飴、
、餳、餹等四个字的确切含义,第一章已经作了界定,目的是给人一个全方面的概念。在现在这一段里,我想按照历史顺序,讲一讲这几个名词出现的情况,目的是给人一个历史概念。从时间顺序上来讲,先秦时代出现的只有一个“飴”字,“餹”字最晚出。根据我在第一章中的意见,这四个名词实际上只代表两种东西:飴和
同读为yi,指软一点、湿一点、稀一点的用糯米或小麦、大麦制成的甜东西。餳和餹同读为tang,指稠一点、硬一点的
[3]
。除了这四个字以外,我在第一章里还谈到“馓”“
”等字,含义已阐述过,今后就不再谈了。
下面按照顺序谈这四个字。
我想先条列引文,然后再加以分析,从中得出可能得到的一些结论。引文不求完备无遗,那是很难做到的,重要的决不会遗漏。上面已经引过的,除了极其重要的非引不行的以外,不再重复 [4] 。
《诗·大雅》 参阅上面页3。
春秋时代(公元前770—前476年) 青铜器“居
”上有
字
。
《礼记·内则》 参阅上面页3。
《山海经·南山经》:
又东三百七里曰仑者之山。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䨼。有木焉。其状如谷而赤理。其汁如漆,其味如飴,食者不饥,可以释劳。其名曰白䓘,可以血玉。
《吕氏春秋·审时》:
得时之黍,芒茎而徼下,穗芒以长,抟米而薄糠,舂之易,而食之不噮而香,如此者不飴。
史游《急就篇》:
馓 生侃反 、飴、餳。
《方言》:
餳,谓之
。飴,谓之䬵。
,谓之䭉。餳,谓之餹。凡飴谓之餳
[5]
,自关而东,陈楚宋卫之通语也。
注:
,即干飴也。䭉,以豆屑杂餳也。餹,江东皆言餹。
《释名》卷四《释饮食》第十三:
餳,洋也。煮米消烂,洋洋然也。
飴,小弱于餳,形怡怡然也。
哺,
也。如餳而浊可
也。
《说文》上面第一章已讲过,请参阅。
《淮南子·说林训》第十七:
柳下惠见飴曰:“可以养老。”盗跖见飴曰:“可以黏牡。”见物同而用之异。
注:牡,门户籥牡也。
张衡《七辩》:
沙餳石蜜,远国贡储。
崔寔《四民月令》:
十月洗水冻作煮(京)
,煮暴飴。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引。“水”《集成》作“冰”。
卢谌《祭法》:
冬祠用荆
。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引。“
”《集成》作“餳”。
《后汉书·后纪》:
明德马皇后报章帝曰:“吾但当含飴弄孙,不能复关政矣。”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引。
《晋书·石崇传》:
(崇)与贵戚王恺、羊琇之徒以奢靡相尚。恺以
澳釜,崇以蜡代薪。
《世说新语·汰侈》第三十:
王君夫以
糒澳釜。石季伦用蜡烛作炊。君夫作紫丝巾步障碧绫裹四十里。石崇作锦步障五十里以敌之。石以椒为泥。王以赤石脂泥壁。
羡林按:“
”即“飴”字。《说文》无“
”字。
《幽明录》:
王允祖安国张显等,以太元中乘船,见仙人赐糖飴三饼,大如比轮钱厚二分。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引。
关于“飴”字的引文就引这样多。有一个小问题想在这里说明一下。李治寰上引书,第40页说:“糖:《说文解字》谓:‘糖 飴也。’”我在前面已经谈过这个问题,在这里再交代一句。“糖”字并不见于《说文》,只见于“新附”。
把上面的引文归纳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只有“飴”字见于先秦典籍,后来“飴”“
”混用,见于多种汉至南北朝典籍中。制造“飴”的原料是大米和麦,尚无用甘蔗者。至于“飴”的价值,大概是非常高的,否则南北朝时期的石崇和王恺斗富炫侈,决不会用
(飴)的。
我仍然先条列引文:
《方言》 上面已引过。
《释名》 上面已引过。
《说文》 上面已讨论过。
崔寔《四民月令》上面已引过。值得注意的是:《太平御览》作“
”,《古今图书集成》作“餳”。
《盐铁论》:
洗爵以盛水,升降而进餳,礼虽备,然非其实也。
卢谌《祭法》:
冬祠用荆
。
《太平御览》《古今图书集成》引。
值得注意的是:前者引作“
”,后者引作“餳”。
《三国志·吴志·孙亮传》注《江表传》:
亮使黄门以银碗并盖,就中藏吏取交州所献甘蔗餳。黄门先恨藏吏,以鼠矢投餳中,启言:藏吏不谨。亮呼吏持餳器入。问曰:“此器既盖之,且有掩覆,无缘有此。黄门将有恨于汝邪?”吏叩头曰:“尝从某求宫中莞席。宫席有数,不敢与。”亮曰:“必是此也。”复问黄门,具首伏。即于目前加髠鞭,斥付外署。
《古今图书集成》引。
贾思勰《齐民要术》卷九,“餳
”第八十九:
这里主要讲的是“餳”的制作方法。有“煮白餳法”“黑餳法”“琥珀餳法”“煮
法”“食经作飴法”“食次曰白茧糖法”“黄茧糖”等。值得注意的是:《齐民要术》似乎把“飴”与“餳”混为一谈,不加区分。第二,餳是用大麦、小麦制成的。“煮白餳法”中说:“用白牙散糵佳,其成饼者则不中用。”“黑餳法”中说:“用青牙成饼糵。”详细制作过程,请参阅李治寰书第42—43页。
《宋书·颜竣传》:
竣为丹阳尹,加散骑常侍。时岁旱,民饥。竣上言,禁餳一月,息米近万斛。
《古今图书集成》引。这里明确说明,餳是米作的。
《王大令集》:
餳大佳。柳下惠言餳可常饵,亦觉有益耳。
《古今图书集成》引。
把上面引文归纳一下,我觉得,有几点值得注意。第一,“餳”“
”二字经常混淆,上面举的只是两个例子,类似的情形还多得很。第二,“餹”字只见于《方言》。实际上,“餹”“餳”二字,实即一字,都代表的tang音。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壮部第十八”说:“餳,从食,昜声。字亦作‘餹’,作‘糖’。”说“作糖”,是不知道“糖”字晚出。第三,把“餳”与“
”“飴”混淆起来,是没有分清二者的区别。我在上面几次谈到,yi音代表的是软的东西,tang音代表的是较硬一点、较干一点的飴。第四,《江表传》中使用了“甘蔗餳”三字。这非常值得重视。自周秦起,制作“飴”或“餳”用的原料都是米或麦。这里第一次见到用甘蔗作的餳,时间是三国时代(220—280年)。这个问题下面还要谈到。《江表传》用的是“餳”字,按照我上面的说法,是比较硬的,比较干的。但是,从《江表传》的上下文来看,“餳”要用银碗来盛,而且里面还能搀上老鼠矢,足见它还没有凝结成块,仍然是比较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