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2版前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建筑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需要担当重要时代使命,抛却高速发展模式,追求行业整体高质量、高效率深化,助力中国实现从“工程大国”向“工程强国”迈进的历史性跨越。时代变革大潮裹挟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呼啸而来,正加速推进各行业实体经济与技术交叉和融合。2023 年 11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表示,要广泛应用数智技术、绿色技术,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建筑业亟须改变落后的生产方式,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变革,完成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到智慧化的转型,走出一条工程建造高品质发展新路。在中国特色与智能时代的特定背景下,本书立足于立德树人,力求培育具有家国情怀、世界眼光、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的建筑行业专业人才,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智慧建造”抑或是“智能建造”将助推建筑行业迈向发展新时代。2020 年 7 月,我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建筑业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向升级,加快建造方式转变,推动建筑业高质量发展,打造“中国建造”品牌。《意见》指出,要以大力发展建筑工业化为载体,以数字化、智能化升级为动力,加大智能建造在工程建设各环节的应用,推动建筑业由智能建造向智慧建造转变,形成涵盖科研、设计、生产加工、施工装配、运营等全产业链融合一体的智能建造产业体系。《意见》中多次提到了智能建造,即使在本书作者的相关研究中也用过“智能建造”这一概念,而本书却采用“智慧建造”命名。关于“智慧建造”与“智能建造”两个概念有何不同,哪个概念更适合本教材的内容,作者一直在推敲。其实,“智慧”应该是“智能”的下一个阶段,无论当前称为“智能建造”抑或是“智慧建造”均不会有太大差别,然而作为一本概论类的教材,我们更想给读者呈现一个广义的内涵。“智能建造”表征一种新型生产方式,即在信息化、工业化高度融合的基础上,利用新技术对建造过程赋能,推动工程建造活动的生产要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升级,促进建筑数据充分流动,整合决策、设计、生产、施工、运维整个产业链,而“智慧建造”是“智能建造”进阶阶段,用数据驱动工程建设活动各种技术或管理的自我学习和自我迭代,让工程建设活动都变得“类人化”,更大范围、更深层次实现机器换人,让机器具备感知、辨析、判断、决策、反馈、优化的能力,彻底进入体力替代和脑力替代的时代,以提升工程建设活动的效率和品质。

本书中覆盖了建筑业的策划、设计、生产、施工、运维全过程的智慧化升级,不仅是“机器换人”的智能化,还涉及“机器换脑”的智慧化。本书主要围绕项目全生命周期,分别阐述了智慧建造的发展背景和意义、国内外发展进程、智慧建造相关概念及特征,前沿信息技术在智慧建造中的融合应用,以及智慧设计、智慧生产、智慧施工和智慧运维的内容。

本书由重庆大学毛超教授、刘贵文教授任主编,汪军博士(澳大利亚西悉尼大学)、傅晏副教授(重庆大学)、洪竞科教授(重庆大学)任副主编,感谢各位作者对本书提供的宝贵思想和资源。全书由毛超统稿审校。

本书的编写不仅集成了作者对智慧建造、建筑工业化长期的关注、研究和思考,还参考了国内外一些研究学者的思想观点,在此谨向各位作者表示感谢。同时,特别感谢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远大住宅工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中建海龙科技公司、林同棪(重庆)国际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北京地厚云图科技有限公司、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光辉城市(北京)数字孪生科技有限公司、上海点贸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金科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市市政设计研究院等在本书收集资料过程中给予的大力帮助。

本书从国家发展需求出发,力图阐释智慧建造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为培养“中国建造”亟需的“新工科”人才贡献绵薄之力。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建筑类专业教材使用,也可供建设行业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参考。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本书可作为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毛 超
2023 年 11 月 nwRBCZ/JAKsqsHWu7jrNtUJVRkqO11m6gWm8SpKQS2+mckYES+uGwIhrMSWoLpm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