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1 传统建筑业的困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 2019 年新年贺词中首次提到了“中国建造”,并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实施,中国建造已开始走向世界。改革开放 40 多年来,高速的城镇化进程以及各类大型基础设施的建设,使得我国建筑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实力明显增强。在美国《工程新闻记录》(Engineering News-Record,ENR)杂志公布的 2019年度全球最大 250 家国际承包商中,74 家中国企业上榜,中国交建、中国电建和中国建筑进入前十名;在国际权威品牌研究机构“Brand Finance”最新发布的 2020 年工程建筑品牌报告中,11 家中国企业进入TOP 50,中国建筑位列榜首;而在《财富》杂志公布的 2020年世界 500 强企业名单中,中国建筑名列第 18 位,排在世界工程建筑类企业第一位,更是成为全球唯一营业收入超千亿美元的基建公司。在建筑业规模上,我国建筑资产规模及建筑业增加值分别于 2015 年和 2016 年先后超过美国,位列全球第一,根据国家统计局 2020年GDP初步核算数据,我国建筑业增加值的绝对额为 72 996亿元,约占全国总GDP的 7.18%,实现了稳定增长,支柱产业地位愈发稳固,且在多个领域处于世界前列。

在超高建筑领域,世界高层建筑与都市人居学会(Council on Tall Building and Urban Habitat,CTBUH)发布的年度报告显示,在 2020 年竣工的全球十大摩天楼中有一半来自中国,在目前全球排名前十的最高建筑中,中国占比超过1 / 2;在桥梁工程领域,世界桥梁界中流传着“21 世纪看中国”说法,不仅数量最多,而且跨海大桥、高铁桥、斜拉桥、悬索桥等诸多世界之最均在中国;在高速铁路领域,截至 2020 年年底,我国高速铁路运营里程达 3.79 万千米,超过全球高铁总里程的2 / 3,稳居世界第一,高铁已成为展示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一张亮丽名片。其中诞生了许多代表中国建造的超级工程,如代表“量度”的三峡水利工程、代表“高度”的上海中心大厦、代表“深度”的洋山港深水码头、代表“难度”的青藏铁路和“华龙一号”核电工程等,北京大兴国际机场和港珠澳跨海大桥更是被英国《卫报》选为新的世界七大奇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我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关键时刻,中建三局仅用 10 天便建成了火神山和雷神山医院,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建造的速度。

虽然我国已成为建造大国,但与世界建造强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并且随着全球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粗放式增长、劳动力密集、质量安全问题频发、资源消耗量大等一系列传统建造方式存在的局限性正逐步暴露,阻碍工程建造领域的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全球建筑业面临的共同困境,转变传统的工程建造方式已成为大势所趋。建筑行业的主要矛盾和转型需求表现在下述方面。

1.1.1 粗放式增长与高质量发展的矛盾

粗放式增长在建筑业中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尤其在中国。科技的进步和我国的基本国情等都决定了需要推动建筑业进行转型升级,走新型建筑工业道路,不能再走大量建设、消耗和排放的传统的粗放式发展道路。然而,我国建筑业现状与高质量增长的发展理念匹配度较低以及数字化、信息化和绿色化程度较低,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首先,建筑业的劳动生产效率较低。麦肯锡研究的报告显示,在过去的 20 年里,全球建筑业的总体劳动生产效率年增长率不到 1%,显著落后于世界总体经济 2.8%的年增长率,更落后于制造业 3.6%的年增长率。从图 1.1 可以看出,全球建筑业生产率增长一直在下降,而农业、制造业等在持续上升。例如,德国和日本虽然作为全球工业效率的典范,但近年来在建筑劳动生产率方面几乎没有增长。世界经济论坛的一份报告显示,美国在过去的 50年中,建筑劳动生产率也提高甚微,其复合平均增长率(Compound Average Growth Rate,CAGR)仅为-0.4%。而在中国,虽然近年来我国建筑业按总产值计算的劳动生产率在稳步提升,但整体仍处于全球较低水平,并且在数字化进程中,与国民经济其他行业相比,建筑业仍然是劳动生产率增长速度较低的行业之一(图 1.2),主要是因为我国建筑业目前采用的建造方法仍以人工作业为主,没有满足高质量增长中减少人工、提高效率的原则。

