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2 罗恩菲尔德
与儿童智力发展阶段相类似,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尔德提出了儿童美术发展阶段理论,为儿童美术教育打下了基础。虽然这个理论似乎是针对正常儿童的,但实际上罗恩菲尔德曾经从事过特殊儿童的教育,他的理论与特殊儿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个理论是从事智力障碍儿童美术教育的基础理论,同时,它也是进行艺术治疗的基础理论。
在罗恩菲尔德之后,还有很多心理学家对此理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发展,但都是在他的研究基础上再进行的深入研究。罗恩菲尔德的理论认为,儿童的绘画发展经历了六个阶段:涂鸦期、前样式化期、样式化期、写实萌芽期、拟似写实期、自决期。
涂鸦是幼儿视觉经验与身体、手指肌肉的协作活动,可以看作类似于幼儿哭笑的一种本能活动。这一时期是儿童自我表现的开端,它又由近乎本能的随意涂鸦期,经过控制涂鸦期,最后到命名涂鸦期,共经历三个阶段。其中,孩子控制肩、肘、手腕等关节部位的能力可以作为观察指标。通过这些观察,可以判断孩子所处的发展阶段。在整个过程中,人的意识所起的作用也随之逐渐增强。
随意涂鸦是一种无控制的本能的涂抹,既没有控制,也没有意图。儿童在此活动中享受由肢体运动带来的快感,纸上的线条是由手臂运动产生的,儿童在涂抹的过程中获得动觉经验。它在生理上的标志是,孩子能够控制住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的控制则显得十分僵硬。
图1-3这幅作品的作者基本上没有绘画的意识,她看到别的孩子在绘画,于是也要来画。但是,她只是拿着笔随便在纸上动了几下,也不知道自己是否画出什么东西,然后注意力就转移了。就连纸被她的手扫到地上,她也没有看一眼。她有绘画的意愿,但她感兴趣的并非绘画成果,而是绘画这种行为,画出来的东西只是她一连串的动作留下的痕迹。
图1-3 女(智力障碍) 6岁 随意涂鸦作品
控制涂鸦表现为重复画线或涂抹出长线和圆圈。这一阶段的涂鸦虽然还是本能行为,但是幼儿的控制能力开始得到发展,对涂鸦行为有了一定的控制能力。他们最终会从画大圆圈的粗放动作转化为画小圆圈的细腻动作,当圈数越来越少时,表明他们在手部运动的兴趣之外,出现了认知的萌芽,即将进入下一个阶段——命名涂鸦期。届时,那些小圆圈就会被命名,被赋予某个名称,以代表某件事物。
图1-4中,由于学生年龄已有10岁,手部有力,手部控制能力较强,但是由于智力因素,难以画出可以辨认的形象,仅满足于这种来来回回运动手关节的活动。可以想象,他感知到的各种信息到达大脑后,并没有得到有效处理,所以只能以手部运动的方式进行涂鸦绘画活动。而之所以没能得到有效处理,可能是因为他各方面的感知能力还没有分化;或者进入大脑的神经通道有障碍;或者大脑虽然获得信息,但并没有足够的信息建立概念;或者即使有了一定的概念,但概念之间也尚未形成连接,最终导致无法成功地处理信息。但由于手部有力,可以做一些知觉-动作训练,或与生活适应相关的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训练。对这类学生进行美术学科教学几乎没有必要,美术只是一个训练孩子生活适应能力的平台和工具。在正常儿童的发展过程中三四岁的孩子也会这么涂鸦,但不会这么有力量,再大一点的孩子就很难满足于这种长时间的“无聊”运动。
图1-4 男(智力障碍)10岁 控制涂鸦期作品
命名涂鸦则是儿童将涂鸦所获的图形与某个事物联系起来,并用该事物的名称来给自己的涂鸦之作命名。这意味着幼儿的大脑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外界产生了一定的认知,于是,他们为自己随意画出的涂鸦痕迹命名。由于他们的兴趣在于认知而非涂鸦,所以常常会随性地改变图形的名称,同一个图形,今天说是轮子,明天可能就说成是妈妈。
图1-5中,孩子画出了一些圆形,画的时候说这是妈妈,但到了下一节课问起来,他说是汽车;当他听说别的孩子说他画的是小鸡时,他又说他画的是小鸡。可见,他的画面主题是随他的认知意愿为转移的。
图1-5 男(智力障碍)12岁 命名涂鸦期作品
