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章
原理2:持续的行动会消灭阻力(长期动量)

整体上说,大脑是由两部分构成的系统。一部分是为了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另一部分是为了提供动力。

第一部分——节能的“自动驾驶系统”: 潜意识(基底神经节)让我们能进入节能的“自动驾驶”状态。这些就是我们所说的“习惯”——做这件事,我们就能得到回报。这里的回报可以是任何东西,从获得干净的口腔(刷牙)到品尝味道并得到满足(吃巧克力)再到缓解疼痛(吃药)。这些“自动驾驶”行为几乎不需要我们多想,因此我们几乎不会进入消耗脑力的深思状态。

第二部分——强力的“手动驾驶系统”: 我们大脑掌管意识的部分(前额皮质)让我们能在有意愿和精力时用“手动驾驶”接管“自动驾驶”。它使我们能通过深思熟虑的计划和行动来塑造我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但是,我们能控制的程度是有限的,因为我们没有无限的时间、精力或意志力来达到完美的生活状态。世界上最完美的建议也无法把我们从不那么完美的生活中拯救出来。

了解这两部分系统能达到的极限是很重要的。在了解之后,你就可以更好地利用它们了。

在我们的意识中,存在一些并非由我们自己(直接)选择的想法和情绪。这些流氓式的想法和情绪很狡猾,会与我们的意识无缝混合,因此我们很难分辨它们。我们不知道某些想法到底是真的正确,还是我们为了做一些想做但知道不该做的事而进行的下意识辩解。

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使用脑中的“自动驾驶系统”。这种系统遵循着预设的程序和协议,也就是说,它是可预测的。这就是关键所在:任何能带给我们可预测的未来的行为,都是真正的行为动量。

长期动量是一种内在的推动力,可以让我们在特定的时间以特定的方式做特定的事情。它通常表现为自我说服。你可能认为习惯是一种自动化的无意识过程,但它们也是你头脑中积极的游说者,会用各种想法和情绪说服你一次又一次地做出它们喜欢的行为。就像大公司会花数百万美元来游说政客(以及贿赂他们)为自己争取利益一样,我们的习惯也在游说我们的大脑,让它继续做它们喜欢的行为(无论好坏)。

你在下次洗澡时,可以注意一下自己是如何擦干身体的。我敢打赌,你每次用的都是同样的方式。你擦干身体的模式是一种习惯,可以准确地预测当前尚未发生但将在你洗澡后发生的行为。这就是长期动量的表现。如果你没能有意识地选择改变此前擦干身体的模式,这种模式将持续下去。我们不去改变它,是因为改变需要我们付出更多努力,而且谁会在乎你每次是不是先擦干膝盖呢?是的,先从膝盖开始擦是非常奇怪的,没有人不会觉得奇怪,但擦干就是擦干,无论你怎么擦,只要能达到目的就行。

用毛巾擦干身体的方式虽然无足轻重,却清晰地体现了长期动量的重要力量。不过,长期动量——无论是用毛巾擦干身体还是其他——一开始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西蓝花和海洛因的不公平战役

有多少瘾君子在第一次吸毒前就做好了计划准备上瘾?有多少人会说“今天是我开始吸海洛因的日子”?我认为没有一个人会这么说。虽然没有人刻意选择对毒品成瘾,但这样的悲剧却屡屡发生。

接触大部分能让人成瘾的物质都不需要当事人做出努力,而且这些物质会带来迅速、显著的回报,足以改造当事人的大脑。哪怕是第一次接触任何成瘾性物质,都会带来无穷的后患。觉得自己可以尝试某种成瘾性物质并能凭意志力戒掉它,实际上是不尊重自己潜意识力量的天真表现。即使是医生开具的阿片类药物,也必须极其谨慎地服用。

美国国家药物滥用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n Drug Abuse)表示:“在采用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疼痛的患者中,有8%~12%走向了阿片类药物滥用。有4%~6%滥用阿片类处方药物的患者转而开始吸食海洛因。”

人类总是在对抗毒品的战斗中失败。他们往往无法抗拒毒瘾的力量,让自己的生命岌岌可危。在这方面有许多著名的案例。这些人并不是性格软弱。实际上,这种现象体现了负向长期动量的强大力量(尤其在与从生理上改造了大脑的物质共同作用时)。

