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最有可能继续做你刚才在做的事。
这是本书一切内容的出发点。这个不起眼的句子道出了动量的核心理念。
这样一个简单、显而易见的道理,却具有改变生活的力量——我已经利用这条原理改变了自己的生活,所以我毫不犹豫地得出了这个结论。这与其说是一种感觉,不如说更接近物理学中的一个大家熟知的理论。
艾萨克·牛顿提出的第一运动定律指出,任何物体都会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直到外力迫使它改变运动状态为止。
牛顿的运动定律是关于物理学的,但它同样适用于描述个人发展。
我提到牛顿的第一运动定律后,你可能会想:为什么这本书要谈动量而不是运动?二者到底有什么区别?
运动产生动量,而动量会影响随后的运动。
你可以说,无论是物理动量还是行为动量,衡量的都是物体或人朝某一特定方向运动的“势头”,需要考虑力量、方向和运动潜能。
动量与运动的区别示例:在风中飘荡的花粉和从枪口发射出的子弹都处于运动状态,但子弹的动量要大得多。
没有运动就没有动量,动量是运动带来的一种结果。我们接下来会从这个结果开始倒推,找到把我们的运动转化为动量的最佳策略。
我们总是处于运动状态。在人类行为中,即使是没有运动的状态也可以被看作一种“行为角度的运动状态”。正是这种运动产生的动量赋予了运动的意义。绕圈跑的行为是一种不会把你带到任何地方的运动(在物理学中被称为“角动量”),而冲向洗手间是有速度、意义和目的的运动(在物理学中被称为“线性动量”)。
每个人都明白,做一些积极的事情比什么都不做要好。但不是每个人都明白,我们需要优化自己的行动模式,目的是获得动量,而不是瞄准某个结果。结果是一次性的收益,而动量可以让你持续受益。
请注意,不要急于下结论或将这个问题看得过于简单。因为即使朝着正确的方向,更大的动量也不一定更好。一辆超速行驶的汽车可能会更快到达目的地,但风险是大于收益的。这就是为什么道路会限速。另外,请记住上文中子弹和花粉的例子,我们稍后会再来讨论这个问题——而且会有一次反转。
现在让我们来谈谈,动量的第一条原理对你的生活意味着什么。你最有可能继续做你刚才在做的事,那又怎么样呢?这样说吧,你是否曾经看完过一部你不喜欢的电影?如果一部电影很糟糕,但还不至于让人看得太痛苦,大多数人仍然会看完它。这种现象是不是很有意思?
你看过电影《库珀山》( Copper Mountain )吗?我看过。还不是看了一半,而是看完了全部。我一直在等待,希望它后面能变得精彩,因为它是金·凯瑞主演的。我喜欢金·凯瑞,但这部电影可能是我看过的最糟糕的电影。
负向动量会带来的最可怕的后果并不是看完一部糟糕的电影,而可能是会致死的毒品或酒精过量。毒品之所以如此危险,部分原因是我们对毒品的主要抵抗力正来自它们损害的区域(前额皮质)。
你最有可能继续做你刚才在做的事,即使这件事是看糟糕的电影或摄入有害物质。
这是动量的第一条原理,因为它是最根本的。你采取的每一个行动都会在这个行动作用的方向上产生动量。
到目前为止,我只举了负向动量的例子,你知道是为什么吗?我举负向动量的例子并不是为了好玩。相反,这些例子最能揭示动量的原始力量。大多数例子中的正向动量都被我们已经存在的欲望掩盖了——因为我们本来就想做这些事,所以我们很难看到动量起到的作用。
我们当然会看完一部精彩的电影,吃完一顿美味的家常菜,或者洗完碗。所有这些事给我们带来的好处多于伤害,因此给了我们继续做的动力。正是那些我们会在短期内持续做的纯负面的事情,才能显示出动量可以有多大的影响。
如果要在“好”和“坏”之间做出选择,我们总是会选择“好”——除非我们已经站在“坏”的起点上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坏下去,因为我们已经在朝这个方向发展了。
当你需要决定当下做什么的时候,有一种让你考虑行为动量原理1的方法,能帮你做出决定。为了阐述清楚这一点,我需要(简单地)介绍一下物理学中动量的定义。
物理学中的动量衡量的是让一个物体停止或减速的难度。
量=质量×速度(需要考虑方向和快慢两方面)
这是物理学上的动量。让我们把它转换为行为动量。在行为动量中,我喜欢把“质量”换成“力量”。一辆行驶中的大巴的质量就好比一种习惯的力量(二者都是一旦启动就很难停止)。已经成为习惯的行为在你的思想和自然偏好中也是有“质量”的。
习惯是大脑中的神经通路,会像铁轨一样运作。当大脑遇到一种它已经形成反应习惯的情况时,相关的神经通路就会启动。之后,大脑通常会开启自动驾驶模式。不过,通过一些策略或努力,你可以从默认的轨道(习惯)上转向。不然,你就会在这条可预测的道路上走下去。众所周知,习惯是人类行为的动力来源。
如果你能理解这种从质量到力量的迁移,那么我们就能总结出行为动量的三个主要因素:力量、方向和速度。其中一个因素的重要性远远超过了其他因素,但我打赌你猜不到是哪个。
