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产负债表,也称为财务状况表,是描述某个会计主体在某个特定的时点的财务状况。通常情况下,这个会计主体是一家公司,也可以是一个集团,而资产负债表的编制时间,则取决于管理层和外部使用者的需求,可以是月度报表、季度报表或年度报表,在信息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司,可以满足利益相关者实时、动态、在线提供信息的需求。表2-9列示了福耀玻璃2022年年报中披露的合并资产负债表。
表2-9 合并资产负债表
(续)
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的年报整理。
从表中可以看出,福耀玻璃2022年末流动资产为296.78亿元,远超同期173.60亿元的流动负债。总资产507.6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6%,其中,负债规模增长17.78%,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规模增长10.25%,资产负债结构导致公司的资产负债率从上期的41.29%增长至本期的42.9%。此外,福耀玻璃2022年末的未分配利润的余额为129.90亿元,这与表2-1计算出来的结果保持一致,从侧面表明财务报表数字之间存在一定的勾稽关系。报表中所列示的每个会计科目的数字增减变动,不仅有真实的经济业务支撑,还可以彼此之间印证,以避免出现错报。
在表2-9中,资产负债表的左边“资产总计”与右边“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或股东权益)总计”是一个永远的恒等式。资产是一个会计要素,也是公司实力的重要体现,它是“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控制的,预期会给公司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包括购买、生产、建造等行为或其他交易或事项,例如为满足生产需求所采购的原材料,为进行信用销售产生的应收账款,为组织生产所建造的厂房设备等,都属于企业的资产。在会计处理上,需要设置诸如存货、应收账款、固定资产之类的账户来反映这些资产的取得、使用和处置情况。
资产负债表的左边代表的是一个会计主体在某一时点所拥有的经济资源,右边就代表着这些经济资源从哪里来,谁对这些经济资源具有要求权。站在会计的角度,拥有这些资源的主体有两个:债权人和股东。以福耀玻璃为例,包括曹德旺在内的诸多投资者均为股东,他们首先要投入本钱,然后用这些本钱来赚取利润实现资本增值。但在实际开展业务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公司完全可以靠自己的本钱来维持公司日常运作,无论是张氏公司还是福耀玻璃,都会在报表中或多或少列报负债,比如会向银行借款、向供应商赊账、支付员工的薪酬等,意味着银行、供应商、员工都可以视为公司的债权人。一旦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的情况,也就是报告日资产总计小于负债总计,那么公司就有可能陷入财务危机,甚至面临资产重组或破产。
曾经有一家公司的创始人被媒体记者当面质疑公司的实力不够,甚至称其“首富”实际是“首负”,原因在于公司的负债超过4 000亿元。该创始人立即反驳称,“你根本不懂会计”,该创始人做了较为专业的解释:第一,这个负债不是创始人个人的债务,而是公司的债务,在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的情况下,创始人个人与其公司是独立的会计主体,两者不能混为一谈;第二,记者仅仅关注到了负债,没有关注资产,在同一时点,公司的资产总额超过6 000亿元;第三,公司在过去一段时间经营状况良好,每年还能够产生很多的经营利润,能够增厚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但记者的质疑,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资产负债表是一个整体,报表阅读者不能够仅仅关注资产方,还需要关注这些资产从哪里来,谁对这些资产有要求权。以该创始人所在的公司为例,在记者质疑的时点,公司的资产总额为6 000亿元,但与此同时,超过4 000亿元是债权人所拥有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不足2 000亿元。
从中可以看出,资产负债表实质上是一家公司的实力体现,而所有者权益通常可以被视为该公司的“家底”,也是预防公司发生风险的“垫子”,一旦这个家底被耗尽,公司就可能陷入“资不抵债”的窘境。
在实务中,有人关注资产规模所体现出来的“实力”,也有人关注所有者权益所展现出的“底子”,还有人关注负债可能带来的流动性风险,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硅谷银行破产案例
2023年3月10日,被誉为“创新经济金融伙伴”的美国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SVB)宣告破产,引起市场巨震和媒体广泛关注。从公开信息看,这是一家好公司,1983年成立,1988年在美国纳斯达克首发上市,一路攻城拔寨,在以色列、英国、爱尔兰、德国、加拿大、丹麦等多个国家设有办事处,在印度有全球配送中心,在中国有合资银行,设定目标在2025年达到碳中和,2022年已经公开的财务数据显示,公司的净资产回报率为12.14%,属于行业翘楚。
