癸卯年腊月十二那天,欣闻父亲的书稿《真品有味》基本完成了。父亲喊我为他写“序言”。我很惊讶,我以为,作序之人应该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或是某专业领域的大师。父亲却说,希望书稿的序言出自两个对他来说很重要的人,一位是他工作中最敬重的人,还有一人就是我。父亲的语气如此坚定,我也只能遵命而行了。
那一天,台州下了一场十年未见的大雪。漫天雪花在城市上空飞舞,我看见青年人奔走相告,雪地里撒欢、堆雪人;中老年人则多安之若素,沏上一壶香茗在屋内聊天;窗外的浪漫气息与室内的家常闲话相得益彰。都说美的情态各异,却并不影响美在人心灵的投射。南方人对雪的执着,一如我父亲对于收藏的酷爱,似是一种对珍贵之美的深入骨髓的情怀。
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我想,父亲的生活美学大概源于对“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而心意自得”的理想追求。平日里除了工作,他还喜欢种植些花卉盆景,让藤蔓自由而灵动地攀爬;他喜爱爬山,就地取材的一根木棍是山路中最好的“伴侣”;他热爱书法,晨起暮落、茶余饭后皆是徜徉文房的时刻。十多年前,他迷上骑行,每天晨曦初露,便迎着第一缕阳光踏上骑行的路程;30 公里来回的里程对于一位骑行者来说并不算多,但令我惊奇的是父亲十多年来的坚持与执着,春夏秋冬,风雨无阻。这种意志和毅力恰恰是我所缺少的,也是我打心眼里最敬佩他的地方。我虽从未追问其这突如其来的爱好,但试想这骑行路上所捕获的疾风骤雨、烈日碧空、萍水相逢,无不在证明着他追寻乘物游心、天人合一的实践。
父亲退休了,有大量的独处时间与满墙满柜的藏品对话,在品鉴器物形制、画工、纹饰的美学内涵中,在把玩、擦拭、养护古玩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着古人创作所带来的震动。我偶有关注到一把清制的竹雕诗文戒尺,父亲平日里常把玩于手头,尺身两面刻有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全文。这把戒尺的主人乃是清代书画家、道光十四年漕运总督朱为弼,人称“嘉禾八子”。林则徐曾评价其“清操自守、刚正不阿”。当我抚摸这把触感温润、文字俊逸的戒尺,眼前便浮现出 200 年前那位江浙先贤用之以鞭策莘莘学子严守规矩、埋头苦读的情景。我想,这戒尺之所以得后世珍藏,不只是因为其流传有序的实证和深厚的美学内涵,更是因为它曾经的主人具有自律、勤慎、旷达的高尚品格。每见父亲在灯下细细赏玩这些雅器,我仿佛看到了古代的匠师们穿越时空在与父亲对话。
书中藏品共录 200 多件,有瓷器、字画、文玩杂件等。这些藏品,正如父亲所言:“路份不高,非高货,更非国宝。”但我心里清楚,这些“宝贝”是他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伙伴,他们彼此陪伴,在相互成长中保持着心灵与情感的寄托。我想,倘若他骨子里没有那份文化情结,怎么可能始终怀着一颗纯真、执着的心,去专注并挖掘藏品背后的东西;于收藏、品读和研究中,默默践行着对民俗文化的尊重、爱惜和传承;在品、鉴、藏之间保持一种乐观、精致的生活状态?也许,这就是收藏的最高境界吧。
我很感恩成长于一个充满文化艺术气息的家庭环境里,不仅仅是被这些美的物什所环绕,更源自于祖辈、父辈持续灌注于我的精神力量,即生存当“道法自然”,生活当“以和为贵”,立人当“气韵生动”。这也正是我常从父亲的论文和挥写的笔墨中感受到的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真品有味》全书约 20 万字,赏瓷、读画、品文玩,是一本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的古玩科普读物。作者结合藏品特征,一图一析,用心、用情将每一件藏品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呈现给大家,让读者在欣赏藏品的同时,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这是一本融知识性、可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好书。我相信,对于喜欢古玩艺术品的同道,或是对中国传统艺术有兴趣的同仁,都会有所帮助和启发。
以上所言就当作一个小序吧。
女儿钱冰洁
2024 年 2 月于台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