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PREFACE

实现卓越成长的逻辑

我国股票市场自20世纪90年代初正式设立以来,在股市波动起伏中,有大量的上市公司曾经辉煌,但其股票最终变成垃圾股乃至退市,也有不少上市公司自上市后实现了业务的快速发展和业绩的持续增长,穿越牛熊,成为股市的常青树,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二十多年前,作者在美的集团证券部门工作时,美的电器(000527)就已经是资本市场的绩优白马股,彼时,美的电器的市值不过几十亿元。时至今日,美的集团(000333)仍然是被投资者喜爱的优秀上市公司,但市值已经达到几千亿元规模,最高甚至达到7000多亿元。持续的业绩增长让美的集团成为资本市场的优秀典范,其股票常年成为被外资爆买的对象。

最近两年,我的前美的同事纷纷根据自己的工作经历和研究,出版了好几本有关美的经营管理方面的书,受到读者的热捧。

作为横跨管理与资本市场市值管理服务的“双栖”顾问,多年前作者曾经发愿写一本有关市值管理的书,力图帮助成长型上市公司切实建立战略导向的系统化市值管理思维和工作方法论,为成长型上市公司合法、合规、有效做好市值管理,实现市值增长提供智慧助力,而不是通过违法违规的非正常方式炒作股价而得到短时的市值增长,最终陷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的可叹结局。

于是,作者以美的集团、招商银行、比亚迪、迈瑞医疗、汇川技术等中国优秀上市公司的发展经验为依托,结合多年管理与顾问的经历和研究,梳理出美的集团等优秀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的内在逻辑,最终形成了本书。

就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的内在逻辑,作者做了如下阐述。

一、卓越成长的含义

上市公司如何才能获得投资者的青睐,成为股票市场的“常青树”?答案是实现卓越成长。

什么是卓越成长?其含义是,企业能够顺应产业发展趋势,把握准产业发展周期,“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持续获得业绩的增长,无论在营业收入、净利润还是市场地位方面都成为行业前三名。卓越成长的具体表现为:

(1)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在较长的时间(10年以上)里实现倍数增长。

(2)市场地位(市场规模、市场占有率、品牌影响力等)进入行业前三名。

(3)在资本市场上,公司市值在业绩增长的支撑下,在较长的时间(10年以上)里穿越牛熊市的大小波动,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为长期股东带来良好的价值投资回报。

在A股上市公司中,截至2023年6月30日市值排名前50名的诸如宁德时代、招商银行、中国平安、比亚迪、美的集团、迈瑞医疗、海康威视、汇川技术等完全市场化发展起来的公司,是中国企业卓越成长的典型代表。

我们选取宁德时代、招商银行、美的集团、迈瑞医疗、海康威视、汇川技术六家上市公司自上市以来的业绩进行统计比较,完全印证了上述卓越成长的三个具体表现。

这六家公司自上市以来,市值增长均为高倍速增长,截至2023年6月30日,最迟在A股上市的迈瑞医疗自2018年10月16日上市以来市值增长了3.25倍,同年6月11日上市的宁德时代市值则增长了11.79倍,而最早于2002年上市的招商银行市值则增长了10.11倍。这六家公司的市值表现如图0-1所示。

图0-1 研究标的上市首日与2023年6月30日的市值

这些市值持续增长的优秀公司,自上市以来其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核心业绩指标也呈现倍数增长态势,最迟上市的迈瑞医疗增长倍数最小,营业收入、净利润增长为1.21和1.58倍;而于2013年整体上市的美的集团在高基数下,营业收入、净利润的增长倍数也达到1.85和2.56倍;2002年上市的招商银行营业收入增长了42.10倍,净利润则增长了78.59倍,增速惊人;上市仅4年的宁德时代借助新能源汽车的快速普及增速最快,营业收入增长了10.10倍,净利润增长了8.07倍。这六家公司上市首年与2022年的营业收入、净利润表现如图0-2、图0-3所示。

图0-2 研究标的上市首年与2022年的营业收入

数据来源:公司年度报告。

图0-3 研究标的上市首年与2022年的净利润

数据来源:公司年度报告。

上述六家上市公司的市值倍数、营业收入倍数、净利润倍数如表0-1所示。

表0-1 六家研究标的市值倍数、营业收入倍数、净利润倍数

注:市值倍数为2023年6月30日收盘价对应的市值除以上市首日收盘价对应的市值,营业收入倍数、净利润倍数为2022年数值除以上市首年数值。

二、卓越成长的逻辑

这些优秀的上市公司为什么能够实现卓越成长?

研究上述六家A股优秀上市公司的成长历程,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实现卓越成长背后的逻辑主要有以下几点:

(1)具有前瞻性的产业趋势判断,有效把握产业发展趋势,率先实现行业规模领先。

(2)战略导向,适时做好业务布局,并以终为始,在关键成功因素上着力。

(3)能够因应竞争环境进行持续的组织变革,打造组织能力。

进一步总结,这些优秀公司的卓越成长体现了如下内在逻辑:由于市值=利润×市盈率,其市值要在资本市场波动中持续呈现上升状态,根本在于公司能实现持续的业绩增长。公司业绩增长背后的动因,是公司在产业周期中的优秀战略布局下形成了具有强竞争力的多层次业务增长结构,以及在业务经营发展中战略引领下的强组织执行能力。

