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二、研究和写作方法

用于《蔗糖史》的研究方法,体现着季先生一向坚持的学术理念,即广集材料,严格考证,无征不信,言必有据,最后让事实说话,“于考据中见义理”。季先生为写《蔗糖史》而选来使用的,除一切近人的有关论著外,还有中国古代的正史、杂史、辞书、类书、科技书、农书、炼糖专著、本草和医书,包括僧传及音义在内的佛典、敦煌卷子、诗文集、方志、笔记、报纸、中外游记、地理著作、私人日记、各种杂著、外国药典、古代语文(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以及英、德等西文文献。就类别说,几乎无所不包;就数量说,尽管不是每一类,但其中大多数又都是汗牛充栋。阅读量之大是我们难以想象的。古今典籍中凡他认为可资利用的,务必千方百计找来读过,穷搜极讨,而后心安。至于方式,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用“最原始、最笨拙,但又非此不可的办法:把想查阅的书,不管多厚多重,一页一页地,一行一行地搜索”。他查阅过的图书,总计不下几十万页。然而,尽管季先生在选择访求对象上不乏判断能力,但是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却非易事。即如历代笔记,数不胜数,而内容排列又毫无规律,就中爬罗剔抉,“简直像是大海捞针,苦不堪言”。一部书翻检过后所获甚少或者了无所获,是完全可能的。这是一个漫长而又充满艰辛的踏勘过程,甚至还是一个跌宕起伏的情感历程。我们可以想象他既会有碧落黄泉,遍寻无着的深刻苦恼,也会有“片言苟会心,掩卷忽而笑”的由衷快乐。然而其中真正的甘苦,还是如季先生自己多次说过的,诚不足与外人道。正因为古今中外,搜采宏富,所以《蔗糖史》内集中了我们从不知道的有关甘蔗和食糖的种种知识,诸如甘蔗的种类、名称、产地、种植技术及其传播,糖的名称及其演变,糖的典故传说,糖的食用和药用,糖的产地分布和贩运,特别是糖的生产发展历史和制造工艺的传播,兼及国外的若干情况如印度的多种糖类和名称等,令人大开眼界。书中提到的甘蔗种类和异名之多,远过于《古今图书集成》,其引据的繁博,由此可见。

应该说明的是,季先生在《蔗糖史》中使用的材料,大部分来自中国古代文献。这有两个原因。第一,季先生撰写糖史的主要目的,是写一部以中国为中心的文化交流史;第二,世界上已有的一德一英两部糖史,由于汉文资料的支持很少,无不存在固有缺欠,而对于糖史研究来说,汉文资料无论在量上,还是在质上,都远胜于其他文字的资料,需要特别重视。

在具体的写法上,本书所有的章节都大体遵行资料先行,阐释、分析、归纳、结论在后的次序安排。资料部分除个别地方转述他人成果外,主要由季先生大量阅读后所得的文献摘录构成,分别罗列,各从其类;间有按语和议论插入,那是作者即时的感受或观点,需要马上提醒读者注意的。由于事实往往已经存在于广征博引的材料之中,所以结论常常简短扼要,只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典据翔实周备,是季先生讨论问题的特点,因此,最后结论的得出,常能给人以水到渠成的印象。

为使读者对于季先生的研究工作能有具体的了解,我想举个实例,围绕它做一番切近的观察,看个究竟。这里我们拿他最重视的题目之一——白糖研究来做标本,看看他对于其中涉及的中印文化交流问题是怎样论述的。在这个例子中,他首先为我们罗列了印度古代医籍 (公元4世纪以前)中五种纯度不等的糖的梵名,其中最为精良的 已较洁白。到16世纪,另一部医书 出现了,书中多了两种糖名: 。这里 和sito(此处的o原应为a,但后面同它遇合的字首字母是u,故a、u相合,变成了o)都是“白”的意思。又据印度学者Rai Bahadur的说法, 在孟加拉又称 。cīnī的意思是“中国的”。至于中国,季先生遍搜自唐至清的有关古籍,不但得出白糖最迟到明季已能生产的结论,并从《闽书南产志》《物理小识》《竹屿山房杂部》《天工开物》《广阳杂记》《兴化府志》等书中钩求而得黄泥水淋脱色法,证明此法系由中国所发明。这一重要发明为明代以前已能大规模制造白糖提供了技术依据。至此,再返观恰值明中后期(16世纪)成书的 提到白糖,以及孟加拉白糖名称中有cīnī的事实,则白糖及其制法早在此前已经从中国传入印度这一论断便获得了完满的证明。季先生怎样做学问,这个例子使我们得见一斑。 2h6k4QCoAegTxFQWWq/f4qeq2Owj6ylovo4h381Wsk7O+3WyDXE08swwUW6k28a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