从以上作品中可以看出,正常孩子达到涂鸦期的年龄是2~4岁,而智力障碍孩子达到涂鸦期的年龄却是不确定的,差距有时是很大的,这与智力障碍孩子的智商有关。所以,我们在教学中不能根据智力障碍孩子的年龄确定教学内容和手段,而得根据孩子所具有的绘画水平来确定。
涂鸦作品虽然看上去没有什么艺术可视性,但由于它反映了孩子最早的大脑中枢、周围神经、肌肉的协调发展,在儿童绘画发展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促进感觉统合,刺激智力的成长;②反映及促进语言的成长;③影响人格的形成;④训练直觉认知,扩充表现的语言。
涂鸦期孩子的作品虽然看上去不容易理解,但由于它对孩子一生发展的重要性,教师一定要重视儿童涂鸦期的教学研究。特别是在智力障碍教育领域里,很多孩子可能会长期处于涂鸦期,如何进行涂鸦期的教学就显得十分重要了。
在绘画方面,涂鸦期的孩子画不出什么有意义的作品,但是教师可以利用其他媒材进行教学,比如撕、贴、揉、捏,充分调动孩子的积极性,鼓励其参与美术活动。很多涂鸦期的孩子在教师眼里属于“很难教育”或者“不可教育”的学生,实际上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可以参与简单的美术活动。关键在于教师要看到活动的价值,更多地关注活动的过程,而不是结果。因为他们的活动结果大多数时候都不精彩,但活动的过程却让孩子们获得了重要的训练机会。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量提供他们适当的美术媒材,教给他们简单的、步骤单一的玩法,然后鼓励他们使用各种动作、行为去进行探索。在玩的过程中,除非有安全问题,否则尽量不要打扰他们,让他们独立地享受活动的乐趣,这样有利于他们建立信心,拥有自信的人格特质。
这一时期,儿童开始有意识地塑造形体,并试着用这些绘画语言来与外界沟通。画面看上去不再是乱涂乱画的模样,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强烈的自我意识,不再像涂鸦期那样在画面上体现身体动作,而是开始对事物进行具有主观性的描绘,画面中反映出他所关心的事物、环境、人物。但是这一时期的儿童所画的图形很难表现出远近关系和立体感。他们会将自己看不见却知道的东西也画出来,如墙遮住的屋内的人物和事物。
图1-6中这种头足人(也称蝌蚪人)是4岁正常孩子经常画的绘画形象。这名学生虽已16岁,却只能画出这种4岁孩子水平的形象,说明他的智力仅发展到4岁左右。
图1-6 男(智力障碍)16岁 前样式化期作品
图1-7的作者虽然已经15岁了,对自己周围的生存环境也有了很多认识,但是,在画画的时候,他只喜欢重复各种简单的几何形状。这或许体现了这个孩子的大脑在处理看到的形象时,可以用几何形体来概括,但是他不能注意到更多的细节,并把它们也表现出来。
图1-7 男(智力障碍) 15岁 前样式化期作品
经过前样式化时期的探索,孩子获得了丰富经验。一方面,他们发展起一套令自己满意的符号形象,就像人类出现了象形文字一样,虽然还很原始,但其程式被固定了下来,每一个固定的图形都有固定的意义。如果没有别的刺激,这些形象会一直伴随着孩子2~3年的时间,这种固定的形象就被称为“样式”。另一方面,孩子的视野扩展到了周围环境,开始对周围环境进行理解,于是,画面中出现了基底线,这个变化表明了孩子处理信息的范围由自身扩展到了周围。智力障碍孩子进入这一时期的时间比正常孩子要晚,但停留在这一时期的时间比正常孩子要长。很多智力障碍孩子的顶峰就在样式化期或前样式化期,如果没有经过有效的艺术教育训练,他们最多只能画出样式化期的作品。
图1-8是典型的样式化期作品,画中的各个小兔、小鸟、小女孩都非常相像,几乎就是一种图像符号。它们不是观察的结果,而是孩子大脑里固定的能代表这些形象的图形样式。
图1-8 女(正常)7岁样式化期作品
图1-9是智力障碍孩子的作品,虽然已经有14岁了,但看上去很像上面那名7岁的正常孩子的画,这些人物形象和鸟的形象都很固定,并出现在不同的画面里。
图1-9 男(智力障碍) 14岁 样式化期作品
在学校里,如果经过了有效的教学,学生养成了观察的习惯,绘画时就能画出更多的细节,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过于样式化的形象出现。这时,虽然学生的年龄处在样式化期,但他们的绘画却依然可能很生动。这也说明了教育的作用是有效的。