三、以终为始,实施从业务到能力上的布局

对企业而言,以终为始,就是坚持战略导向,基于战略,展开多层次的业务组合布局,持续推进组织变革,提升组织能力,以驱动企业走向成功,实现卓越成长。

对成功的企业家而言,“以终为始”是一种思维习惯。“以终为始”意味着企业家在领导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总是以对未来的前瞻性思考和判断为出发点,给自己确立宏伟的目标并决定自己当下的领导行为。

任正非是一位“以终为始”的卓越大师,早在1994年华为还只是通信行业的“小萝卜头”的时候,他就跟员工宣扬未来全球通信市场“三分天下,华为有其一”,结果华为用了不到15年(到2008年)就达到了这一目标。在此过程中,华为通过《华为基本法》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明确了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业务战略大方向以及组织原则和组织能力要求,在此期间持续开展并完成了从集成产品开发(IPD)到集成供应链(ISC)、集成财经服务(IFS)、开发战略到执行(DSTE)等一系列流程变革。通过开展持续的渐进式管理变革,华为打造出卓越的全球化组织运行能力。

在华为跻身全球通信行业三强之后,任正非并没有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又提出华为要做“全球通信领导者”,结果不到10年便达成了此战略目标。即使2018年以来遭受来自外部的重大危机,华为仍表现出了极强的组织韧性。

美的集团的创始人何享健同样是“以终为始”的管理大师,他在1997年就提出“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行业前三”,结果美的集团在白色家电领域的所有品类都做到了行业前三名。为了达成战略目标,美的集团持续开展组织变革,在推动美的集团由几亿元迈向千亿元规模的同时,也打造出一个中国民营企业卓越组织机制的标杆。更让人钦佩的是,何享健在接班人培养上,同样“以终为始”,提前十几年着力培养方洪波,并顺利地在2012年把千亿元规模的美的集团经营管理重任交给了以方洪波为首的职业经理人团队。

“短期看业绩增长,中期看业务布局,长期看能力发育。”资本市场对上市公司市值增长预期的流行说法高度概括了卓越成长的果因关系

四、关于本书

本书将以上述六家为代表的A股优秀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结合作者团队多年企业管理与咨询服务经验,探究上市公司市值增长的因果驱动逻辑,形成一套可供中国成长型上市公司学习借鉴的卓越增长方法——“一二三四”循环市值增长闭环管理。

“一”:以市值增长为基本出发点,厘清市值增长逻辑。

“二”:实现公司所处的产业与资本两个市场的产融交互循环。

“三”:公司形成从价值创造到价值传播再到价值实现的联通产业与资本市场的价值循环。

“四”:公司要形成从战略信念力到战略方向力,再到战略推进力,以及战略变革力加持下的以业务增长为核心的市值增长战略行动管理循环。

本书的内容结构如下。

以“形成好思维”“成就好公司”“打出好价格”“达成好交易”“展开好行动”五个“好”建构卓越价值管理体系的完整框架,形成第一章至第五章的内容。

具体来说,第一章,对市值增长的内在逻辑做了梳理,通过市值影响因素金字塔模型,解构影响市值增长的多层面因素;通过“一二三四”循环建立市值管理体系框架。

第二章,就市值增长的决定因素(价值创造)构建一个大的思考框架,包括厘清价值创造的果因关系,价值创造应如何以产业发展趋势为战略导向,如何在内部系统性地思考和构建公司的创新机制以获得价值创造的源泉,如何厘清战略效能与运营效率之间“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关系,以及二者在价值创造中所起的基础性支撑作用。

第三章,就上市公司如何在资本市场进行有效的价值传播建立一个完整的工作框架,创新性地将整合营销传播原理、传播心理学等运用于资本市场价值传播,提出整合价值传播的系统性方法,让价值传播“既见树木,又见森林”。

第四章,明确指出价值实现不是单纯的股票套现,其本质是一个“投入—产出”不断循环的完整过程。基于此,提出两种价值实现管理策略:基于战略的价值实现管理、基于股东的价值实现管理。本章开创性地基于战略导向的价值实现角度,将定增 、可转债、配股、回购、股票激励、盈余管理、商誉减值、分拆等资本运作方式分为筹资型、内部激励型、内部调节型三类价值实现的策略性工具,以帮助上市公司从更广阔的视角有策略地使用这些工具。

第五章,基于实战的需要,从战略信念、战略规划、战略执行、战略变革四个角度,就如何实现增长提出一套卓越增长战略闭环管理方法。

而第六章,则重点介绍了美的集团、比亚迪、迈瑞医疗三个优秀企业的卓越成长案例。

世界百年变局之际,大时代的逻辑正在重构,各行各业都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例如,“卡脖子”让很多企业陷入困境,但也给自主创新技术品牌以极大的发展机会;全球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不断上升,既给了很多坚定选择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企业以极大的业务增长机会,也让传统燃油汽车产业链上的企业面临极大的生存危机。再比如,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发展,数字化转型已是大势所趋,如果企业不能及早跟上,就可能在效率、质量、客户服务上落后于竞争对手,逐渐被客户抛弃,与竞争对手拉开差距。

做大做强是企业的“天然”追求,要实现卓越成长,就必须做时代的企业,能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将ESG(环境、社会、治理)理念与自身经营发展高度融合,不断自我变革、自我进化,不断刷新能力曲线。 zXlh5MxLwoVgP7dI2Z+RLvhh5Pyac4TMfwohfWlQJA8qqnuZVN/3FSRgHbAz+P7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