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随着茶树种植的推广运用以及饮茶习惯的兴盛,奇特瑰丽的茶文化逐渐形成。本教程从茶文化在国内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外的发展历程两个维度进行阐述,首先来认识一下茶文化的定义。
茶文化是茶与文化的有机融合。它以茶为载体,展示一定时期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经过几千年的历史积淀,融汇了儒家、道家及佛家精华,成为东方文化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关于茶文化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说法,广泛采用的是将茶文化分为广义的茶文化和狭义的茶文化。广义的茶文化是指整个茶叶发展历程中有关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茶文化专指其精神财富部分。本部分以广义茶文化为描述对象。
一般而言,茶文化有如下四个层次
:
(1)物态文化。人们从事茶叶生产和茶文化活动时,各种方式与物品文化属性的展现,既包括茶叶的栽培、制造、加工、保存、化学成分及疗效研究等,也包括品茶时所使用的茶叶、水、茶具,以及桌椅、茶室等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品和建筑物。
(2)制度文化。人们在从事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行为规范。如随着茶叶生产的发展,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其管理措施,称之为“茶政”,包括纳贡、税收、专卖、内销、外贸等。
(3)行为文化。人们在茶叶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约定俗成的行为模式,通常是以茶礼、茶俗及茶艺等形式表现出来,如以茶敬客、以茶为“礼”、以茶敬佛、以茶祭祀等。
(4)心态文化。人们在应用茶叶的过程中所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如反映茶叶生产、茶区生活、泡茶技艺、饮茶情趣的文艺作品,将饮茶与人生哲学相结合,上升至哲理高度所形成的茶德、茶道等。这是茶文化的最高层次,也是茶文化的核心部分。
人们常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表明茶已深入百姓日常生活。但这深入生活并非一朝一夕之事,西汉以前,茶主要为药用,直至西汉年间饮茶才有史可据,证明中国饮茶习俗不晚于公元前 1 世纪。
茶原产于我国西南地区,但两汉时期,饮茶风气只盛行于四川一带,汉代对茶做过记录的司马相如、王褒、扬雄均是四川人。西汉著名文学家司马相如在《凡将篇》中提到茶的“荈诧”作为药用,名儒扬雄在《方言》一书中写道,“蜀西南人谓荼曰蔎”,两人皆被陆羽列入《茶经》人物。又有西汉文学家王褒在《僮约》中以“烹荼尽具”“武阳买荼”两次提及茶,可见在汉代,四川早已将茶作为商品,只是在该时期,茶为珍品,仅供上层社会的王公贵族享用,民间极少饮茶。这一时期的饮茶方式是煮茶法,把茶入釜鼎内煮后再盛到碗内饮用。
自秦汉王朝统一中国后,各地经济往来更加紧密,上等茶在成为贡品的同时,茶业也随长江上游地区的四川扩散至长江中下游。三国两晋时期,中国茶业进一步发展,逐渐由独冠中国的巴蜀地区为长江中游地区和华中地区所取代。三国时,孙吴据有现在苏、皖、赣、鄂、湘、桂一部分和广东、福建、浙江全部陆地的东南半壁江山,这一地区,也是当时我国茶业发展的主要区域。此时,南方栽种茶树的规模和范围有很大的发展,而茶的饮用,也流传到了北方名门望族。
两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起、道教勃兴、佛教渐入,对茶的发展有极大促进作用。文人雅士、僧侣、道士对茶的需求,让茶已经脱离日常饮品渐入精神领域,开始具备一定的文化功能。这一时期,一方面门阀制度形成,一般官吏和士人的夸豪斗富让有识之士提出“养廉”思想,以陆纳、桓温为代表的士大夫主张以茶代酒推行节俭,促进茶文化滋生。另一方面,玄学兴起,以所谓名士为主导的玄学家们重门第、仪止,喜爱流连于青山绿水之间的高谈阔论,酒可能使人失雅,而茶却能助人心态平和、精神饱满。加之,茶有助于僧人禅定提神,有助于道士修炼养身,因此,茶文化在这一时期开始初显,茶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饮茶已成为一种精神现象。