图1-10中的小猫十分生动,是孩子经过观察之后画出来的,与没有经过训练的学生相比,这幅画中的猫显得活灵活现,没有概念化的感觉。
图1-10 女(正常)7岁 样式化期作品
图1-11是一名处于样式化期的智力障碍孩子通过观察马的图片之后画的马,每一匹马几乎是同一个模样,但都有一些细节变化,表明孩子进行了观察,而不是靠脑袋里的印象画画。
图1-11 男(智力障碍)14岁 样式化期作品
图1-12 男(唐氏综合征)16岁 样式化期—写实萌芽期作品
图1-12是一位唐氏综合征男孩的作品,年龄16岁,智商40,算得智力年龄6.4岁。内容是一位赶集的老人赶着毛驴拉着车,走在集市的街上。这个孩子喜欢画画,家长教育投入较大,发展较好,在教师教育下,他能够认真观察需要表现的对象,每幅画都充满了细节。虽然也有一些样式化的形象出现,但基本上都是观察之后的结果,比如本画中的五角星,只是墙上的一个小图形,并没有那么大。看上去,这名孩子处于向写实萌芽期过渡的阶段。
可见,即使处于样式化期的智力障碍学生,经过美术学习之后,也可以画出超出其发展阶段较多的作品。
对于这个时期的孩子,一方面应该引导他们自觉地观察客观物体,尽量描绘出他们所看到的细节;另一方面要鼓励他们进行大胆的创意,教师要为他们提供适合的媒材,便于他们创作,同时还要善于肯定孩子们的探索。这样有利于孩子扩展自己的经验,通过创作提高自己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罗恩菲尔德称之为党群期。这一阶段,儿童发现自己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的一员,是社会中的一分子,自我意识相应得到提高。在这一段时期,随着观察能力的提高,儿童发现了很多细节,开始不再满足于过去的那种概念化的、样式化的形象,他们发现了自己与别人是不同的,于是他们的绘画出现了更多区别于别人的细节,看上去似乎开始倾向于“写实”。但这种写实依然是孩子们心目中的理想化的形象,并非客观的写实,是样式加上细节的“主观的写实”,是写实开始萌芽的时期。
他们开始要求画得“像”,开始追求物理的真实,大小前后要合理,形象要端正。有时画得虽然和以前同样的不好看,但由于他们的观察能力受经验的限制,欣赏能力并不高,加上画面多了很多细节,使得他们对自己的作品仍然感到满意。
图1-13是一位11岁的正常孩子画的,可以看出画面中的形象具有明确的前后关系,作者并不因为画得不像而感到不满,实际上还满足于塑造了正确的空间关系,他对马的形象基本感到满意。这也说明这个时期的孩子观察能力虽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还没有达到成人的水平,他们对一些细节的感知还是很粗糙的。不过,他们对细节的客观合理性毕竟有了要求,所以如果以前没有经历过美术训练,就会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很难画出让自己满意的画来。如果这时再没有适当的学习,孩子就会对美术失去兴趣。
图1-13 男(正常)11岁 写实萌芽期
图1-14是一幅轻度智力障碍孩子的写生,在这幅画中,学生具有比较写实的倾向,把他观察到的杜鹃花画了下来,虽然不像,但已经没有概念化的倾向。在画画的时候,他观察得很认真,一笔一划地画,想再现杜鹃花的本来面貌。然而,从他画的叶子就可以看出,虽然他尽了力,但还是无法处理简单的细节。
图1-14 男(轻度智力障碍)14岁 写实萌芽期作品 《写生 杜鹃花》
图1-15也是一位轻度智力障碍孩子的作品,在这幅画中,明显具有了前后遮挡关系,体现了人物之间、人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同样,他观察得很仔细,力图再现照片上他所经历过的情景,但很明显,似乎还残留着很多样式化的特点。
图1-15 男(轻度智力障碍) 14岁 写实萌芽期作品
这个阶段的孩子,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开始产生兴趣,似乎在为青春期的到来做准备。在教学活动中,就要注意创造一些团体完成的活动。有时以男女团体为单位,让男孩和女孩因为处于同性别的团体中而不过于拘谨,从而也便于观察认识异性的行为特点。有时也设计一些男女同学合作完成的活动,增进异性孩子之间的合作。