其次,建筑业的数字化程度和盈利能力较低。2015 年麦肯锡的一项分析发现,从资产、使用和劳动力等方面来看,建筑业是全球经济中数字化程度较低的行业之一,而我国建筑业的数字化程度更排在国内所有行业的最后(图 1.3)。同时,在过去 10 年中,全球建筑业的平均市盈率为 5.8 倍,而标准普尔 500 指数为 12.4 倍,其盈利能力仅为 5%左右。而

图 1.1 全球各行业生产率增长走势

(数据来源:麦肯锡《建筑和建筑技术——蓄势待发?》)

图 1.2 我国各行业劳动生产率与数字化程度的相关性

(数据来源:麦肯锡《数字中国:推动经济发展 提升全球竞争力》)

我国建筑业近 10 年的产值利润率一直在 3.5%左右徘徊,低于国际 5%的平均水平,更远低于我国工业常年 6%左右的产值利润率,且近年来持续下跌,属于产值利润率最低的第二产业。

图 1.3 中国各行业数字化程度排名

(数据来源:麦肯锡《数字中国:推动经济发展提升全球竞争力》)

再次,我国建筑业的增长方式亟待转变。建筑业总产值是反映建筑业生产成果的综合指标,建筑业增加值则体现了所有建筑企业在建设过程中投入劳动所实现的价值。自 2010年以来,虽然建筑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始终保持在 6.6%以上,但对比建筑业总产值增速和建筑业增加值增速(图 1.4)可以发现,在 2010—2019 年的 10 年间,我国建筑业总产值增速除 2015 年外均大于建筑业增加值增速,这表明真正在建筑生产建造过程的投入所带来的价值增长较为缓慢。从长期来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将进入下滑期,建筑业不能一如既往地依赖国家投资来带动企业的粗放式增长。因此,我国建筑业的增长方式必须有所改变。

图 1.4 2010—2019 年建筑业总产值和建筑业增加值及其增速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最后,我国建筑业产品和服务水平依旧不乐观。根据世界经济论坛 2018 年发布的《2018—2018 年度全球竞争力指数报告》,我国基础设施工程质量明显低于美国。同时,随着网络媒体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房屋住宅质量问题被消费者在网上披露和曝光,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房屋漏水和渗水、外墙面脱落以及墙面开裂等质量通病,有的甚至出现了地基不均匀沉降、施工偷工减料等涉及房屋安全的问题。而造成这些质量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设计与施工脱节、机械化程度不高、管理不规范和不完善等。

1.1.2 劳动力供需之间的矛盾突出

一直以来,建筑业都是劳动力密集型行业,目前在全球拥有超过 1.8 亿的从业人员,并且随着近年来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使得劳动力短缺现象日益严重,正逐渐成为一个全球性的普遍现象。同时,现代工程项目越来越需要更多的经验和技术来实行,使得大部分建筑企业都面临着熟练劳动力和技术工人严重短缺的问题。

普华永道曾发布报告称,美国婴儿潮一代的工人已进入退休阶段,20 世纪 60 年代中期至 70 年代末出生的一代也在逐渐淡出建筑市场,使得行业人才流失严重。美国建筑行业协会(Associated General Construction of America,AGCA)在 2017 年和 2019 年发布的报告中指出,70%的施工单位难以招到熟练工人以及 78%的建筑公司在小时工方面招工困难。根据世界经济论坛数据,美国 2016 年约有 71 万家工程建造领域的公司,其中只有 2%的公司员工超过 100 人,80%的公司只有 10 名或更少的员工,预计到 2030 年,美国现有建筑业劳动力中约有 41%将退休,建筑业劳动力短缺届时将更为严重。

日本建筑业劳动力供给情况也不容乐观,安永 2017 年发布的报告《全球建筑业发展趋势》表明,日本在过去的 20 年中,技术型建筑工人的数量下降为从业人员的 28%。未来几年,日本建筑业将面临近 100 万人的劳动力缺口。为解决这一问题,日本建筑行业协会正在建立一个详细记录所有工人各类信息的数据库以帮助相关企业或机构雇用所需员工,日本政府也在 2019 年放开包括建筑业在内的低端劳动力外劳签证条件限制,并开始招募 20 000 名外籍工人。

