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要善于将自己的投资理论化

有人说,贵州茅台(简称“茅台”)是一家傻瓜也能经营的公司,这句话分明是受了巴菲特“要买傻瓜也能够经营的公司”的观点影响,但巴菲特的本意是强调投资于一家公司要考察其商业模式是否优秀的极端重要性,并不否定对管理层的考察。看一下巴菲特的投资史,特别是到他投资的中后期,他对管理层,特别是“一把手”的品行与能力是更为看重的。近来,我阅读了有关茅台的发展史料和书籍,更是强化了对这个方面的认识。

今天我们看到的茅台,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也因其千百年流传下来的特殊的酿酒工艺而更具有稀缺性和不可复制性。然而,如果我们对茅台的发展史略做一点考察,它今天的这种“稀缺性”“不可复制性”,也是有着其历史渊源的。说到这一点,首先是离不开被称为“茅台教父”的季克良。

季克良先生与夫人徐英是1964年被分配到茅台酒厂的,当时的茅台酒虽然也声名远播,但那时不仅产量低(当时实际年产量220吨,亏损84万元),而且质量也不稳定,更多的是依靠“师带徒”的传承,现代科技的技术含量更是谈不上有多少。进厂报到后,季克良被分配到车间,与工人师傅一同劳动,在感受到茅台酒酿造技艺的博大精深后,他对夫人说,先学10年,10年后我们才可能有发言权。

季克良花了三年时间与工人师傅一起劳动,从投料、背酒糟、上甑开始,一步一步学习茅台酒酿造的基本工艺。用他的话说是“背酒糟时因重心不稳常常摔下窖池,烤酒时常累得晕过去”,直到把茅台的每一个传统工艺细节都融入自己的血液。经过漫长的学习、研究,到了20世纪80年代,他才总结出被世人广泛认知的茅台酒酿造工艺“十大特点”。20世纪90年代中期,茅台酒厂以季克良的科研成果为基础制定了一系列生产技术指导,使茅台酒的酿造工艺更加科学、合理、规范。此时,茅台酒在酿造工艺上才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改变过去那种“传徒不传子”的技术传承方式,被以理论化的形式固定下来。从此,茅台酒的酿造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开启一个全新的时代。正因为此,季克良被看作第一个用科学理论解读茅台的人,成为茅台发展史上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

当然,茅台酒辉煌的历史功劳也不仅仅是季克良一人“独享”,在茅台酒发展史上,还有一批值得大书特书的宗师级人物,如季克良的师傅李兴发酒师(他发现了茅台酒窖底香、醇甜香、酱香“三种典型体”)、李兴发的师傅郑义兴酒师等。但是季克良与他们不同的是,他是第一个被分配到厂子里的大学生,被视为厂子里的“文化人”,他与师傅们最大的不同(上辈师傅多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因为时代的原因文化水平不高),就是他不仅具有实践技能,更具有理论上的升华与创造能力。工匠与大师之间的差别,常常体现在这里。

由此,我联想到我们的股市投资(其实人生事业的很多领域也是如此)。今天的投资者,应该说是十分幸运的,因为我们有格雷厄姆、费雪、巴菲特、芒格等投资大师的投资思想作为指导,国内一些知名投资者也多著书立说,出版了一些质量很高的投资书籍。有人说,投资的大道都已经写在书里了,此话不假,但是仅仅依靠熟读熟记这些投资的大道,我们就能够做好投资吗?显然还不能够,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要以这些投资大师的思想为指导,投身到具体的投资实践中去。而这个实践过程,可能又是长期的、曲折的、反复的,甚至是痛苦的“蜕变”过程。

然而,仅仅依靠这种具体的投资实践,就能够走向成功的坦途吗?同样还不能完全保证,其间很为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们要善于将自己的这种具体投资实践上升到一种理论化的高度,进而让我们的投资系统以一种“理论化”的形式固化下来,如是,我们的成功才最可能具有可持续性、可复制性、可累积性(而不仅仅是依靠一时的运气抓住一两只大牛股),唯有此时,我们的投资才可能真正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如果说,投资的成功还有什么秘诀,这当是其中之一。

其实,我们观察国内外的投资成功人士,他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具有这种特点,即他们多善于将自己的投资实践逻辑化、理论化,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如此循环反复,并与时俱进,进而使自己的投资不断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我们的这种投资理论,或者叫投资系统应该包括哪些内容呢?

当然每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有所不同,但总体而言,应该包括思想系统(投资的价值观与方法论)、选股系统、估值系统、持有系统等内容,并且这个系统还要永远处于开放中,即不断地吸收、进化。

其中更为重要的是,我们不仅要建立起这样一个投资理论系统,而且还要让这个系统“管用”,即在关键时刻要“管住”自己,防止自己因为一时的情绪冲动而做出盲目的决策,比如,股价大跌时“吓”得卖出的愚蠢决策,上涨一些时“乐”得卖出的糊涂决策等。所谓的知行合一,正是如此。

当然,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投资理论系统并不容易(至少要经历一个牛熊市转换),而若让这套投资理论系统“管住”自己会更加不容易,因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或多或少地带有我们人类在进化中形成的一些人性弱点。比如,仅仅是“短期损失厌恶”,就足以将很多投资者在至暗时刻击倒。

这里还要说明一下,即我们的投资理论系统再完善,也难以避免在股市低迷期承受较大回撤的痛苦,实际上,我们建立的这个投资理论系统,本身就应该包含对较大回撤的坦然接受。

以卖出系统为例,再做一点说明。比如,我们的卖出系统从根本上讲可以有以下三条。

➡ 基本面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即投资的根本逻辑发生了变化。

➡ 股价太疯狂了,严重透支了公司未来5年或更长时间的发展(自己可以设置一个卖出的天花板价格,如果是极少数的非卖品、收藏品就不必了)。

➡ 找到了更好的标的。

那么,当股市出现系统性下跌(如果股价疯狂上涨倒好办了,可以按上述条件卖出),自己所持公司的股价也跟随着大幅度下跌之时,触发我们的卖出系统了吗?如果回答没有,我们就完全可以不去管它,因为投资理论系统告诉我们,波动根本就不是风险,哪怕是50%以上的波动也不是风险,因为真正的风险是本金的永久性损失与收益不足。除此之外,还有什么风险吗?回答是没有了。既然没有了,我们就完全可以夜夜安然入睡,该干啥就干啥去,如此也就将自己的投资持有变得很“简单”了。

如实说,以上就是我多年来保持长期持股淡定心态的来源所在。当然,可能有投资者会说,道理是这个道理,可是关键时刻就是做不到怎么办呢?自然,做到这一点,确实是有着相当的难度的。然而,既然我们已经立志做长期价值投资,就应该从主观上去努力跨越这个难度,其实经验告诉我们,我们只需要跨过去一次就够了。

这里,不妨再兜售我的一个“笨办法”,即将投资理论系统中的这些“条条框框”写下来,每当自己心神不定之时,便去对照这些“条条框框”,并让这些“条条框框”去机械地“管住”自己。这表面看来是一个笨办法,有时也是一个很灵验的办法呢。 tIUFMqiBT40DFZizbgdk0IxpIwFe8qATtYOS/ln7nzx2pOJzSXUX8xy+yFtmzPj1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