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传统图案历史悠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象载体,具有跨越时空的审美价值。中国各民族创造的绚丽多彩的图案艺术,是中国民间美术造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蕴含着各民族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俗习惯和美学观念等丰富内涵,与中国文化史、中国思想史、中国美术史、中国民俗史等诸多领域的知识体系紧密相关。
每个时期的地域文化,都会产生它特有的艺术形式。透过传统图案的纹样、造型设计和装饰现象,人们可以窥视到某个民族、某个地区、某个时期、某种文化的具体表现。传统图案犹如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不仅映射出各族人民劳动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也以其独特的造型艺术语言反映了各族人民的造物活动、情感生活与生命追求。传统图案中的每一个纹样、每一种形象、每一幅构图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就像历史文化长河中的一叶小舟,可能还负载和积淀着那些至今尚未被科学认知的、充满原始神秘色彩的多种文化信息与符号象征。
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图案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它产生于民间,为社会各阶层所接受,经过千百年来的不断创新和发展,其内容和表现形式愈加丰富多彩,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它所表现的观念意识在中华民族中具有普遍意义,折射出的时代背景、社会心态、民族心理和审美情趣,已远远超出了传统图案纹样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人们能从中感悟到丰厚的文化底蕴,这是人类对幸福美好的渴求与生命的礼赞。然而,若要真正了解和理解这一切,离不开对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深刻把握。
20世纪20年代,中国学者就开始对中国传统图案进行整理和研究,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图案是展现在人们面前的一幅民俗风情长卷,它结合了各族人民的节令习俗、人生礼仪和游艺活动等,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在民间的文化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在昔时漫长的岁月里,各民族群众为了摆脱自己的困苦,在与自然的搏斗和与命运的抗争中,常借助对某些事物的幻想以寻求精神上的慰藉。在对传统图案进行研究时会遇到许多错综复杂的问题交织在一起,某些美丽的图案被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而这些图案中又寄托着各族人民的美好愿望。因此,这些传统图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待我们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2017年1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要求“各类文化单位机构、各级文化阵地平台,都要担负起守护、传播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责”。
沈泓主编的“图案里的中国故事”丛书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进行创作的。他视野独特,通过传统图案讲述中国故事,既贴合弘扬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的主旨,又符合具有趣味性和可读性的读者需求。这套丛书的可贵之处是它来自民间沃土、来自活水源头。为写作这套丛书,沈泓自费走遍全国大部分省、自治区、直辖市,从偏僻山乡到田野阡陌,寻访民间年画、剪纸、纸马、水陆画、雕刻等方面的手工艺人;从深山古寺到寂寥古巷,寻找和收集中国传统图案。这套丛书的最大亮点和不可替代性是他以二十多年来收藏的六万多张年画、剪纸、纸马、水陆画、神像画、拓片等原作,以及已故民间艺术大师的精品、孤品作为底本,增强了图说文字的可信性与权威性。
“图案里的中国故事”丛书,按专题分卷,每卷一百幅图,以图为主导,图文并茂地讲述了传统图案里的中国故事。作者不是简单地整理分类,而是深入研究和阐述这些图案的典故和寓意,注重传统图案背后的民俗知识和文化内涵,生动描述其来历和传说故事,深入浅出,娓娓道来。虽寥寥数笔,但旁征博引,言简意赅,在认识论和方法论上都有新的突破,让读者不仅能获得审美愉悦,还能看到无限辽阔的精神境域。该丛书中的传统图案主要选自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年画、剪纸等,其中有许多是鲜见或即将消失的传统图案。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社会的人们在继续应用这些传统图案时,其蕴含的积极意义必将随着人们新的认识和理解而得到升华。而在民间,传统图案所代表的美好、善良的愿望,依旧是人们克服一切困难、掌握自己命运和意志的体现。
“图案里的中国故事”丛书对濒危非遗的抢救性整理出版具有紧迫性,对实现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是为序。
2022年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