而在中国,建筑业拥有着超过 5 000 万人的庞大从业人员群,吸纳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农民工在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中占到 95%以上,已成为支撑我国建筑业发展的主流力量。近年来,虽然农民工总数量和所占比重持续不断上升,但随着我国劳动力供需矛盾的日渐突出,建筑业也面临着劳动力短缺的问题。有关数据表明,虽然我国建筑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就业人员中占比为 7%左右,但其增长率已连续两年出现大幅下滑,2019 年甚至出现了负增长(图 1.5)。

图 1.5 2010—2019 年全社会就业人员总数、建筑业从业人数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中国建筑业协会《2019 年建筑业发展统计分析》)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年来发布的《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9 年建筑业一线作业人员平均年龄超过 45 岁,老龄化趋势明显,这将会大大加剧建筑业未来劳动力供给与需求的紧张程度。具体来说就是建筑业农民工年龄偏大会导致建筑企业的施工效率降低、建筑企业机械化和工业化的速度减缓、工人生活成本上升以及施工安全隐患加大等问题。同时,建筑业对一些年龄结构较年轻、文化程度较高的农民工群体吸引力较低,这一现象使得建筑业缺乏新鲜血液注入,进而造成劳动力成本的大幅上升。此外,建筑业的高速发展离不开高端技术人才,而我国建筑业中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较为匮乏。2018 年,建筑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仅占行业从业人员的 12.7%。这都表明劳动力供给总量的减少、建筑业对新生代农民工吸引力的下降以及建筑业对高端技术人才的需求都使得建筑业的用工形势变得紧张,这都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和转型升级。因此,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来解决目前行业劳动力存在的问题已迫在眉睫。

1.1.3 生产环境与“以人为本”的理念冲突

人是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力源泉,而其他资源(如技术、机器、资本)都是围绕着如何充分利用人这一核心资源和如何服务于人而展开的。虽然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但由于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低,建筑业从业人员所处的生产环境恶劣、作业条件差、劳动强度大以及安全事故频发,使得建筑业已成为高风险行业之一,这与被广泛提倡的“以人为本”理念相冲突。根据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局(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OSHA)的调查信息,建筑业在美国是较危险的行业之一,每年约有 1 / 5 的工人死亡发生在建筑业,并且工人受伤的间接费用比直接费用多 17 倍。《安全与健康杂志》的研究显示,在 45 年的职业生涯中,美国建筑工人有 75%的可能性经历致残性损伤以及 1 / 200 的概率在工作中受致命伤,并有一定的概率患慢性阻塞性肺病。英国健康和安全执行局(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HSE)在 2020 年发布的一份报告中指出,英国建筑业 2020 年约有 2.8%的工人受伤,其致命伤害率(每 10万名工人中有 1.74人受伤)几乎是所有行业死亡率的 4倍。而且有研究显示,在 20 世纪 40 年代出生的英国男性中,有 46%的间皮瘤(一种癌症)患者与建筑行业有关,包括木匠、水管工和电工等。可以看出,建筑业的生产环境仍比较恶劣,亟须改善,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矛盾突出。

第一,建筑施工现场安全事故频出,建筑工人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发生在建筑业的安全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在逐年上升(图1.6)。2019 年,全国共发生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 773 起、死亡 904 人,比 2018 年事故数量增加 39 起、死亡人数增加 64 人,分别上升 5.31%和 7.62%。

图 1.6 我国建筑业 2011—2019 年安全事故数量和死亡人数情况

(数据来源: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2011—2019 年房屋市政工程生产安全事故情况通报)

第二,由于建筑施工现场劳动强度大、工作危险、生活环境差且拖欠农民工工资现象普遍,农民工血汗钱被剥削的情况屡见不鲜,其社会生产环境堪忧。

由此可见,无论是不断出现的工地施工事故,还是人事纠纷问题,都体现了作为弱势群体的建筑工人们所工作的社会生产环境与“以人为本”的观念产生了巨大的冲突,严重制约着我国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因此,建筑业更需要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推广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和管理理念,以解决行业生产环境目前存在的问题,从而推动建筑业的转型升级、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1.1.4 高消耗、高污染与绿色发展理念的冲突

