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上面介绍的材料,我现在进行一些分析。首先谈甘蔗种植。关于这个题目,我想谈三个方面的问题:1.种植的历史;2.甘蔗的种类;3.地理分布。
甘蔗在世界上的原产地问题是有争论的。这个问题留待“国际编”第二章“甘蔗的原生地问题”中去讨论。这里暂且不谈。
专就“甘蔗”这个词儿而论,它不会是一个中国固有的名词,因为,第一,它的写法非常分歧[参阅上面第二章(三),下面还要谈这个问题];第二,上面引用的
54,654b明确说:“此既西国语,随作无定体也。”至于“西国”指的是哪一国,这里也暂且不谈。
中国有一种野生甘蔗,学名是Saccharum spontaneum中的Saccharum sinense, Roxb., amend., Jeswiet。拉丁文sinense,意思是“中国的”。中国既然有原生甘蔗,为什么又取一个“西国”名字?这问题我们目前还不敢说已经研究得非常清楚。
不管怎样,至迟到了周代,在南方楚国一带已经种植了甘蔗,楚辞有“柘浆”这样的字样,“柘”就是“蔗”。在北方的典籍中则没有甘蔗的记载。其后,到了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种植一直不断,而且地域越来越扩大。仅仅根据我在上面引用的材料,就有以下这些甘蔗种植地区:扬州、蜀郡(剑南道,益州)、沙州(?)、扶南、荆州、越州、交趾等等。
世界上究竟有多少种甘蔗,是一个迄今还没有完全弄清楚的问题。Jeswiet的分类法为多数学者所接受。他把甘蔗分为两大类:
(1)Saccharum spontaneum
(2)Saccharum officinarum
前者是野生的,后者一般可以说是栽培的,但其中还有问题。因此N.Deerr建议分为三类 [1] :
(1)Saccharum spontaneum
(2)Saccharum robustum
(3)Saccharum officinarum
至于小的品种,恐怕有上百上千
。我在这里就不详细谈了。
在印度,甘蔗种植有较长的历史
。在最早的文献中已有“甘蔗”这个词儿。后来在两部重要的医典中,提到了甘蔗的品种。一部是
,一部是《妙闻集》
。前者提了两个品种。第一个品种是紫色的,原文叫
,或
(
这个梵文字已见上面引用的义净《梵语千字文》等书中)。这个品种亦名vamsaka。第二个品种是白色的,梵文叫作paundra或paundraka。
在比较晚一点的
中,甘蔗品种增加到十二个之多:paundraka,bhiruka,vamsaka,sataporaka,kantara,tapasa,kastha,suchi-patraka,naipala,dīrgha-patraka,nilapatraka,kosakara。其中paun-draka和vamsaka已见
中。品种这样多,这就表明,在从Caraka到Suśruta这一段期间,印度人对甘蔗的观察和研究更细致了。从这些梵文原名中可以看出,有的名指蔗叶的长短,有的名指甘蔗的出产地
。
上面引用的敦煌残卷,写的地方虽然是在中国,然而讲的却是印度,卷子一开头就说:“西天五印度出三般甘
。”品种数目多于Caraka,而少于Suśruta。
至于中国唐代的情况,唐孟诜说:
蔗有赤色者,名崑
蔗,白色者名荻蔗、竹蔗,以蜀及岭南者为胜。江东虽有而劣于蜀产。会稽所作乳糖,殆胜于蜀。
羡林按:孟诜是《食疗本草》的作者。《食疗本草》原书已佚,敦煌石室所保留的残卷中,没有上面这一段话。它见于《本草纲目》及《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一一三卷,甘蔗部。有意思的是,这里同敦煌残卷一样,也讲了三个甘蔗品种,并明确说明:品种的区分在于颜色,一赤一白。这同上面谈到的印度品种是一样的。
上录资料中,这方面的信息很少。苏敬的《新修本草》中讲到沙糖说:“蜀地、西戎、江东并有之。”甘蔗种植地区,在中国国内,不外蜀地和江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