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对人类进化史的探索仍在不断进行,征途尚漫长,对于这段历史的演进方式,人类学家们还未达成共识。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猩猩和长臂猿,似乎是我们如今在这个星球上关系最密切的近亲。人们通常认为,这四者中黑猩猩最接近人类。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艾伦·威尔逊(Allan Wilson)和玛丽-克莱尔·金(Marie-Claire King)比较了人类与黑猩猩体内的基因,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仅有1%,剩下99%的基因均一致无二。在区分自己与其他种族方面,黑猩猩显露出的智商高于一般水准;同样地,科学家曾设计了一个实验,测试各种类人猿从镜子中认出自己所需要的时间,结果显示,黑猩猩的辨认速度最快,其次是猩猩,大猩猩则排在第三位,它们几乎没能成功通过测试。
人类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能够完成真正计数过程的物种。换言之,人类能够通过木棍计数法或数词计数法准确判断一个集合的基数。因此,计数起源的时间必然晚于物种进化路线分岔为人类和类人猿的节点;另外,计数比书写语言早出现,而书写语言初次显露身影大约是在5 000年前的中东地区,所以,人类计数行为的起始时间段应当划定在物种进化出现人类支线的时间节点到公元前3000年之间。正如我们将看到的,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时间跨度。
艾伦·威尔逊和文森特·萨里奇(Vincent Sarich,同样供职于伯克利)对类人猿与人类蛋白质之间的异同展开了深入研究,试图据此确定该进 化分岔发生的时间1 ,他们得出的结论现已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类人猿与人类的进化区分发生在500万年前到600万年前之间。自那时起,人类的大脑容量就是黑猩猩的3倍之多,神经元的数量也增至它的2倍。因此,人类与类人猿的主要区别在于大脑容量的大小,特别是大脑新皮层的大小。而如先前所述,大脑新皮层正是理解计数的关键所在。
进化路线上,紧接在我们与类人猿共同祖先之后的又是谁呢?迄今,已有许多外观既像类人猿乍看之下又仿似人类的动物化石碎片被挖掘出土,然而,由于化石的发掘数量太过庞大,我们尚且无力一一考证追溯它们的起源。好在,人类学家已根据它们各自不同的特征,将它们分为若干组别,从而揭示了动物智能逐步稳定向现代人类智能进化的过程。所有这些既似类人猿、又似现代人类的动物,都统称为原始人类。
最古老的原始人类是非洲的南方古猿。目前挖掘出土的南方古猿化石距今400万年至150万年。由此可见,我们的这群祖先在这个星球上持续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长达250万年。要是我们现代人类的子嗣也能绵延如此长久,那也称得上是无上荣光了!
南方古猿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将南方古猿与现代类人猿及猴子明显区分开来的最基本特征是,南方古猿具有直立行走能力,这是它们向人类稳步转变的第一个里程碑。它们很矮小,身高不到5英尺(约1.5米),体重不足90磅(约40.8千克),大部分会与家庭和当地部分群体分享食物。彼时,核心家庭
结构已初显端倪,部分家庭按照性别进行劳动分工。尽管如此,它们的大脑容量并未显著扩展,平均只有450立方厘米,仍保持在与类人猿大致相仿的水平。黑猩猩的大脑容量为400立方厘米,大猩猩的则为500立方厘米。截至目前,还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南方古猿已有懂得制造工具、吃肉、使用火种、做衣服、埋葬尸体或创造象征性的艺术作品等这类晚期猿人的特征
2
,最重要的是,南方古猿的脑容量不够大,这无疑直接决定了它们尚不具备概念化“有多少”这一问题并寻找相应解决方案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判断,南方古猿不会计数。
在距今200万年至150万年前,东非大陆出现了一种新的原始人类,后人称作“能人”,意为“手巧之人”。它们之所以享有此美名,主要是因为它们会制造石器,相比南方古猿,这无疑是巨大的进步。它们的脑容量也比南方古猿大得多,平均可达750立方厘米,如此大幅度的量变足够引发质变。不过,在其他许多方面,能人与早期的南方古猿大致相仿,同样身高不足5英尺(约1.5米)、体重仅有90磅(约40.8千克)左右。对能人的牙齿研究表明,它们很有可能像南方古猿一样以果实为主要食物来源,而不像晚期猿人一般吃杂食。而且,在能人部落我们依然看不到任何用于蔽体的衣物、艺术创作或者火燃烧后的遗痕。不过,大脑容量的增大以及开始着手设计制作工具,这两点都代表着长足的进步。