建筑业是全球最大的能源和原材料消耗产业,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要消耗大量的资源和能源。据统计,建筑业消耗了全球约 50%的钢铁产量,每年有 30 亿吨原材料用于制造建筑产品,这对环境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已无法满足人们的绿色环保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国际能源署在 2018 年 12 月发布的一份现状报告中表示,2017 年全球建筑运营能耗已占全球能源消耗总量的 36%,如果加上建造施工过程中的能耗,这一数据将更高。以美国为例,安永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美国住宅和非住宅的能源消耗占其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 41%。

高能耗必然产生高碳排放,根据世界绿色建筑委员会(The World Green Building Council)的数据,建筑及其施工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占了全球碳排放总量的 39%,其中运营排放(用于供暖、制冷和照明的能源)占 28%,整个建筑生命周期内的建造过程占了剩余的 11%。建筑产品的生产施工特性决定了工程建造必定会给环境带来影响,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2019 排放差距报告》显示,全球碳排放总量持续上升,如果到 2030 年温室气体排放差距未能成功弥合,即使当前《巴黎协定》下各国提交的国家自主减排贡献都得以兑现,全球温度增长依旧可能突破 2℃。基于目前这种情况,许多发达国家都开始关注建筑节能减排。美国计划在 2050 年前实现所有建筑都在净零能耗(Net Zero Energy,NZE)概念的基础上建造,同时会推出多种新能源效率措施,如“AIA2030 承诺”“建筑零能耗加速计划”等,预计届时将减少 80%的碳排放;欧盟发布的《能源效率指令》和《建筑能源性能指令》将会着重通过脱碳处理提高现有建筑的翻新率,此举预计到 2030 年会为绿色建筑市场带来238 亿欧元的收入。英国、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也都推出了相应的建筑节能减排计划和净零能耗建筑发展规划,以推动各自建筑业的绿色可持续发展。

中国是世界第一建筑业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原材料消耗国,消耗了全世界近 40%的水泥和钢材,并且存在着大量的资源浪费和损耗。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国家和政府越来越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提出了新发展理念,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也对建筑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绿色环保可持续的理念成为建筑业发展的新主题。而传统建筑业在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建筑噪声等是城市环境污染的重要源头,是国家严格控制的污染源,并且国家还对建筑能源消耗提出了更高要求。

建筑垃圾是建筑业污染环境的最直接体现。根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统计数据,近几年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排放总量为 15.5 亿~24 亿t,占城市垃圾的比例约为 40%,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危机。建筑噪声也是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污染之一,会严重影响周边居民的日常生活。根据生态环境部发布的《2020 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各级环保部门接到的关于环境噪声的投诉占总投诉量的 38.1%,其中建筑施工噪声扰民问题以 45.4%的比例占据首位。同时,我国建筑业能源消耗量巨大,且随着我国建筑面积的不断增加和消费者对建筑要求的逐渐提高,建筑业的能源消耗还在不断增长。中国建筑节能协会能耗统计专委发布的《中国建筑能耗研究报告(2019)》显示,2019 年建筑业能耗为 9.47 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 21.11%,而建筑碳排放量也达到了全国能源碳排放量的19.5%。另外,我国每年老旧工程拆除量巨大,许多远未达到使用年限的建筑、道路和桥梁等被提前拆除,浪费现象极为严重。有关数据表明,我国建筑的平均寿命仅为 32 年,而欧美国家的建筑平均寿命均超过了 70 年,甚至很多超过 100 年。

以上数据表明,当前我国建筑业发展对环境和能源产生的压力较大,无法满足国家绿色环保可持续的发展要求;并且建筑业的能耗巨大,施工过程中会大量使用土地、砂石、钢材、水泥等资源,水、电、煤等能源消耗巨大。因此,迫切需要建筑业改变传统的建造方式,通过融合现代的信息技术和生产方法,提高资源利用率,向绿色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vsg62anH6TaU5tT35l1iyJreZV/6hOmLb5Qo8wjGL/pYPthxZMnwTCMbgdo9C6J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