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对巴菲特的投资经历有一定了解,知道是巴菲特收购的众多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险资金,为巴菲特收购企业或购买股票提供源源不断的子弹。
因此,有人得出结论:巴菲特也没那么牛。他牛是因为背后有保险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
背后的保险公司提供源源不断的长期资金,这句话没错。
巴菲特也毫不掩饰这一点。相反,他在致股东的信中,反复提及这是伯克希尔集团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
不过,这么认为的人,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既然保险公司的长期浮存金这么诱人,而美国有大大小小数千家保险公司,为什么其他人远远没有巴菲特做得成功,甚至难以望其项背?按理说,使用长期限的保险浮存金去投资股权,是明牌,很多投资者(尤其是金融机构)都可以复制。
所以,长期限的保险资金对于巴菲特固然重要(甚至可以说必不可少),但这不是巴菲特之所以成功的最独特、最核心的因素。
核心因素在于:①如何正确地获取保险浮存金;②如何正确地使用保险浮存金。
在展开介绍之前,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保险浮存金的概念。
保险业务是典型的“先收保费,后赔付”的模式。无论是财产险、意外险,或是人寿保险,均是保险公司先把保费收上来,真正的赔付要等到出险之后。时间差短的有几个月,长的则有几年甚至是数十年。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这些预先收上来的保费,就成了可以暂时免费使用的资金,这就是浮存金。只有等保单出险了,才需要从浮存金中提取资金去支付赔偿金。只要保险业务永续开展且不剧烈收缩,那么这些浮存金会越积越多,最终变成长期甚至是永续的免费资金。
既然大家都知道这个原理(有免费长期资金可以用),那么保险应该是世界上最好的生意才对。
但事实并非如此,保险业的商业模式是比较差的。
这种“免费长期资金”的存在,导致保险业竞争白热化,每份保单的报价越来越低。按照理想情形,一家保险公司每年收1亿元的保费,最终的出险赔偿金是9800万元,则保险公司能够净赚200万元。这种情形下,1亿元的浮存金不但是免费的,而且是负成本的(因为还能净赚200万元)。但由于保险产品高度同质化,且购买人并不在乎是从哪家保险公司买入的保单,保单的报价越来越低,最终导致收1亿元的保费,出险赔偿金可能是1亿零500万元。
那保险公司如何挣钱呢?由于1亿元是可以长期投资的资金,只要保险公司在赔付期内赚取超过500万元的收益,就能覆盖额外成本,获得净收入。
道理保险公司都懂,但由于竞争压力存在,实际运行起来却不是这么回事。
巴菲特在2010年致股东的信中提到:
实际上,保险业务的健康运营需要遵循四条准则:①明白任何一项风险暴露都可能造成保险损失;②保守地估计所有风险暴露造成损失的可能性以及可能的损失成本;③一般来讲,在扣除未来损失和运营费用之后,保费的设定要确保能够实现承保利润;④如果不能获得合理的保费就放弃这项业务。
许多保险公司通过了前三条准则的考验,却在第四条上不及格。华尔街的急功近利、代理商和经纪人带来的压力,或者是雄心勃勃的首席执行官不肯让业务规模缩水,导致许多保险公司以低价承揽业务。“别人这么做,所以我们也必须这么做”,这种想法让许多企业身陷困境,保险行业尤其如此。
也就是说,由于同质化竞争的持续存在,很多保险公司以低于合理价格的价格出售保单,最终导致亏损。那巴菲特旗下的保险公司怎么做的呢?