是否有证据表明能人使用了某种形式的计数方法?答案依然是否定的。能人与它们的先人一样,长期聚居于非洲东部和南部,那里气候变化微小,食物供给稳定 3 ,它们采集果实作为主要食物,无须时时储备食物。同时,也没有证据表明它们居住在永久性营地。住所是否固定与财产积累息息相关。既无财产,又有稳定的食物来源,它们很可能没有计数的需求。而且,尽管能人的脑容量远大于南方古猿,但没有迹象显示它们已发展出快速的发声语言。
大约150万年前,人类的进化发生了有趣的转折—直立人出现了。直至30万年前,它们的身影才在这个星球逐渐消失。相较之前的原始人类,直立人展现出了显著的进步。它们具有以下这些特征:
·拥有比能人大得多的脑
·拥有比能人更复杂的工具
·已懂得用火
·从非洲迁移至欧洲和亚洲
·建有季节性、半永久性的住宿营地
·搭造了遮蔽所
·既吃植物也食肉类(杂食)
上述一览表清晰反映出,相比南方古猿和能人,直立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它们脑容量的增长具有本质性意义。直立人在其存在的120万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它们的文化可被细致划分为两个阶段:早期直立人时期和晚期直立人时期。能人的平均脑容量为750立方厘米,早期直立人的平均脑容量增至900立方厘米(如图3所示),至晚期直立人脑容量最后已增大到接近现代人的水平:晚期直立人的平均脑容量为1 100立方厘米,现代人为1 400立方厘米。
图3 爪哇直立猿人( Pithecanthropus erectus )的颅骨及大脑示意图,尤金·杜布瓦(Eugene Dubois)于1891年在爪哇岛上首次发现。该颅骨距今约有45万年,其脑容量已达900立方厘米(本图源引自伊利诺伊州芝加哥种族辑绘馆)
直立人制造的工具与能人时代相比已有长足改进,相当复杂,现代人类学家曾尝试仿照当时的生产能力对它们进行了复刻,而后花了数月方能熟练操作这些复制的工具。有证据表明,直立人修建了简单的遮蔽所,这项技能也是能人所不具备的。直立人在技术方面所取得的最具意义的进展是,经历了50万年的卓绝努力(从150万年到100万年前),它们最终驯化了火。在掌握了用火的同时,直立人也从气候恒定的非洲迁居到了季节性气候的欧洲和亚洲。
直立人的外貌也比它们的先人更贴近现代人。它们比能人高大,平均身高超过5英尺(约1.5米),面部更扁平,头颅更大更圆,但眉骨仍有明显隆起,前额也少许歪斜。倘若你在火车站碰到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直立人,或许你只会仔细打量几眼,然后毫不在意地擦身走过;相反,倘若你在月台碰上的是南方古猿或者能人,你可能会立即拨打电话向动物管理局报告车站有一只可能是从动物园逃出的猿猴。
直立人之所以能成功由非洲迁移到欧洲和亚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它们掌握了用火和搭建临时遮蔽所的技巧以及养成了杂食的习惯。在恶劣气候环境下,火和遮蔽所可以帮助直立人御寒过冬;当秋天过去,在蔬果难寻的日子里,杂食的直立人可以捕猎获取肉类,并于室外冷藏,以供后用。假如没有火堆取暖、住所避寒、肉食果腹,很难想象直立人能够离开气候常年温和的环境,长途迁移到非洲以外的大陆生存。
直立人计数吗?眼下尚没有证据能够证明直立人已有快速发声语言系统。因此,它们不可能掌握现代的数词计数方法—那木棍计数法呢?它们有可能懂得吗?这个问题相当棘手。的确,即便不懂语言,动物们也可以萌发数的意识。数的意识不是人类的专利,动物也可能有。大卫·E.史密斯(David E. Smith)在《数学史》一书中这样评论道:
有一个很有名的案例:一个天生聋哑的男孩通过观察自己的手指,在他人开始教他计数方法之前,就掌握了数的知识。这个例子告诉我们,无须等待口头语言发展成熟,数的概念就可自发萌芽。也因此,一些未开化的原始部落即便没有超过2的数词,也能领会“3”这个概念 4 。
没有直接物证可表明直立人懂得运用木棍计数法,也就是说,考古学家既没有在其使用的工具上发现任何用于计数的记号,也没有在其聚居营地及周边找到计数的图案。那么,有间接证据可佐证吗?首先,直立人的脑容量相对较大,特别是晚期直立人,其平均脑容量已接近现代人类脑容量的大小;其次,直立人能够制造复杂工具,为最终产出理想成品,制作流程开始前,它们必然需要将一系列动作计划妥当,而这恰是将木棍(或坚果、卵石等)映射至物体集合所涉及的大脑功能之一。
直立人挥别气候温暖恒定的故土,辗转迁移至季节性气候的欧亚大陆。为了在寒冬来临时得以生存,直立人需要提前囤积食物资源,而这极有可能是第一个激发直立人进行木棍计数的环境压力。还有其他一些问题也可能促进了计数的发展,比如,还要赶多少天路才能走到下一个可居住地?距离满月之日还有多少天(满月时它们能借着月光在夜里捕猎)?遭狼群袭击后部落中还剩余多少个猎人?