隋朝的建立,结束了中国上百年分裂局面,政治经济方面大刀阔斧的改革,以及大运河的开凿、驰道的改善为茶文化的传播提供良好外部环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之后,大唐盛世促进茶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在成就陆羽撰写世界上第一部茶学专著《茶经》的同时,也将茶文化推广至民间。有学者认为民间饮茶始兴于玄宗朝,肃宗、代宗时渐多,德宗以后盛行。以《茶经》为例,初稿约成于代宗永泰元年(765 年),定稿于德宗建中元年(780 年)。该书认为当时的饮茶之风扩散到民间,以东都洛阳和西都长安及湖北、山东一带最为盛行,都把茶当作家常饮料。隋唐年间,饮茶方式除了传统煮茶法外,还有煎茶法,不仅中原广大地区饮茶,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也开启饮茶习俗。
宋承唐风,饮茶习俗进一步推广,茶文化随之传播。北宋时期,宋徽宗赵佶所著的《大观茶论》云:“荐绅之士,韦布之流,沐浴膏泽,熏陶德化,咸以雅尚相推,从事茗饮。故近岁以来,采择之精,制作之工,品第之胜,烹点之妙,莫不咸适其极。”
到了南宋时期,不仅茶铺陈设讲究,且服务时间长,临安夜市依旧有茶卖。吴自牧的《梦粱录》卷十六《茶肆》记载:“今之茶肆,列花架,安顿奇松异桧等物于其上,装饰店面,敲打响盏歌卖,止用瓷盏漆托供卖,则无银盂物也。夜市于大街有车担设浮铺,点茶汤以便游观之人。”
宋朝制茶方式改变,散茶逐渐取代片茶,导致茶饮方式随之改变,由煎茶为主变为点茶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斗茶习俗。
这一时期,除了《茶经》《茶录》《大观茶论》等具有代表性的茶学著作外,还出现了大量有关茶的文学作品、艺术作品。唐代约有 500 首、宋代约有 1 000 首关于茶的诗词,出现周昉(唐)《调琴啜茗图卷》、刘松年(南宋)《斗茶图卷》和《茗园赌市图》等优秀绘画作品。总之,这个时期,是中国茶文化发展、风靡、变革的时期,是茶在中国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时期。
斗茶又名斗茗、茗战,始于唐盛于宋,是古代有钱人的一种雅玩,以三斗两胜的赛制来评判茶的优劣。斗茶较为集中的时间是新茶初出的清明时节,地点主要在有规模的茶叶店,斗茶的主体是文人雅士,比赛主要围绕斗茶品、斗茶令和茶百戏三个方面展开。
时至今日,斗茶习俗依然兴盛,但主体、形式和目的发生了变化。斗茶主体由文人雅士为主的群体变为茶农或茶商为主体,形式上在仅保留斗茶品的基础上,增加了茶艺表演、遴选茶王等内容,目的由纯粹的雅玩变为筛选好茶,推动茶产业发展和作为茶叶营销的手段。
元明清时期在保持传统饮茶习俗的同时,茶文化进一步丰富。这一时期茶品繁多、门类齐全,流传至今的泡茶法趋于成熟,泡茶流程基本固定下来。元朝忽思慧《饮膳正要》载:“金字末茶两匙头,入酥油同搅,沸汤点之。”“沸汤点之”说明已经开始有泡茶法泡茶的趋势,明代张源《茶录》、许次纾《茶疏》总结了壶泡法的步骤大致为备器、择水、取火、候汤、泡茶、酌茶、啜饮这些程序。
泡茶法的出现推动了茶器的发展,表现突出的有瓷器和紫砂器具。从宋代点茶之风始,瓷器茶具开始发展,如建安窑的黑瓷茶盏、浙江龙泉哥窑黑胎青瓷等。元朝时期,景德镇因烧青花瓷而闻名于世,明代时,景德镇已成为全国制瓷中心,在青花瓷茶具基础上还制造彩瓷茶具。与此同时,集艺术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新质陶器紫砂壶也在发展,涌现出供春、董翰、赵梁、元畅、时大彬、徐友泉、李仲芳等制壶大师。
这一时期关于茶的艺术作品层出不穷,有唐寅(明)《事茗图》、文徵明(明)《惠山茶会图》、丁云鹏(明)《玉川煮茶图》、钱慧安(清)《烹茶洗砚图》等作品流传于世。此外,在《水浒传》《聊斋志异》《老残游记》《红楼梦》等文学作品中,都有饮茶情景出现,描写饮茶场景最多、最细腻、最生动的莫过于《红楼梦》,如“香销茶尽”一说为荣、宁二府的衰亡埋下伏笔。《红楼梦》中数百处关于茶事的描写,说明茶已充分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清代以后的历史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即民国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改革开放以前、改革开放至今。