正如上面第四条所说的,“如果不能获得合理的保费就放弃这项业务”。这句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这意味着业务的短暂甚至持续萎缩。但别的机构坚持不下来的,它能坚守。
因为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常识:不做亏本买卖。
有事实为证。在200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中,他提到了伯克希尔旗下的一家保险公司——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例子。从1986年至1999年的14年间,由于市场的过度竞争,市场上的所有保险公司要么保单卖不出去,要么亏本卖保单。当大部分保险公司的股东或管理层在业绩考核的诱惑或压力下,即使亏本也干时,国民赔偿保险公司默默忍受了连续14年的保费收入下滑(见表1-4)。
表1-4 国民赔偿保险公司逐年保费收入(1980~2004年)
(续)
资料来源:2004年巴菲特致股东的信。
可以看到,国民赔偿保险公司的保费收入自1986年达到3.662亿美元的顶峰后,进入持续下滑通道。巴菲特在此评论到,实际上只要他们愿意下调保单价格,立刻就能接到数十亿美元的保单。但是一个简单的常识——不做亏本买卖,被巴菲特及管理层坚守了下来,这一坚守就是14年。直到2000年开始,市场变得有利可图时,才主动增加保单。
这种对常识的坚守,在短期业绩诱惑面前,并不容易做到。
有了低成本甚至是负成本的长期保险资金,巴菲特就可以开展他的投资绝技了。在这方面,很少有人能与之匹敌。
巴菲特在致股东的信中多次提到,他和芒格并不擅长经营企业,他们的优势在资金配置:将资金分配到更有效、回报更高的地方去。这是巴菲特成为世界首富的秘诀。
坚持不做傻事,并将自身的些许优势发挥到极致,最终成就了巴菲特。
巴菲特曾说过一句经典名言:“如果你不想持有一只股票10年,那么连10分钟也不要持有。”
很多人以为的价值投资是,买入一只股票,然后盖上被子蒙头大睡,10年后打开账户一看,股价涨了10倍。
这是对价值投资最大的误解!
巴菲特的意思是,在你买入一只股票前,一定要严谨、细致地研究。要深思熟虑,抱着长期持有的心态来买入这只股票。这就像是找如意伴侣进入婚姻的殿堂,都是打算过一辈子的。
不过,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高手,也不能保证每笔投资都很正确。巴菲特和芒格的伯克希尔几十年间做了很多投资决策,可芒格说:“如果把我们最成功的十几笔投资去掉,我们就是一个笑话。”可见,即使是价值投资大师巴菲特,错误的投资决策也非常多。
在1989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特意开了一个专栏,叫“头25年所犯过的错误(浓缩版)”,详细整理了自己1965年以来所犯过的错误。随后在1991年、1994年致股东的信中,他继续反思自己所犯的新的错误。
在买入一只股票后,可能会出现以下情况:①自己看走眼了,随着自己对公司了解的深入,发现公司并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②商业竞争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的竞争力被明显削弱了;③发生了黑天鹅事件,公司遭受重大打击;④发现了更好的投资标的,把好的股票换成更好的股票。上面的四种情况都会导致卖出之前持有的股票。
第一种“看走眼了”的情况,在股票投资中再正常不过。段永平曾说:“发现错了马上改,无论多大的代价,都是最小的代价。”
巴菲特在2011年致股东的信中透露,他花费109亿美元买入IBM公司6390万股股票,并且在信中对这笔投资做了详细的计算。
当时,IBM的流通股大约为11.6亿股,巴菲特购入了其中的5.5%。并且,IBM已经宣布,未来5年,计划投入500亿美元左右回购股票并将其注销。巴菲特做了两个简单的情形假设。
情形一: IBM的平均股价维持在200美元,那么500亿美元的回购资金可以累计买入2.5亿股自家的股票。这种情形下,巴菲特持有IBM股票的股份占比,可以从5.5%提升到7%。
情形二:
IBM的平均股价上涨到300美元。那么500亿美元的回购资金只能买入1.67亿股自家股票。这种情形下,巴菲特持有IBM股票的股份占比,可以从5.5%提升到6.5%
。
因此,巴菲特的结论非常简单:在他重仓买入IBM的股票后,与大多数人的直觉相反,他期望股价能够持续下跌。这样他就能通过公司回购,被动持有更多的股份,岂不是美事一桩?