由于缺乏直接证据,我们只能大致推测,直立人或许已经会使用木棍计数。理由是,他们拥有相对大的脑容量,可以制造复杂的工具,掌握了用火的技巧,以及迁移定居的地方有气候寒冷的时节。不过,木棍计数这项技能未必是须臾之间就在所有直立人部落发展普及的,它的发展过程或许经历了许多曲折坎坷,比如,它有可能在若干个地方萌芽,但中途消亡,最后又在某些因素的促使下重新开始起步。兴许只有等到未来某天,某位幸运的考古学家偶然发现某处可提供确凿证据的直立人遗址,我们才能拨开萦绕的迷雾,清晰直面真相。那么,就待到那时我们再来细致考虑这个问题吧。
大约30万年前,直立人逐渐没落消失。在此之前,也许早在50万年前,欧洲、非洲及亚洲就已开始出现一种叫作“智人”的新原始人类 5 。与直立人相比,智人的一个主要进步是:平均脑容量增至1 400立方厘米,与现代人类已相差无几。然而,智人还不是现代人,它们是从直立人向现代人的过渡,它们尚未发展出现代人特有的浑圆饱满的颅骨、凸高的前额和扁平的脸部。
假如我们对于直立人已能用木棍计数的推测是正确的,那么智人势必也掌握了这项能力。无论如何,智人更大、更复杂的脑部结构都有助于诸如木棍计数等心智技能的发展。智人的遗骸化石不仅遍布非洲,在欧亚大陆亦有发掘出土,这说明他们必须与寒冬抗争。智人使用现代语言吗?科学家们对此看法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学界已达成共识,即智人不使用我们这类快速发声语言系统。但是,有证据表明,他们的确使用了某种原始语言,只不过这种原始语言的发音范围相当有限 6 。
现在,我们终于来到了人类进化的最后一个阶段—晚期智人(Homo sapiens sapiens),也即现代人出现了。最后的进化主要包括大脑容量以及快速清晰发音所必需的喉头和喉咙。除了制作复杂工具,他们还埋葬逝者、开展艺术创作。
现代人首次出现是在何时?对于这个问题,学界尚存在分歧。考古学家曾在距今至少3万年或3.5万年前的遗址中发掘出属于现代人种的骨化石,但是,新近的证据显示,现代人首次出现的时间仍要往前推。目前有两种争议颇大的用于断定原始人类遗址年代的新技术,考古学家运用这两种技术得出判断,认为其中几处遗址距今已有10万年的历史。倘若这一结论经受得起检验,那就证明现代人已在这个星球顽强生存了10万余年,而不仅是3.5万年。
综上所述,目前最合理的设想是,在50万年至10万年前,智人开始向现代人进化。同时,科学家推断,现代语言是在过去的10万年间开始发轫并逐步成熟起来的,它可能起源于早期部落篝火活动中围绕火堆进行的吟唱仪式,并渐渐发展成为一种重述部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手段;而数词计数大概是在10万年前我们开始使用现代语言之后的某个时期出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