这一时期由于孩子能力的提升,他们的兴趣不再仅仅是认识世界,还包括了探索世界。他们的表现内容主要放在内在的自我探寻、自我表现,以及净化情绪方面,同时可以探索社会、表现社会。而不再像以前主要放在认识外在的事物和表现自己的主观情感方面。
如果教学得法,由于孩子的大小肌肉控制能力接近完善,可以学习、应用各种材料进行创作,这段时间可以说是孩子美术能力稳步发展的最好时期之一。他们知道艺术创作材料是没有危险的,会比较理性地对包括色彩在内的各种材料进行大胆的探索。与前面各个阶段相比,前面各个阶段对材料的使用只能算是熟悉、应用,此阶段却可称是探索、创造。
拟似写实期也叫理性阶段,这一阶段,有的学生开始进入青春期。青春期是人一生中发育的一个高峰,各方面的发展都比较迅速。从身体到大脑,都有着巨大的变化。从人类长期进化的角度来看,青春期的到来,表明人开始具有了生育能力。人变得追求独立,向往自由,开始为组成自己的家庭做准备。这时,他们对画得像的要求有了独立的意识。一幅画是否令他们满意的最重要的尺度就是:是否比自己以前画得更好。如果不如以前的画,即使有专家、朋友称赞,也并不会让他们觉得满意。
由于青春期的到来,各方面能力的快速发展,视野变得更加广阔,经验快速增加,获得了大量可供处理的信息,孩子的抽象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孩子开始重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追求独立自主。这种心理也影响到了他们看待外界的眼光。于是,孩子的绘画由主观自发的活动向理性的活动过渡。他们在绘画时,力图逼真地表现事物,但并不一定真的能达到目的。如果绘画的结果和他们的欣赏水平相当,那还可以继续学习,但如果以前没有经过正常的艺术学习,缺乏技能水平,那么就会出现严重的眼高手低现象,会让孩子彻底失去信心。在我国,学生一般每周有两节美术课。其实,只要教育得法,一周两节美术课也可以让孩子具备基本的绘画能力。
在表现的内容方面,学生比较喜欢表现群体关系,或者情感色彩比较明显的个体内容,即使是单个的个体,也是和诸多其他人物有着关系的个体。所以,很多时候你看他们在不断地画某个“无聊的”人物,其实这个人物后面是有丰富的故事内涵的。
图1-16是经过长期美术教育的正常孩子的一幅想象画,从这幅画可以看出,孩子模拟了卡通形象的风格,并力求逼真,画面中远近的关系通过色彩的明暗和形象的大小表现出来,遮挡关系十分熟练,在人物的造型方面,有了一些明暗的处理,以求达到立体效果。这种细腻而细致的风格是智力障碍孩子很难达到的。
图1-16 女(正常儿童)12岁拟似写实期作品
能力比较强的智力障碍学生只能达到写实萌芽期,很难达到拟似写实期。这一点可以根据智商公式进行证明。智商=智力年龄/年龄×100,一名智商为60的智力障碍学生要达到拟似写实期,也就是智力年龄要达到12岁,那么他的年龄应该是20岁。这已经是人进入成年期的年龄。而人的大脑发育速度一般在15岁左右就达到了高峰,18岁时基本定型,不能再像过去那样快速成长,因而也就难以达到更高的绘画发展阶段。
图1-17是图1-15的作者在16岁时的作品,从画面上看,前排的主要人物已经具有写实的特点,但后面的人物仍然很模式化,具有明显的样式化期的特点,正中间人物的手画得很大,学生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可见他的心智能力基本没有提高,没意识到人物比例的问题,具有样式化期的特征,由此可推断,他的绘画能力受智力的限制,基本上已经达到上限。要想突破,需要自我认知等较高级的思维参与,但这对他来说是很困难的。
图1-17 男(轻度智力障碍)16岁 写实萌芽期作品
图1-18是这名同学19岁时临摹的作品,对他来说,他觉得这种类型的画很难画,常常未能最终完成。他很崇拜能完成这种画的同学,只是他的绘画能力似乎只能达到拟似写实期,要进一步发展就很困难了。
图1-18 男(轻度智力障碍)19岁拟似写实期作品
这一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时期,因为它是有目的地学习美术的开端,孩子的理解能力可以支撑他们深入地学习艺术技巧。孩子对艺术审美的敏感性和批判性都有所增强,但是,由于美术教育在学校教育中一直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多数学生对美术丧失了兴趣,因而只有少数人能摆脱这一困境,向艺术性绘画发展。