上面的分析可以说是非常缜密,但实际的投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随后IBM的业务转型并不顺利(没有押注云计算市场,转而做了Watson人工智能系统)。IBM的归母净利润在2012年达到166亿美元的顶峰后,一路下滑至2017年的57.5亿美元。
6年过去,巴菲特再也没了耐心,于2017年彻底清仓IBM股票。
所幸算上股息,这笔投资没有亏钱,亏的是机会成本。
这也是托了巴菲特极度重视安全边际的福。
对于第二种“商业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公司的竞争力被明显削弱了”的例子,巴菲特这有一大堆(望转告巴菲特,不必感谢我)。
在1993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提到伯克希尔以4.33亿美元的高价收购了Dexter鞋业,并且在信中赞扬Dexter鞋业是“他和查理的职业生涯中见过的管理得最好的企业”。(巴菲特估计恨死我这个记忆力超好的作者了。)
几年后,Dexter鞋业倒闭了!
2014年致股东的信附有“伯克希尔50周年总结”。在总结里面,巴菲特着重提到了投资Dexter鞋业是这辈子“最可怕的错误”。
最可怕的错误是Dexter鞋业。当我们于1993年购买该公司的时候,它有很好的历史业绩。在我眼中,它全然不像烟蒂股。然而,因为海外的竞争,它的竞争优势很快消失。而我根本没有意识到这点。
结果,伯克希尔为Dexter鞋业支付了4.33亿美元,但其价值很快归零。然而,GAAP会计准则并不能如实记录我错误的量级。事实是,我是用伯克希尔的股票收购的Dexter鞋业,而不是现金。我为购买Dexter鞋业所付出的股票现在价值约为57亿美元。作为一场金融灾难,它值得被写进吉尼斯世界纪录。
在1993年收购时,Dexter鞋业确实看起来非常不错。但是后来,商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鞋业生产中心转向了亚洲(主要是中国)。中国生产的鞋子成本更低,压垮了美国的制鞋业,包括Dexter鞋业。
还有就是华盛顿邮报的例子。在巴菲特投资的早中期,他非常喜欢投资报业,并且在水牛城晚报、华盛顿邮报上赚到了非常多的钱。报业具体有什么竞争优势呢?在1984年致股东的信中巴菲特写道:
一家占主导地位的报纸公司的经济效益非常出色,在商业世界中名列前茅。当然,老板们愿意相信,公司出色的盈利能力只是因为他们始终如一地生产了出色的产品。这个令人愉悦的理论在一个令人不安的事实面前现形了。虽然一流报纸可以赚取丰厚的利润,但三流报纸的利润同样好或者更好——只要这类报纸在其社区中占主导地位。当然,产品质量可能是该报纸取得主导地位的关键。我们认为,《水牛城晚报》就是这种情况,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像阿尔弗雷德·柯克霍弗这样的人在领导。
一旦占据主导地位,报纸本身,而不是市场,决定了报纸的好坏。无论好坏,这家报纸公司都会繁荣昌盛。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情况并非如此——低质量通常会产生低经济效益。但是,即使是一份糟糕的报纸对大多数市民来说也是有益处的,仅仅是因为它的“公告板”价值。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劣质产品不会满足一流读者群的阅读需求。然而,对于大多数市民来说,劣质产品仍然是必不可少的、对市民有价值的东西,必然也会引起广告商对这份报纸的兴趣。
但是,随着20世纪90年代初互联网的兴起,纸媒的结局已定。1973年,巴菲特控股华盛顿邮报,持有时间超过40年,华盛顿邮报为巴菲特赚取了无数的利润。华盛顿邮报这个巴菲特口中“永远不会卖出的公司”(1988年致股东的信),还是在2014年被彻底清仓了。
至于黑天鹅事件,以及换仓(把好的股票换成更好的股票),这样的例子就更多了,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由此可见,具体到投资,一定要因时而变。芒格曾说:“如果你想成为一个伟大的投资者,你必须不断学习。世界在变,你也要变。”君子豹变,说的就是类似的意思。
当然,更多的时候,巴菲特对于买入的公司股票是长期持有的,对于非上市企业的股权尤其如此。众所周知的可口可乐,巴菲特从1988年开始逐步买入其股票,并持有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