关于行为动量,你认为其中哪一个因素对产生和维持正向动量来说是最重要的?花些时间思考一下。
行为的力量
行为的方向
行为的速度
有答案了吗?如果无法判断,可以猜一猜。无论你的选择是什么,这都会非常有趣。
……
……
……
正确的答案是 ——
——B.行为的方向!大多数人的选择可能是A。我已经写过4本探讨习惯的书。习惯是一种力量,我在前文中刚刚写过这个问题。但对于行为动量,这些因素的重要性有明确的顺序,而方向绝对要排在首位。这个顺序决定了我们关注重点的顺序。方向必须永远在首位。
方向
力量
速度
至于方向为什么是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当方向正确时,再微弱、缓慢的动量最终也会带来显著的好处。 (想一想龟兔赛跑的故事)考虑一下这一点:力量和速度只有用在正确的方向上才有好处。它们的作用如何,100%由方向这个因素决定,在物理世界和人类生活中都是如此。如果方向错误,我想我们可以达成共识:力量和速度都会造成损害。
“你最有可能继续做你刚才在做的事”这句话本质上就是在肯定方向的作用。如果你正在朝西走,你接下来最有可能去哪个方向?当然是西边。我并没有提到你运动的力量或速度,但我们仍然知道答案是“西边”,因为原理1说明了这一点。
如果你刚刚迈出的一步是向西的,你接下来就最有可能朝这个方向走。
方向最重要的第二个原因是什么? 习惯为我们的行为打下基础的重要力量,始于它让我们不断选择同一个方向的能力(通常是以每天一次为频率)。 久而久之,这种习惯(力量)就形成了。因此,这再一次说明,即使是像习惯这样重要和强大的东西,也需要先确定方向。
提示:始终先关注自己行动的方向,进入运动状态后再去考虑力量和速度。
颠覆我生活的一个最重要的时刻始于一次方向上的改变。2012年12月29日,我没有动力去锻炼,于是像开玩笑一样做了一个俯卧撑。然而,正是这个不起眼的俯卧撑改变了我行动的方向,使其从“久坐”变为“运动”,也塑造了今天不一样的我。
那天,在做完一个俯卧撑后,我逐渐获得了更多动量,最终完成了30分钟的锻炼。我本来没有动力,也不具备强迫自己锻炼的意志力,动量(严格地说是原理1)凭一己之力让我实现了一个看似不可能实现的重大成果。在那次经历之后,我决心每天做一个(或更多)俯卧撑,并在一年后将这一策略写进了《微习惯》( Mini Habits )一书中。
正如原理1表明的,在做完一个俯卧撑之后,我往往会做更多俯卧撑(或其他运动)。关键是,将一个俯卧撑变成更多锻炼行为的功臣,没有一次是我的习惯,而都是短期动量——永远是动量。每当你踏上一个新方向,你就会立即产生一种短期动量。不要低估这种动量的作用。
每天做一个俯卧撑体现了我所说的“微习惯”——每天朝一个特定方向努力。大多数任意、预设的目标会忽视方向这个因素,因为这种目标只接受满足特定质或量要求的方向(即要么全部完成,要么干脆不做)。
人们会说:“我打算每天锻炼一小时。”这标志着一个方向——我们的所有目标都如此——但是,他们在没有达到这个终极目标时的选择揭示了他们最看重的是什么。他们不会锻炼39分钟,也不会锻炼23分钟。只要无法完成锻炼一小时的目标,他们就干脆什么也不做了。 他们不会创造哪怕少许正向动量,而是会接受负向动量,失去目标,或在更糟糕的情况下养成坏习惯 。
你可能会想:“等等,这两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你为什么就不能走上正确的方向,不是只做一个俯卧撑,而是再多做一些运动呢?”
这个问题意味着我们习惯应用一种错误的二分法:只做一个俯卧撑等同于你根本没有意愿做俯卧撑。
做一个俯卧撑是否会提高你做更多俯卧撑或其他运动的可能?实际上,任何数量的俯卧撑,即使是一个,都能提高你做更多俯卧撑的可能。这就彻底推翻了上文中的二分法。
这实际上是因为方向和力量、速度并不是互相排斥的(也就是说,你可以兼顾这些方面),所以首先关注方向总是对的。方向优先的思维模式永远不会妨碍你获得力量和速度,反而会促进你获得它们。
虽然我们的社会文化整体上崇尚宏大的目标,但有理性的人都明白,把方向置于优先位置是不会错的。你会不会在公路前方出现一头羊驼的情况下猛踩油门?(如果你会,你为什么不希望开车时遇到羊驼?)在考虑力量和速度之前,先明确正确的方向。否则,你会毁了你的车,以及一头可爱羊驼的一生。
动量的原理1告诉我们,想获得短期动量,要先确定方向。我们下一步最有可能做的事就是我们刚刚在做的事,而这种涟漪效应并不会就此结束。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是长期动量,而它发生在大脑的潜意识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