智力障碍孩子虽然不能在技巧上进入拟似写实期,但是如果有来自家长、社会的支持,他们仍然有可能会决定以艺术作为一项个人爱好,甚至工作。虽然他们的能力只能达到前样式化期、样式化期、写实萌芽期,但他们也会在心理上把美术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当他们的艺术技巧娴熟时,艺术创作同样可能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同时具有感觉、象征和情感风格。有的孩子可能因为爱好,将艺术作为自己的职业,制作一些简单的手工艺品。
图1-19、1-20两幅画都显示出成年智力障碍人士的艺术水平,虽然没有高超的写实能力,但画面具有写意的味道。也许绘画过程中有指导教师的指导,他们虽然不能创作出细致逼真的写实形象,却可以创作出这样具有样式化期和写实萌芽期味道的作品。
图1-19 成年智力障碍人士作品一
图1-20 成年智力障碍人士作品二
图1-21到图1-23是同一名智力障碍人士的作品。她喜欢绘画,能临摹光影素描的作品,在自己进行创作的过程中,当所参照的照片中出现人物的时候,她在作品中就会把人物换成动物。这可能是由于人物比较难画,但也显现出作者的稚气。地上样式化的小草说明她的绘画思维能力并未全部进入写实期(这和大多数没经过绘画训练的正常人是一致的)。第一幅画的画面上如果没有比较稚气的动物存在,画面会显得成熟很多。第二幅作品,表现的是静物,画面显得成熟稳重、有美感。第三幅画是她画的素描,准确地画出了复杂几何形体之间的穿插关系,说明她的观察能力、绘画能力是较强的,已经进入了拟似写实期。
图1-21 女(轻度智力障碍)22岁 动物画
图1-22 女(轻度智力障碍)22岁 静物、花瓶(左)
图1-23 女(轻度智力障碍)22岁 素描(右)
上面这名智力障碍人士患有一定的听力障碍,小时候智力发育迟滞,缺少语言。长大后,随着身心的发育,各方面的能力逐渐增强,能借助手势进行简单的表达,绘画成了她最喜欢的活动。在她的心目中,也将绘画、手工作为了自己未来的选择。
对正常孩子来说,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随青春期的到来获得飞跃性发展,可以借助逻辑来理解事物的本质特征,获得准确的造型技能技巧,理解前人的艺术创作思维,所以,这个阶段可以决定是否以美术为职业方向,开始向专业化发展。即使不准备以美术为未来职业,仍然可以通过学习具备专业化的能力。
图1-24是一名从小一直学习美术的15岁的正常男孩的作品,作品观察细致、理性,造型准确,色彩逼真,可看出他以从事美术工作为未来理想。
图1-24 男(正常)15岁 自决期
我们联系前面的各个发展阶段可以看出,孩子的发展是沿着对内在自我的认识和对外界环境的认识这两条有序的道路,按照由近及远,从初步感知到初步整理、再到系统整理的过程发展的。人的神经由大脑向四肢扩展,然后通过视觉、触觉、听觉等方式和他人连接起来,之后又通过文字广播、电视、计算机、手机把更广泛的人群连接起来。表面上,电视、计算机、手机只是一种通信设备,实际上,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为人类大脑神经的外延。
·感觉运动期:自我内在方面,孩子通过感觉、运动,注意到自身的感觉;外界环境方面,孩子注意到父母等最亲密的人。
·前样式化期:自我内在方面,孩子整合了所有感觉,意识到了自己作为一个整体的存在;外在环境方面,他们意识到了零散的自然、社会的存在。
·样式化期:自我内在方面,注意到了朋友、伙伴等更多的他人的存在;外在环境方面,他们意识到了环境中的各种事物的前后、远近、大小等关系及曲直、凹凸、多少等细节。
·写实萌芽期:自我方面,他们发现了自己与群体的关系,意识到了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外界环境方面,他们理解到了事物是客观存在的,诸多的事物之间并不简单的是前后远近大小的关系,还意识到了事物有着更内在的物理特性。
·拟似写实期:自我内在方面,孩子开始追求如实地反映自身;同样,外在环境方面,孩子也在追求如实地反映外界。虽然这种对真实的追求只是一个起步,依然很容易存在各种歪曲,但是主观上,他们具备了这种倾向。·自决期:开始追求内在与外在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