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2 直达生意的本质,并知行合一

在外界看来,巴菲特是位投资家;甚至在部分人眼里,巴菲特就是靠炒股炒成了全球首富。其实这是对他的误解。

实际上,优秀的投资家必然是优秀的企业家。这句话放在巴菲特身上再合适不过。

巴菲特旗下的主要公司——伯克希尔-哈撒韦拥有大量的非上市公司。这些公司持续为巴菲特提供了极高的盈利回报以及源源不断的现金流,从而推升巴菲特的财富积累。

因此,购买上市公司的股票并不是巴菲特获得巨额财富的唯一途径,甚至不是首要途径。只要生意足够好,他更愿意买下一家非上市公司的全部股权。

例如他在投资生涯中期收购的喜诗糖果(1972年)、内布拉斯加家具城(1983年),以及大量的保险业的公司[盖可保险公司(GEICO)、国民赔偿保险公司(NICO)、通用再保险公司等]。可以说,非上市公司对整个伯克希尔的盈利贡献超过其持有的二级市场股票。

对于众多的伯克希尔拥有控制权的子公司,巴菲特是如何管理的呢?巴菲特在2015年致股东的信中提到,伯克希尔旗下公司在全球拥有36.13万名员工,集团总收入超过2000亿美元。而伯克希尔总部有多少人呢?区区24名!按照普通人的思维,面对这样的情况,总部至少得有几千个人天天忙得团团转。

巴菲特究竟是如何做到的?

他在致股东的信中曾反复提及,首先,收购的公司一定是符合他要求的;其次,信任管理层,尽量保持原有管理层不变,除非实在有必要。

这就和幸福婚姻的秘诀一样:婚后的相处固然重要,但挑选合适的人结婚是最重要的一步。

巴菲特经常把致股东的信当成打收购广告的绝佳场所(伯克希尔有没有考虑过给巴菲特个人单独付一笔广告费?不能让老板总是“打黑工”)。例如1988年致股东的信中,他明确列举了伯克希尔的收购条件:

(1)年税前净利润至少为1000万美元(这个条件早期更低)。

(2)展示出持续的盈利能力(光有预期或困境反转型的企业,不要)。

(3)只需要很少(甚至没有)债务,就能获得很高的净资本回报率(ROE)。

(4)管理层已经就位。

(5)业务简单直白(如果涉及太复杂的技术,我们不懂)。

(6)明确的收购价(如果交易价格不明,需要双方坐下来谈谈,我们不愿浪费这个口舌)。

可以说,巴菲特对于自己“要结婚的对象”(收购的企业),标准清晰明了。这就使得后续的管理变得极为轻松。反之,如果收购到的是麻烦不断的企业,那么就有巴菲特好受的(巴菲特本人应该同意此处我列举收购伯克希尔-哈撒韦纺织厂、所罗门兄弟公司、Dexter鞋业、Tesco等不堪往事)。

在收购了符合自己标准的企业后,巴菲特的做法往往是信任原有管理层(其中很多是公司创始人或家族后代)。这样能够保持被收购公司的长期稳定,不需要投入太多的精力。如1983年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城(NFM)后,就接着让公司的创始人Blumkin家族长期维持运营,巴菲特本人却当起了甩手掌柜,眼睁睁看着内布拉斯加家具城的生意蒸蒸日上,可谓是“躺赢”的杰出代表。这样的例子在伯克希尔数不胜数。

另外,你可能好奇,伯克希尔旗下有如此众多的公司,只是每年的预算、重大投资、定期会议等,都会让总部忙得不可开交,怎么区区20多人(中期的时候更少,只有10多个人)就能应付?关于这点,巴菲特在1987年致股东的信中提到过他们做法的与众不同:

在业务的日常营运上,查理和我实在是无事可做。事实上,平心而论,我们管得越多,可能越会把事情搞砸。我们没有企业会议,也没有企业预算,更没有绩效考核(当然各个子公司因自身所需,有自己的一套管理流程)。我们有什么可以指导Blumkin家族如何卖家具,或是指导Heldman家族如何经营制服事业的呢?

由此可见,巴菲特还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企业管理者,通过“筛选—信任—授权”的方式,激励被收购的公司自主经营,取得了惊人的业绩。

当然,我们在惊叹巴菲特管理才能的同时,也能想到,这些目标公司,不也是我们在股票投资中梦寐以求的吗?

所以说,买股票就是买公司。 J/1n1qBVgGgKaM6nBL6E271t7HOvUOOKbvMyTkDPsXnI1t4ANUXhCZQWpcY2Jrml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