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 农事图
神农田祖的故事

这块东汉画像石出土于山东滕州。图案讲述的是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图案右边的圆球代表天、太阳,正方形中的凿纹地代表大地。图案左侧的盘古赤身裸体,头生三角,睁大双目,站在天地之间,双手奋力托举,闭嘴运气,不让天地重合。盘古右侧是双龙绞颈。盘古左侧为一老一幼的连理树。这三个主图分别象征着盘古开天后远古时代的三皇氏之首伏羲、继位者女娲和神农。

盘古开天辟地属于神话题材,亦可归入劳动题材。明末周游的《开辟衍绎》中,盘古手中加上了斧头和凿子这两件劳动工具,寓意劳动开辟天地。故此图可列为劳动图案之首。劳动开天辟地,有了天地才有万物生长,才有人类的劳动。

神农氏是我国原始农业的发明者,他教人们开垦土地、播种五谷,带动了原始社会后期由渔猎畜牧到农业经济的转变和发展。关于神农,有很多传说,其中流传最广的是铲草兴锄传说。神农氏种庄稼,人们用石片在地里敲着、喊着:“草死,苗长。”后来草不死了,神农拿铲子铲草,铲子弯了,便翻过来扒,比铲着轻松,从此有了锄。

嘉祥汉画像石拓片《神农》表现了神农拿铲子铲草的画面,神农创制斤斧耒耜,“以垦草莽”,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从字面上看,田祖是耕田之祖先,即农事之祖。关于田祖,古籍记载有多种说法和多种传说。《周礼·春宫》中有“凡国祈年于田祖”,此处的田祖被认为是指神农氏;《小雅·甫田》中有“琴瑟击鼓,以御田祖。”毛传认为田祖是先啬。还有人认为田祖是后土、田正等。孔颖达和陈启源认为田祖、先啬、神农是“一神而名不同”。《山海经》指叔均是田祖,从《大荒西经》等记载可知,叔均是后稷的后代,继承了后稷播种百谷的才能,并“始作牛耕”,有抗旱兴雨的本领,所以古代滑县等地有《田祖》年画,用于祭祀田祖,求得风调雨顺、牛耕顺利。

传说炎帝教会了人们种植五谷和除草的方法,带领大家制作耒耜、耕翻土地,不断地扩大种植面积。随后,炎帝又教人们打井汲水,对农作物进行灌溉。《灌溉图》刻画的是三人汲井水灌溉的场景,左边一人一手扶井架,一手提井绳,右边一人肩搭井绳拉拽,中间一人掘畦放水。《灌溉图》表现了古代农人按照炎帝教导的方法灌溉农田,画面完美呈现了三位农人分工协作、和谐自然的情景。

牛耕是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演变的最终结果,古代的耕作方式经历了刀耕火种、耜耕(石器耕锄)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刀耕火种”是远古人类在初春时期,将山间树木砍倒,放火烧作肥料,第二天乘土热下种,等待收获。两三年后,土肥枯竭,人类要另觅新地重新砍烧种植。六七千年以前,古人进入“石器锄耕”或“耜耕”的“熟荒耕作制”的阶段。商周时期,出现了青铜农具,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战国时期普遍使用铁农具,从此,铁犁牛耕成为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的耕作方式。清代北京木版画《牛耕田》,生动地表现了古代农业的这一主要的耕作方式。

牛耕之后还要整理土地,将田地上的泥土打碎、蓬松、细化、平整后,才能进行播种。有些狭窄的田地或山地,不能牛耕,或没有牛耕条件,农民只能用耙和锄等农具整理土地。清代北京木版画《耙地图》,刻画了两个农民正在用耙和锄整理土地的场景,他们挥汗如雨,十分辛苦。

传说女登在姜水河畔生下了一个牛首人身的孩子,这个孩子长大后继任为有蟜(jiǎo)氏部落的首领,被称为炎帝。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五彩九穗的谷粒飞过,九穗谷掉在了炎帝面前,炎帝将穗谷埋在土壤里,后来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炎帝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他从中筛选出了菽、麦、稷、稻、麻五谷种植。炎帝将木料砍削成翻土耒耜,在种谷的地里翻土,其忘我劳动的精神感动了众神,于是,玉皇大帝派太阳神、雨神和土地神一起来帮助炎帝种植。《播种图》表现的正是中国古代的这个著名神话故事——炎帝教人播种五谷。图中右侧为炎帝,臂挽水罐正在指教农夫如何松土播种。

图中一牛一驴拉犁,一人扶犁耕地,一人扛镢头随后,前面一人持钵,一人仰躺在一大猪身上。为何牛耕图上有猪,而且猪比牛还大呢?原来古代还真有猪代牛耕的故事呢。

画面上左边一人手摇辘轳打水,右边一人掘畦放水,刻画出了古代农夫辛勤劳作、以图丰年的场景。 nwQhwwo5Ie7eY6RnkVIhVKg/S9jCKtUPiqvPtXH+DvCFCYwKlQy8HMJtXgZTkK0v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