但是,问题来了,有多少人会对西蓝花上瘾?能凑够5个吗?我不知道。我只知道,肯定不多。我个人非常喜欢(煮熟的)西蓝花,但“西蓝花瘾”对我来说是不可能出现的,因为西蓝花提供的即时回报不够强。西蓝花有很多优点,但你必须先对它产生理性认识,才能让自己喜欢上它。

行为回报结构和大脑

对我们来说最糟糕的事物通常是那些现在让我们感觉(非常)好,但以后会对我们造成伤害的东西,无论是食物、毒品还是各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最好的事物往往是那些现在让我们没什么感觉甚至感觉糟糕,但以后会带来更多好处的东西,比如西蓝花、诚实、攒钱和健身。造成这种差距的关键是:对我们有益的行为是更难习得的,因为它们的回报不像糖或毒品那样明显、诱人和直接。

由于基底神经节对即时回报有着强烈的偏好,它存在的目的似乎就是让我们对西蓝花这些“无聊之物”避之唯恐不及,沉溺于快乐之中,直到自我毁灭。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大多数人还是能拒绝毒品,甚至还能经常吃蔬菜呢? 假设你可以完全凭自己的自由意志行动,你母亲也不会对你吃什么耳提面命,那么你依然会在大部分情况下选择西蓝花而不是海洛因——因为前额皮质在起作用。

人人都知道毒品是危险的,而西蓝花对健康有益。在意识层面上,大多数人会选择健康的西蓝花,而不是危险的海洛因。然而,在潜意识层面,如果有机会尝试这两种东西,大脑会更喜欢海洛因,而不是西蓝花。

要知道,我们的斗争对象并不是我们自己的潜意识(基底神经节),至少一开始不是。虽然基底神经节的机制听起来不怀好意,但它们实际上是一种中性的结构。人类是搞破坏的高手。如果你把汽水倒在笔记本电脑上,导致它发生了故障,你应该责怪的不是笔记本电脑。同样,如果你吸食了海洛因,不要责怪大脑机制。你的大脑不过是毒品的受害者罢了。

坏习惯是一些容易获得且诱惑力巨大的回报,这就是我们多多少少会养成一些坏习惯的原因。

一套自动驾驶系统如果倾向于选择阻力最小、最容易得到回报的路线,就会把我们引向对毒品成瘾和不吃西蓝花的可怕结果。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没救了。我们可以思考一下,如何对这套自动驾驶系统进行一些微调,让它为我们带来好处。

如果能用知识指挥意识,对你的潜意识进行管理,潜意识就可以成为一股强大而有益的力量。即使基底神经节一开始会抗拒对你有益的行为,这也并不意味着你毫无胜算。对我们来说,幸运的是,存在着一种秘密武器。比起回报,这部分大脑甚至更喜欢它——没错,大脑对它的喜爱胜过对回报的。

熟悉感的力量

坏习惯很容易养成,因为它会用容易得到的回报引诱我们踏入它的陷阱。这种能轻松得到的回报会引导我们去尝试做一些事。然后,反复做这些事的行为会让我们上瘾。这种反复接触会让我们对整个过程——行为诱因、行为本身和丰厚的回报——产生强烈的熟悉感。

大脑潜意识最喜欢的就是熟悉感。

你想知道大脑有多喜欢熟悉感吗?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内曼(Daniel Kahneman)在《思考,快与慢》( Thinking, Fast and Slow )中表示:“让人们相信假话的一个可靠方法就是经常重复它,因为人们不容易将熟悉的事物和真相区分开来。”

对大脑来说,熟悉的事物和真相处于同一水平。真相对我们来说无比重要。我们的宗教信仰和价值观都建立在我们眼中世界的真相的基础上。我们的信仰对我们来说是如此重要——我们对它的重视程度胜过对其他所有事物,甚至包括我们的生命。

熟悉感存在于你最深的价值层面上,在你最强大的信念层面上。熟悉感之所以如此强大,是因为潜意识对它不设防。

潜意识可以被重复和熟悉感轻易地控制。因此,我们可能相信我们在其他情况下不会相信的事物。

卡内曼的这个观点——如果你相信它,或是因为我重复了它很多次——表明人类对熟悉感的重视和信任程度不亚于甚至超过了对真相本身的。很多人会否认这一点,但它是在我们的意识层面下偷偷发生的。你对某样事物越熟悉,它就越容易深入你的潜意识,也就越难被发自你意识的尖锐质疑揭露。