声誉也不错,根据硅谷银行官网披露的信息,公司被《福布斯》评为2022年美国最佳银行,被《新闻周刊》评为美国最负责任公司,被彭博社评为2022年性别平等指数成分股,进入美国最公正公司榜单,此外还有领英评选的金融服务业最佳25家公司等殊荣。
然而就是这样一家“看起来”经营成果不错、有很好市场声誉的“好”银行,破产起来仅仅用了不到两天的时间。公开信息显示,破产48小时前的3月8日,公司还披露一切正常,准备公开向市场发行12.5亿美元的普通股,向美国泛太平洋投资集团发行5亿美元的限制性股票,再加上拟单独发行5亿美元的可转换优先股,筹资总额达到22.5亿美元。
问题就出现在了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从年报披露的数据看,硅谷银行所在的集团公司2022年年底总资产的金额为2 117.93亿美元,权益为162.95亿美元(见表2-10)。什么意思?也就是说仅仅从静态的财务状况看,公司的资产负债率高达92.31%,简单理解为100元的资产,92.31元都是人家的,只有7.69元是属于自己的。
表2-10 SVB合并资产负债表 (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根据上市公司年报整理。
再看看资产负债的结构,2022年年底,集团的总负债为1 954.98亿美元,其中客户的总存款(带息和不带息存款合计)为1 731.09亿美元。要知道硅谷银行是一家商业银行,其业务主要集中在对关键创新市场中的商业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通过信用、财富管理、外汇、贸易融资等业务为客户的融资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其客户主要来自健康医疗、科技行业、私人权益和风险资本公司。
如果把公司看作一个活生生的“人”,从人的生长阶段看,硅谷银行的这些客户属于“婴幼儿期”,需要大量烧钱来培育自己的竞争力,往往被称为“行走中的消金兽”,这1 731.09亿美元对硅谷银行来说是一项负债,随时都会被客户提走。
再看看资产端。硅谷银行2022年12月31日的资产主要集中在三个部分,一是现金及现金等价物,138.03亿美元;二是贷款,742.5亿美元(减去信用损失准备6.36亿美元后的余额为736.14亿美元);三是证券投资,1 200.54亿美元,这三部分资产加起来,占到该时点公司资产总额的98%左右。
问题来了,欠人家1 731.09亿美元,人家现在就要,公司能给多少呢?能够立即偿付的是138.03亿美元,相当于人家存了100元,现在就要的话,银行只能兑付8元。你说还有给客户的贷款呢?贷款不是说收回来就能收回来的,通常会有合同的约束,而且可能是A客户存在银行的钱,被贷给了B客户,你不能直接把存款和贷款进行对冲。你说还有证券投资呢,1 200.54亿美元,问题是这些证券投资的构成也比较复杂,会计上把其分为“可供出售证券”“持有至到期证券”以及非流通及其他权益证券共三类。其中第一类可以随时在市场上变现,大约有260.69亿美元;第二类金额占比最大,是按照扣除信用损失之后的“摊余成本”计价,大概有913.21亿美元;第三类则是硅谷银行针对自身客户进行股权投资形成的资产,金额占比最小,仅为26.64亿美元。
伴随着美联储的加息,市场上短期贷款利率持续攀升,至2023年3月已经上升至4.5%的高位,而硅谷银行所持有的证券投资大都是期限较长的美国国债和机构债券,利率在2%以下,这时候就出现了所谓的“利率倒挂”,也就是说随着市场利率的上涨,硅谷银行所持有的证券投资资产出现了“减值”,一些“聪明”且“敏感”的储户意识到了这一点,觉得把钱存在硅谷银行风险太大,于是就在2023年慢慢地把钱取出来。
客户要取钱,账上又没有那么多的现金,怎么办?硅谷银行被迫把一部分“可供出售证券”拿出来变现来还债。问题是这些资产的市场价值已经出现了减损,一旦变现就会出现账面亏损。根据2023年3月8日公司发布的公告,硅谷银行大概卖了210亿美元的证券,主要是三年半期、利率1.79%的美国国债和机构证券,亏损了18亿美元。
这属于什么?打折出售资产。这个折扣还不算很大,毕竟出售的资产属于财务报表里相对优质的资产,虽然亏本甩卖,但还是打了9折。据此可以大致推算一下,卖掉了210亿美元的证券,亏损了18亿美元,那么还有没卖掉的证券大概为1 000亿美元,值多少钱呢?往好了算,剩下来的资产与卖掉的210亿美元资产有类似的品相,也是流通性好、质量优良的美国国债和政府机构债,大概还值900亿美元。如果对这些资产进行价值重估,差额100亿美元就是资产减值,会进入利润表,最终体现为所有者权益的减少。
硅谷银行仅仅是硅谷集团的子公司之一。集团公司披露的分部信息显示,硅谷银行的平均总资产约为1 752亿美元,平均的客户存款总额约为1 721亿美元,现在资产要打9折,而存款不打折,什么概念?单独看硅谷银行的财务状况,那就直接资不抵债了。即使站在集团的角度看,超过100亿美元的亏损和潜在亏损,基本上也把家底耗光了。
于是一些有敏锐嗅觉和洞察力的客户开始疯狂挤兑,根据公开资料,仅仅2023年3月9日这一天,客户的提款额就高达420亿美元,硅谷银行把现金、卖掉的证券所获得的资金全部拿来还,也是不够的,于是公司网站崩溃,客户无法提现,监管部门介入,硅谷银行破产,被加州金融监管和创新局接管。
硅谷银行的例子告诉我们,资产负债表中蕴含着深不可测的风险,更是反映了公司的“底子”和“实力”。表面上看硅谷银行风光无限,问题是一旦出现了信任危机,公司顷刻之间就可能陷入流动性危机。投资者应在关注其光鲜外表的同时,对公司的“底子”有一个把握,对公司的杠杆水平有一个清醒的认识,相对于超过2 000亿美元的资产总额,权益仅仅为162.95亿美元,这个“垫子”太薄了,在市场利率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仅仅是简单的资产重估,就可以让40多年辛苦积攒下来的家底立刻灰飞烟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