民国时期,由于战火频仍,中国的茶业发展相对滞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至改革开放以前,茶业属于计划经济体制管控,茶叶统购统销,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贸易,但在前农业部副部长吴觉农的带领下,实现了茶产量的恢复,1977 年茶园面积已达 101.4万公顷,茶叶产量达 25.21 万吨,超过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1886 年的 23.4 万吨。
改革开放以后直到今天,茶业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是 1978 年开始的生产体制改革,把茶园分包到户;第二阶段是 1985 年开始的流通体制改革,国务院下发〔1984〕75 号文件,规定除边销茶仍实行计划性指令以外,内销外销彻底放开;第三阶段是党的十八大以后,提出茶业发展要抓市场、抓科技、抓文化,使中国茶业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据中国茶业流通协会的相关报告,2018 年全国 18 个主要产茶省(区、市)茶园面积 4 395.6 万亩,全国干毛茶产量为 261.6 万吨。
茶业的发展也促进茶文化的繁荣。
茶文化的繁荣主要表现在全国高校茶学专业蓬勃发展,茶学研究兴盛,茶学著作层出不穷,各个领域的优秀茶人不断涌现,传统茶文化逐渐回归。以茶学研究为例,有庄晚芳、陈椽、陈宗懋、于观亭等一大批为茶倾注毕生精力的优秀专家,且成果丰硕。在茶艺服务方面注重不同层次茶艺师的培养,近年来,部分地区考取茶艺师资格证政府还给予一定的费用补贴。与茶相关的各个产业链逐步形成并完善,传播茶文化的专业场所也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如北京的老舍茶馆、上海的湖心亭茶楼、广州的翁姐学堂、贵州都匀的本善茶馆等五星级茶馆,传播茶文化的团体组织也相继形成。
随着中国国力的提升和习近平总书记“四个自信”的提出,习主席先后多次与外国元首茶叙。茶事外交呈现常态化,且频率高。
可见,茶自被发现和利用以来,在中国的发展历史从未间断,直至今天仍在蓬勃发展。
茶不仅是一种饮品,也是一种文化符号和象征,由中国向世界各地蔓延开来,与咖啡、可可并称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
最初,茶由中国向外传播的中介是佛教,佛教对茶的初始需求是禅坐时提神解乏。大唐盛世,文化繁荣,对外交流频繁。唐顺宗永贞元年(805 年),日本最澄禅师从我国研究佛学回国,把带回的茶种种在近江(今日本滋贺县)。815 年,日本嵯峨天皇到滋贺县梵释寺,在寺内饮僧侣所泡之茶后非常高兴,遂大力推广饮茶,于是茶叶在日本得到广泛培植。之后在宋代,日本荣西禅师两度入宋学习佛法,受宋代的饮茶风俗影响,不仅带茶种回国培育,使茶进一步得到推广,还根据我国寺院的饮茶方式,自制一套饮茶方式,并著有被日本称为第一本茶书的《吃茶养生记》,成为日本茶祖。因此,日本目前的茶道中还保留了宋代遗风。同时期佛教和通使将茶带入朝鲜半岛。朝鲜《三国本纪》记载:“入唐回使大廉,持茶种子来,王使植地理山。茶自善德王时有之,至于此盛焉。”该记载证明新罗使节大廉将茶种带回国,开启朝鲜广泛种茶的历史。
宋元时期,瓷器和茶叶成为中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茶叶主要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输送至中亚、西亚、非洲和欧洲边境。但大规模的交易,应始于明代的郑和下西洋,自永乐三年(1405 年)至宣德八年(1433 年),郑和率众七次远航,他途经东南亚、阿拉伯半岛,抵达非洲东海岸,横跨 30 余国,开通了南洋商道,促进了对东南亚贸易的发展,加深了与各地间的贸易和文化交流。
与欧洲的茶叶贸易,茶学界普遍认为是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的海船从爪哇来澳门贩运茶叶,并于 1610 年转运至欧洲,成为西方人来东方运载茶叶的开始。1662 年,葡萄牙公主凯瑟琳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凯瑟琳是一位喜好饮茶的王后,在她的带动下,饮茶成为一种时尚,饮茶之风很快在上流社会风靡,成为宫廷生活的一部分,久而久之定格为一种生活习俗,成就了今天仍在流行的英式下午茶。对茶叶的大量需求,让英国开始自行经营茶叶贸易。18 世纪,以英国东印度公司为主的众多欧洲东印度公司与广州建立起直接的茶叶贸易联系,华茶大量涌入欧洲市场。