熟悉事物的欺骗效果

人类如果喜欢熟悉感,为什么还会喜欢追求那些非同寻常的经历,比如在笼子里看鲨鱼和跳伞呢?在这里起作用的依然是一种人类集体层面上的熟悉感,尽管大多数人都没有做过这些事。此外,人类拥有会与熟悉感竞争的其他欲望,比如他人的注目、兴奋感、快感,甚至是尝试新奇事物的先驱者身份带来的名气。

每年都有数以百万计的人去跳伞,但有多少人愿意当第一个跳伞的人?第一次成功的跳伞发生在1797年,尝试者是一个勇敢的人。

跳伞的风险是一个可以证明我个人无法区分熟悉感和真相的很好的例子。美国人每年会尝试330万次跳伞,而其中大约有20人死亡。看到这个数据,再想想我自己的运气,我在面对跳伞时会非常犹豫。然而,其实我每天在生活中不经意地冒的险都会比跳伞的风险大。

我从来没有跳过伞,但我在过去20年里开过无数次车。然而,据统计,跳伞的危险性要比开车小得多。 在汽车以12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的时候,一个错误的动作就可能导致乘客当场死亡。即使我开得很好,一些我无法控制的因素——比如一个醉酒的司机——仍然可以杀死我。

尽管如此,但你知道,事实是,我对开车很熟悉,但对跳伞没有那么熟悉。这种情况足以让我在数据面前仍然抱有错觉。即使我已经研究过这个问题,还写过相关文章,并刚刚承认了开车比跳伞危险的事实,而且已经认识到熟悉感带来的偏见,但我仍然感觉开车比跳伞更安全。要么是我不够理智,要么就是熟悉感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此处又出现了错误的二分法!实际上二者都是正确的)。这就是熟悉感的典型特征——你就算向它抛出铁的事实,还是无法撼动它!

仅仅熟悉感这一个因素就能让开车看起来比很多行为都安全,而实际上那些行为都比开车安全。当你在高速公路上以130千米/小时的速度行驶时,你会反复思考自己身处一个危险的、高速行驶的、每天都会造成很多人意外身亡的死亡机器里的事实吗?我想说,这是真相。但是拜熟悉感所赐,我们告诉自己的故事可能并不是真相。

我不是说我们相信的一切都是谎言。我只是想说,比起其他事物,熟悉的事物在我们无法触及的深层次上对我们有更大的影响,甚至扭曲了我们每个人对真相和现实的认知。

只要这些熟悉的行为不是100%令人厌恶的,它们对大脑来说就是终极的回报。不然为什么很多人会留在不愉快的环境中继续有害的模式呢?比起未知的(可能更糟糕,也可能更美好)的生活,他们更喜欢熟悉的糟糕生活。

人们经常被困在不健康也令自己不满意的关系中。这种现象就像路边的土一样随处可见。当下的情况可能很糟糕,但它是已知的。这种已知的熟悉感压倒了不满足带来的痛苦,而这种痛苦本可以推动人们去寻求改变。

在前文中,我用看完糟糕的电影和吸毒过量为例说明了什么是短期动量。像短期动量一样,关于熟悉感的反面例子(说谎成性、维持有害的关系、心不在焉地开车等)是体现长期动量力量的最令人惊讶的例子。熟悉感可以迫使我们长年处于令人痛苦的糟糕状态中。这一点多么令人不可思议,更不用说有多令人悲哀了。

如果你不能理解人为什么会被困在某种消极的生活状态中,请思考一下我在前面讲过的一切。他们很可能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却陷入了他们不知道如何(或因为太害怕而不敢)逃离的负向动量的风暴。我保证我写这本书不是为了打击你。我需要用这些例子来告诉你,动量的力量比集齐了无限宝石的灭霸更强大。

有句话听起来可能很奇怪,但我不得不说:我们给予了人们的生活状态过多的指责和赞美。一般来说,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生活,是这样吧?但是,如果我们竭尽全力,却采用了糟糕的策略,导致我们没有机会成功呢?如果我们是在一个只会给我们消极影响的环境中竭尽全力的,完全不知道我们其实应该离开这个环境,但又不具备离开的条件呢?在这两种情况下,我们都会陷入麻烦,而且不是因为我们不努力。

