃至严重的破坏和损害,带来不少运动“后遗症”。如果说,在革命时期,因为缺乏稳定的环境,通过制度建设推进党内监督、解决党内问题难以实行,转而以群众运动推进党内监督、解决党内问题尚有一定的合理性,那么,在中国共产党全面领导国家和社会的执政背景下,以群众运动推进党内监督、解决党内问题,是弊远大于利的,是缺乏合理性的,因而是不可取的。这在“文化大革命”中已经充分得到证明。总之,总结建党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我们可以得出的一条重要结论就是:中国共产党的自我监督以及由此牵引的国家治理,必须主要走制度建设之路,始终不渝地坚持制度化的基本方针。

四、必须从严加强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作为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内容,其目的是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确保党的长期执政,最终实现党的伟大使命和崇高理想。无疑,党内监督应坚持从严导向,做到党内监督各环节各领域都从严要求和严格执行。否则,党内的有令不行、腐败及诸多不正之风等各种问题势必大量出现,且愈演愈烈。如此,必然使得我们党背离党的性质和宗旨,更遑论担负伟大使命、推进伟大社会革命、引领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就此而言,严格的党内监督是管党治党的内在要求,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应有之义。应该说,总体而言,历届党中央对党的严格自我监督是有着深刻认识并付诸行动的。无论是大革命时期的三大纪律六项注意(其中六项注意后改为八项注意),还是1942—1945年的延安整风运动,以及建立新中国后的多次整党,都体现了这一点。当然,我们也不可否认,由于制度建设滞后、制度执行不力、主要领导认识不足甚至主要领导自身有着严重的违纪违法问题和纪检部门存在“灯下黑”问题等因素,在某些时期、某些地区、某些部门,的确存在党内监督不严格不认真不规范的问题,存在党内监督宽松软的现象,并由此导致了党员领导干部腐败严重、地区和部门的政治生态恶化、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弱化、地方和部门的党群关系与干群关系恶化等严重消极后果,进而影响了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削弱了党的执政能力。这些阶段性、局部性的问题及其严重后果,也恰恰表明党内监督必须始终坚持从严导向,无论何时何地何种情况,都不能松劲、放纵、疏忽和懈怠,都不应存在态度软化、尺度放宽、要求松绑、行动打折扣问题。

五、必须以“钉钉子”精神持续加强党内监督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1983年12月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时就曾提出发扬“钉子”精神 。十八大后,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提出和强调“钉钉子”精神,其意主要是指持续用劲、坚持不懈、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任接着一任干,而不能出于私心和错误政绩观,总是标新立异、另起炉灶,老是翻烧饼、瞎折腾。中国共产党的党内监督,同样必须坚持“钉钉子”精神,必须持续加强、坚持不懈,唯此才能达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提升,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的目标。须知,党内监督所针对的问题涉及利益问题、观念问题、作风问题、腐败问题,所针对的对象不仅有党员,还有领导干部甚至高级领导干部,不仅有个体,还有群体甚至一个单位的多数干部和多数党员,而要使得这么多监督对象改变既有观念和放弃诱人利益,显然不是容易的事情,换言之,这必然是一个需要较长时间、持续用力、长期博弈、坚持不懈的过程,唯此才能最终改变这些监督对象的预期、行为模式和观念。从建党后到十八大前这91年的党内监督历程来看,除了在随时面临重大战争的背景下、在经常需要转移的环境中,有关党内监督各项制度都应坚持执行,各项工作都应持续开展。也就是说,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和平时期,党内监督应该常态化进行和经常化开展。历史表明,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某些时期,党内监督的一些制度存在时而执行时而不执行的问题,党内监督的一些工作存在有时力度大有时力度小的问题。例如,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各级纪委抓作风整治很少有超过持续三年的,从而导致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一些不良作风像割韭菜一样,割了一茬长一茬”的问题。又如,20世纪90年代到十八大之前,除了因为党中央部署开展“三讲”“保持党的先进性”等党内主题教育而带来的强大政治压力,因为党中央的督导,领导班子的民主生活会和基层党组织的组织生活会能正常开展,其他时候,这两项属于同级相互的党内监督的重要制度总体执行得不太好,上面不要求不部署不施压、下面不开是一些地方和单位的真实状态。所有这些也正是十八大之前一段时期内党内政治生态不健康、作风和腐败问题突出的重要原因。这也从反面告诫我们,党内监督必须持续不懈,各项制度和各项工作必须常态执行和经常开展,不能因为工作忙、领导更换等非极端特殊因素而中断和停摆。

六、必须以系统观念全面推进党内监督

党内监督无疑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党的建设伟大工程中的重要子系统工程。党内监督不仅包含党内监督的主体、对象、途径、制度等内容,而且每一方面内容又包含着诸多环节和要素。例如:党内监督的主体除了众人所熟知的纪委,还包括党委(党组)、党的工作部门、党的基层组织以及党员等;党内监督的制度有党代会制度、党的委员会制度、巡视制度、集体领导制度、重大事项请示报告制度、党员领导干部民主生活会制度、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等;制度的环节包括制度的制定、修订、执行和督查等。要做到加强党内监督,确保党内监督真正取得实效,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考虑到主体、对象、途径和制度以及各方面的环节和要素等,并纳入党内监督这一系统工程,使得党内监督这一系统各方面内容皆备、各环节皆重、各要素皆具,且彼此衔接、彼此支持、彼此镶嵌。从党内监督的历史实践看,显然,很长一段时期存在重视纪委的监督轻视党委的监督的问题,存在重视自上而下的党内监督轻视同级相互的党内监督的问题,存在想加强党内监督但党内监督制度建设滞后、党内监督制度缺乏的问题,存在党内监督重制度制定轻制度执行的问题,等等。所有这些自然会影响到党内监督的成效。因而,回顾和总结建党后至十八大前91年的党内监督实践,必须深刻地认识到,没有系统观念的指导,也就没有党内监督的进展和成效,换言之,党内监督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全面谋划、全面建设、全面推进。 trQa1bwc62D+Q+R+BdLaQ7d8G6ONS8mnDFnEdnuket8rP8HdruN9LFNDwSYMRsd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