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沙糖制造

从我上面所引用的资料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甘蔗餳和蔗糖制造的方法,不外两种:一种是曝,一种是熬或者煎,而以后者为主。在太阳中晒或者在锅里熬,目的都是把蔗浆加热,使之凝固,并排除杂质。排除杂质,只有熬才能做到。排除杂质以后,才能造出比较纯净的糖。

“甘蔗餳”见于上面第二章(二)“餳餹”一节中引用的《三国·吴志·孙亮传》。上面第二章(三)引用了《南中八郡志》:“笮取汁,曝数时,成飴,入口消释。彼人谓之石蜜。”“甘蔗餳”恐怕就是这种曝晒成的“石蜜”,还没有成为固体。上面第三章引《凉州异物志》:“实乃甘蔗汁煎而曝之,则凝如石而体甚轻,故谓之石蜜也。”这是又一种“石蜜”,是煎与曝双管齐下造成的。

到了唐代,中国早已有了熬制沙糖的技术。可能是因为感到其中还有不足之处,所以唐太宗才“遣使取熬糖法”。取来后,“诏扬州上诸蔗”,按照印度办法(如其剂)拃沈。大概经过了改进,“色味愈西域远甚”。

熬制的方法是什么呢?中国正史和僧传中都没有记载。幸而在敦煌石室里保存了一张有关甘蔗和石蜜(煞割令)的残卷。虽极简短,但颇具体,是十分难得的好材料。我猜想,唐太宗派人到印度去学习的熬糖法,可能就是这个样子。

我在这里想介绍一下一个西方学者关于熬糖的意见。Noel Deerr的《糖史》在上面已多次引用。在本书第28章,专门讲炼糖(refining)。英文“熬糖”“炼糖”是refine。Deerr的解释是,此字有两个意思,二者有关联,但又有区别。第一个意思,前缀re-表示“加强的行动”(intensive action)。第二个意思表示“重复的行动”(repetition)。Deerr举了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马可波罗使用的一个词儿offinar,意思是,在一次加强的行动中炼制出比较纯净的沙糖。第二个例子是Sala使用的一个词儿reafinatio,意思是,把生糖再熔化,在多次性的行动中提炼出比较纯净的沙糖。按照Deerr的意见,中国敦煌残卷中的制法,好像是一次性的,用甘蔗汁直接炼糖,不经过生糖这个阶段。

至于这种熬糖法开始使用的日期,Deerr认为,目前还难以确定。不过,他举了一本书,叫作 Bower Manuscript 。这些manuscripts(残卷)是在中国新疆出土的,写成的时间约在公元375年左右。其中有一些与糖有关的名词儿:sito sarkara(白糖),sitosarkara pala(成块的白糖)和sito sarkara churna(成粉末的白糖)。Deerr说,这表明,那时已经有了一些熬糖的知识。这个熬制过程可能同今在恒河流域僻远地区的那些叫作khandsarries的糖厂中的熬法差不多。把从乡村中收集来的gur(糖浆)装在袋子里,堆在一起,让它自然排出水分。袋上也可以压上一些东西,增加压力,把水分压出。也可以用杠子压,达到同样目的。这样产生出一种略带黄色的东西,这可能与sito sarkara相当。在一些khandsarries中,这些东西再被熔化,熬炼,产生出一种大粒的糖,可能与sito sarkara pala相当。再把这种东西压碎,就产生出sito sarkara churna。这并不是说,古代印度已经有了有组织的炼糖工业。这样的工业可能是在甘蔗于公元600年左右传入波斯以后景教徒们在Gondev Shapur开始形成的。参阅Deerr上引书,第449页。有关这方面的情况,下面有关章节还要谈到 RjUZzDlBx0C4gaEqsoE4FLpwMB5sDg1w8E7VAgcKZ4RNL9fZuINzLbKaAwDIV+X3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