我们都会认为,继承财富的人比赚取财富的人更幸运,但那些出生在其他限定条件下的人呢?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Gladwell)在《异类》( Outliers )一书中谈到了这个问题。他注意到,有很多冰球运动员出生于1月至3月间,而很多软件业大亨都是在1955年左右出生的。而这些只是最明显和典型的例子。有些人不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而是生来就拥有一个金盘子,上面摆放着各种各样带给他们正向环境动量的金色餐具。

人们急于对自己和他人做出判断,而不会先考虑那些不属于个人特质但更有影响力的因素。如果你不了解动量的力量以及控制它的方法,并做了几个糟糕的选择,动量可以让你的整个生活脱离正轨,导致你做出更糟糕的选择。甚至在正向动量过多时——比如中了彩票大奖——如果你不知道如何掌控它,它同样会毁掉你的生活(回想一下拔河比赛中原本领先的一队被另一队“抽走地毯”的情景)。

有些人在面对让自己做出最糟糕选择的动量时,无法意识到这些动量一开始是由哪些选择或者环境因素造成的,而只会把那些糟糕的选择看作故事的起点。“他抢劫了一家银行”“她在考试中作弊”“他酒驾”这些事情都不是随机发生的,而是在错误的方向上混乱叠加的一系列选择造成的不幸结果。这的确很不公平,但正如我在本书开头说的那样,动量从来都不是公平的。它可以毫不讲理地成就你,也可以毁掉你。你需要尊重它。

熟悉感也能创造更好的生活

让我们回到轻松愉快一些的模式上。我在写作中最感兴趣的部分是分享解决方案,而熟悉感会让我们找到一个非常好的方案。

考虑一下这个问题:如果你愿意,你可以轻松地训练自己在每次进入卫生间时拍一下墙。事实上,我敢打赌,世界上至少有一个人已经这样做了。这件事是不是蠢得很有趣?这种行为不会给做这件事的人带来真正的好处,而且毫无意义。但如果你在很长时间内坚持这样做,你就会倾向一直这样做,因为这是你最熟悉的进入卫生间的方式。

我们都有许多仅仅出于熟悉感和习惯而重复的行为方式。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走路时总会绕开人行道上的裂缝?关于这一点,我要怪的是在我小学时告诉我“你踩到裂缝,你妈妈的背就会受伤”的那个人。我,一个胡子都开始发白的成年男人,有时依然会为了我妈妈而绕开人行道上的裂缝。我并不是因为迷信,只是因为熟悉感才这样做的。

为让行动创造长期动量的力量具象化,请想象一下某人每天都在拍卫生间的墙或绕开人行道上的裂缝。如果你能训练自己拍墙和绕开裂缝,你就能训练自己把几乎任何事养成习惯。我们会重复令我们痛苦的模式,或许是我们对熟悉感缺乏抵抗力的更有力的证明,但这也令人感到很沮丧,所以我们还是用拍墙的动作为例吧。

熟悉感(之后可能变成习惯)是一个行动最重要的长期动量。当你采取一个行动,哪怕只有一次,你也会获得少量的熟悉感,认识到触发它的因素和从你的角度看它带来的回报(如果有的话)。这种接触对大脑的长期偏好至关重要,哪怕你一开始觉得这种经历有些乏味,或者根本不会带来回报。

我认为区分熟悉感和习惯很重要,因为熟悉感一般先于习惯产生。甚至在我们第一次做一件事之前,通过外部资源(视频、指导训练、相关故事等)获得的熟悉感都可以提高我们做出尝试的舒适程度和意愿。

人们总是以为,只有将习惯与外部回报结合后自己才能坚持做某件事。其实不一定。回报的确有助于强化行为,但熟悉感本身就可以推动习惯的形成,因为大脑认为熟悉感是很有吸引力的,或者说,熟悉感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我并不是说习惯的影响力不够大。如果习惯的影响力不大,我写的其他书就没有必要存在了。习惯是熟悉感的延伸,是发展成熟、形式完备的熟悉感。习惯的力量始于熟悉感,这就是为什么我认为有必要强调熟悉感的作用。当你想改变你的行为时,你必须尽你所能频繁尝试新的生活方式,获得对它的熟悉感。

虽然关于动量前两条原理消极作用的例子彰显了负向动量足以摧毁我们的强大力量,但我们同样可以创造强大的正向动量。下一条原理揭示了一种“虚假”的动量。不幸的是,很多人都将它看作真的动量。 JjRWL8cS/qZm5dUytQfuXK2ia4baQr7pOMomG5HFiZhWnnup0s4wbyPtfXEyCZs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