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创意志”(The will to power)是尼采超人哲学的动力。尼采之前的叔本华,首倡意志哲学,他认为世界是意志的产物,这个意志乃是“求生的意志”,也就是求生的意欲。它是盲目的,无止境的,永远无法满足的,所以它常把人生卷入痛苦之中。人生充满了痛苦,唯有在艺术的沉思与禁欲的实践中才能获得暂时的逃避。尼采早年的思想深受叔本华的影响,但是由于叔本华对于生命的消极态度而终使尼采感到不满。尼采抛弃叔本华的思想,但他还保留了“意志”的概念。然而尼采立即指出叔本华误解意志的性质与作用。因为叔本华将意志贬为欲望而忽略了它是自主的要素。
意志为自主的要素,它是力量的源泉,尼采称这种意志为冲创意志。尼采所谓的冲力(power)乃是来自人类的本能。它是属于人的内部的潜能,而非外在的权力。
通常,“power”一词具有下面几个意义:
(1)物理的作用力(physical force);
(2)生命的能量,活力的强度(vital energy,vitality,vigor strength);
(3)心智的能量,道德力(mental energy, moral strength);
(4)社会的或政治的主宰力、影响力(social or political ascendancy,mastery,influence)。
英文中的power通常是指暴力或社会支配力(brute force or social domination),但是尼采用Macht,是指充满活力的或智力的能量和才能(vital or intellectual energies and ability)。
许多人误以为冲创意志便是权力意志,更由此而误会尼采倡导“强权即公理”之说(他被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奉为神明,实为莫大的曲解)。事实上,他所说的“冲创意志”只是指人类活动最基本的动力,尼采试图用这心理学上的一种最内在的冲动来说明人类的行为。
尼采早期的思想为二元的倾向——即理性与热情并重,后来却发展成这一元动力系统。我们在叙述这一观念之前,且先追寻它的演变经过:原来,尼采在他第一部著作《悲剧的诞生》中发挥了两种精神——阿波罗(Apollo)和狄奥尼索斯(Dionysus)。阿波罗代表古典希腊天才的一面:创造和谐与均衡之美的力量;狄奥尼索斯则代表一种冲创力、无穷的生命力,他沉醉狂欢,为破坏一切形式与法则的力量,反抗一切限制,作不休止的奋斗。这两者被尼采视为同等的重要。在后来的著作中,这两者的关系发生变化,他们不再企图维持均衡,狄奥尼索斯不再是不拘形式的狂乱作风,他吸收了阿波罗的精神,在面对艰难的情境中,他变成肯定生命的一个象征。狄奥尼索斯所贯注的生命是灿烂的、欢欣的、刚强的。当尼采将“冲创意志”引入他的思想时,所有二元的倾向都化归为这一基本动力的表现。
“冲创意志”是在文化上的狄奥尼索斯原理以及在自然中的生机原理(the vital principle)。它是一个心理学上的概念。离开升华作用(sublimation),便无法了解尼采这个概念。
它是一种提升力(sublimated power),它被升华而为创造力。
威廉·詹姆士曾经说过:一个天才就是此人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到十分之七八的程度,而一个平常人则只能发挥自己的潜能至十分之一二的程度。尼采的看法也是如此,个人生命价值的高低,全都有赖于他自己所能发挥的潜能之多少,全都依此而决定。
尼采所谓的超人便要不断地发挥自己的潜能,不断地自我创造,自我超越。尼采的“冲创意志”便是一种“自我创造的意志”,也是一种“自我超越的意志”(the will to self-transcendence)。
* * *
尼采处于一个各种传统加速崩溃的世界中:古老的宗教信仰、社会结构、道德标准、生活理想——一切都已崩落,或正要崩落。他努力去了解这个逆境,彻查它的根源,预见它的结果,并求建立一个未来的文化哲学。
从尼采所有的著作中,我们可以找出他的思想发展的路痕,他试图把启蒙运动带进浪漫主义运动,以糅合两者的力量。尼采借助于浪漫主义的深知睿见,也就是对于人类非理性的部分之更加基本的了解,深入发掘启蒙思潮的真质;他又以自由热情的尊敬来代替盲目的崇拜,以此来武装浪漫主义。这就是他的“冲创意志”的心理学的含义——他以此新血注入启蒙运动;这也是他的“自我超越”观念的含义——他以此新血注入浪漫主义。所以尼采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能均匀地糅合理性和热情于一身的人。
(本文原收在陈鼓应编《存在主义》,台湾商务印书馆1967年初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