1700 年,一艘名为阿穆芙莱特的法国船只,从中国运回丝绸、瓷器和茶叶,正式拉开了中法茶叶直接贸易的序幕。清雍正五年(1727 年),中俄签订《恰克图条约》,其中包含签订在恰克图互市的协定,客观为茶文化向俄国传播提供了条件。18 世纪 30 年代,英国在北美地区已建立 13 个英属殖民地,中国茶文化实则因此间接由英国向美洲传播。1773 年英国颁布茶税法后,美国人民不堪剥削,以波士顿倾茶事件为导火索爆发了独立战争,之后,美国摆脱英国开启了和中国茶叶贸易的自由往来。
纵观茶在国外的发展历史,大致分为东向朝鲜半岛和日本的发展,西向中亚、欧洲、非洲、美洲的发展,北向俄罗斯的发展。茶文化在国外的发展,极大地提升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和各自不同国家的文化黏合,形成风格各异的习俗与茶文化。基于此,在中国茶人的集体推动下,2019 年 6 月 29 日,在罗马闭幕的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大会第 41届会议审议通过了每年 5 月 21 日为“国际饮茶日”的提案,并提请联合国大会,第 74 届联合国大会最终通过每年 5 月 21 日为“国际茶日”,2020 年 5 月 21 日将迎来首个“国际茶日”。这充分说明茶作为中国文化的使者,今天仍在发挥着积极作用。
正式的英式下午茶是最讲究,也是内容最丰富的。首先要选择最好的房间作为下午茶聚会的处所,所选取的必须是最高档的茶具和茶叶,就是点心也要求精致,一般是用一个三层的点心瓷盘装满点心(必须是纯英式的):最下层是用熏鲑鱼、火腿和小黄瓜搭配美味的三明治和手工饼干;第二层是传统英式圆形松饼搭配果酱和奶油;第一层放的是最令人胃口大开的时令水果塔和美味的小蛋糕。食用时也必须按照从下而上的顺序取用,英式圆形松饼的食用方法是先涂果酱,再涂上奶油,吃完一口再涂下一口,而涂抹松饼常用玫瑰果酱,其质地较稀,加在玫瑰茶中也相当可口。除了有对茶和点心这两位主角的严格要求外,传统下午茶还少不了悠扬的古典音乐作为背景,当然,另外一个必需的要素就是参加者的好心情。如此美妙的生活就是一种艺术,简朴而不寒酸,华丽而不奢靡,代表一种格调,一种纯粹的生活的浪漫。正是因为英国人如此重视下午茶,才使得 400 年来这种优雅的生活方式不断延续发展,创造出英国人恬静、高贵、精致的生活。正是下午茶构成英国饮茶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承载着茶文化,因此,也有人说,领悟英式茶文化,就是要掌握一套完整的下午茶生活方式。
波士顿倾茶事件,即 1773 年发生于北美殖民地的波士顿人民反对英国东印度公司垄断茶叶贸易的事件。1773 年,英国政府为倾销东印度公司的积存茶叶,通过了《救济东印度公司条例》。该条例给予东印度公司到北美殖民地销售积压茶叶的专有权,免缴高额的进口关税,只征收轻微的茶税,且明令禁止殖民地贩卖“私茶”。东印度公司因此垄断了北美殖民地的茶叶运销,其输入的茶叶价格较“私茶”便宜 50%。由于人们饮用的走私茶占消费量的 90%,该条例引起北美殖民地人民的极大愤怒。
当年 11 月,7 艘大型商船浩浩荡荡开往殖民地,其中 4 艘开往波士顿,其他 3艘分别开往纽约、查里斯顿和费城,船还没靠岸,报纸评论便充满了火药味。纽约、查里斯顿和费城三地的进口商失去了接货的勇气,数以吨计的茶叶不得不被运回伦敦,而运往波士顿的 4 艘茶叶船命运更加悲惨。1773 年 12 月 16 日,塞缪尔、亚当斯率领 60 名“自由之子”化装成印第安人潜入商船,把船上价值约 1.5 万英镑的 342 箱茶叶全部倒入大海,整个过程相当平和安静。不过此举被认为是对殖民政府的挑衅,英国政府派兵镇压,终于导致 1775 年 4 月美国独立战争的第一声枪响。
波士顿倾茶事件是一场由波士顿居民对抗英国国会的政治示威。它是北美人民反对殖民统治暴力行动的开始,是美国革命的关键点之一,也是美国建国的主要神话之一。
【思考题】
1.为什么说中国是茶的起源地?
2.茶文化在唐宋时期兴盛的表现是什么?
3.饮茶方式在中国的变化历程是怎样的?
4.在历史上茶传到日本的初始用途是什么?
5.请简述英式下午茶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